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更生)
在車臣的漫天烽火之中,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沒有電、沒有暖氣、屋頂漏雨、地板上有很多洞,盡管兵禍連年,這個記錄19世紀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車臣羅曼史的博物館還在慘淡經(jīng)營。
托爾斯泰到過車臣。但與絕大多數(shù)到過車臣的俄羅斯人一樣,他是以征服者的身份于1852年隨炮兵打入車臣的。他在家書中說,要"摧毀這些亞洲人",但他的帝國主義情緒迅速被外高加索的風土人情撫平。
戰(zhàn)斗之余的空閑時間,托爾斯泰研習車臣的民謠。他的車臣經(jīng)驗為他早期的文學習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包括1853年的"突擊"。至1910年逝世時,他已經(jīng)一改年輕時對戰(zhàn)爭的狂熱,轉(zhuǎn)而鼓吹和平,并譴責莫斯科武力鎮(zhèn)壓車臣為"丑陋而不公平"。
托爾斯泰博物館中還保留著他的手稿、日記、信函的影本,發(fā)黃了的照片,以及他對丘陵和士兵的素描。
前蘇聯(lián)解體、杜達耶夫掌權(quán)后的車臣,要喜歡俄羅斯文藝是很困難的。這當然也使托爾斯泰博物館難過。喪失政府補助是一回事,更大的問題是盜賊四起,凱覦古物者日眾。從1995年迄今,博物館最少已被偷走一把19世紀的車臣古刀和一支亞美尼亞步槍。
托爾斯泰對不同的人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對從1985年就在獨自捍衛(wèi)這個博物館的館長札格波夫而言,托爾斯泰是"一根把車臣人和俄羅斯人捆在一起的線",是一個傳播愛和容忍的先知。對帶團前往參觀的俄羅斯警察而言,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權(quán)勢的代表,是一個代表俄羅斯打仗的愛國者。
但對大部分年輕的車臣人而言,托爾斯泰毫無意義。許多車臣人本就不研習俄羅斯文學。在博物館前的數(shù)名好奇兒童中,只有一個說他聽說過托爾斯泰,但不知道他寫過什么書。
車臣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