英文中有句話,說是“除了實情,數(shù)據(jù)可以證明一切”。
美國財長年薪15萬美元
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在任時的年薪是15萬多美元。離任后他到美國花旗銀行供職,兩個月的報酬就達2150萬美元。
在美國當部長一級的官員,不必為錢發(fā)愁,脫離政府后都能到公司謀份虛職,拿份高薪。
既然有錢可賺,美國的高官就不太戀棧了。美國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換了總統(tǒng),原來的部長、包括要害部門的司長立即給“新貴”們騰地方,同時也表示與自己的“主子”同進同退,不事二主。
即便白宮沒有易主,總統(tǒng)也有更換部長的。美國有條不成文規(guī)定,部長上任之前,都要先向總統(tǒng)遞上一份簽過字的辭呈,上面只有日期是空白的??偨y(tǒng)任何時候,對任何一位部長,都可以揮之即去。
當然,民營企業(yè)的回報如此豐厚,美國也有不想當官的??肆诸D上臺后有意請本森出任財政部長。本森婉拒,堅決要在有生之年為兒孫掙些財產(chǎn)??肆诸D找到魯賓,魯賓勉為其難,作為耶魯法學院的校友,出來拉兄弟一把。雖然美國朝野對魯賓好評如潮,其聲望如日中天,但他又急流勇退,回紐約重操自己的金融業(yè)務。
網(wǎng)絡對哪種傳統(tǒng)媒介沖擊最大?
1999年,美國成年人中每天的上網(wǎng)時間平均增加了174%,看電視的時間減少41%,閱讀雜志的時間上升4%。網(wǎng)絡媒介的發(fā)展不太可能取代雜志。美國網(wǎng)景公司的負責銷售的董事施洛德曾在法國辦過雜志,他也認為,如果有選擇,很少有人會愿意在網(wǎng)上看文章。雜志可以坐著看,站著看,也可以躺著看。
網(wǎng)上搜尋次數(shù)最多的詞
美國人在網(wǎng)上搜尋最多的詞曾經(jīng)是“性”(sex)。如果美國人說某個話題很“性感”(sexy),就是說此話題很有意思。mp3com公司上市后,“mp3com”一詞成了人們搜尋最多的詞。
美國炒股如何“勝券在手”?
《華爾街日報》做過一項實驗,在該報上隨意選幾只股票。6個月內,這些股票的投資價值平均上升9%。而由《華爾街日報》專家精心選出的同樣股票,6個月內投資價值平均下跌12.9%。股市分析不可“理喻”,因為驅動股票波動的是人的“貪婪”和“恐懼”,這是計算機所無法模擬的。
幾家歡樂幾家愁
美國1/5的家庭為貧困家庭,其年收入為12999美元。1990年至今,這類家庭增長了1%。
富裕家庭占美國總家庭數(shù)的1/5,其年收入為137480美元。自1990年以來,這類家庭增長了15%。
1990年后的10年,是美國的所謂“新經(jīng)濟”起步和騰飛的10年。生產(chǎn)力的提高必然伴隨著資源的重新配置,同時也少不了財富的重新分配。富裕家庭增長的速度超過貧苦家庭的增長速度是真正的進步。
首席執(zhí)行官的身價
2000年1月,蘋果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斯蒂夫拿到公司的股票的期權價值2.4億美元。公司董事會另獎給他一架價值4000萬美元的飛機。但他的年薪只有一美元。而其身價本身對公司也起到廣告效應。
學生的詞匯量
1950年,美國14歲學生所掌握的英文詞匯約2.5萬個左右。到了1999年,美國14歲的學生所掌握的英文詞匯僅有1萬左右。
接受畫面內容遠比理解文字內容來的容易。這是電影、電視和因特網(wǎng)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但思維仍然要借助文字。所以,美國大學全國統(tǒng)考的內容只有兩項:數(shù)學(讓中國人看,只能是算術)和詞匯(包括閱讀)。
小費
一對黑人夫婦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家餐館用餐。店家自己加了15%的小費,又說了句:“黑人付小費就是小氣。”黑人夫婦不肯善罷甘休要鬧上法庭。最后餐館老板出1.5萬美元私了。
香煙稅
在美國,吸毒是種時髦,但吸煙被視為沒有教養(yǎng)的標志。煙稅也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紐約州的香煙稅最高,每盒1.11美元。弗吉尼亞州的香煙稅最低,只有0.25美元。
紐約有錢人多,稅高些不至于讓煙民傷筋動骨。不過,美國的煙民大多數(shù)是窮人,但也有例外。記得,在美國法學院念書時有一次課后向教授請教。老教授立在講壇上,很悠閑地掏出一枝香煙,從容點上。他身后墻壁正上方一塊標語牌赫然在目:“嚴禁吸煙”。
*((朱偉一)
海外星云 200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