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叔 陳明凱
有形的圓 康巴弦子
敦煌156號洞窟的一面石壁上,繪有名為“張儀潮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的晚唐壁畫,其上出現(xiàn)了聯(lián)臂踏歌,圍圈起舞的舞者形象。這種長袖飄飄,繞圓而舞的舞蹈就是今天西藏人稱之為“康諧”的一種藏族民間歌舞。“康諧”,即“康巴人跳的舞”,她的家鄉(xiāng)就在甘孜藏區(qū)的巴塘,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嘎諧羌”,譯稱“圓圈舞”,又名“巴塘弦子”。1945年,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女士在重慶為前來和談的國共兩黨代表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舉辦了個人獨舞晚會,其中表演的第一個節(jié)目便是巴塘弦子。1954年,巴塘弦子被選為中國青年代表團的特別節(jié)目,參加了在華沙舉行的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康巴風(fēng)情歌舞在繼《康定情歌》之后,又一次飄洋過海。1964年,北京舉辦首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觀摩調(diào)演,巴塘業(yè)余弦子隊以一曲“拉起二胡上北京”受到周恩來、賀龍及首都群眾的高度贊譽 ,至今傳為佳話。1998年巴塘縣治夏邛鎮(zhèn)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四川省特色 文化鄉(xiāng)(鎮(zhèn))”。如今的巴塘,在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央乃節(jié)”及每年的春節(jié)和其它一些節(jié)假日,都要舉辦上千人參加的農(nóng)民弦子調(diào)演,其熱鬧場面,堪稱一絕。
巴塘弦子源出于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 從公元667年吐蕃王朝開國贊普松贊干布將藏傳佛教帶到巴塘算起,巴塘弦子在這塊領(lǐng)主不斷更換的土地上,時輪一樣運轉(zhuǎn)了近14個世紀(jì)。巴塘人以千年不變的柔情和心態(tài),圍繞著一個圓圈,在長江上游的雪山草地上演繹著人心、人情、人性的歷史和故事。無需儀式和舞臺,只要亙古那塊飄云的天空和大地就足夠了。只需一把自制的牛頭羊皮弦胡拉起來,就會有應(yīng)和著琴音的召喚,從果木和青稞地旁的村寨中走來的男女,在月色如燈的夜晚,在篝火邊,在陽光下,在金沙江畔綠樹成蔭的任何一塊空地上,手臂聯(lián)著手臂,心與琴和,人與袖通,劃出一個像世界一樣廣大,人心一樣富饒的圓。
無形的圓 宗教
輪回圓是巴塘弦子,甚或康巴民間、宗教舞蹈最基本的美學(xué)思想,體現(xiàn)了藏民族完美的精神境界和人心追求。圓解開便是一條流動的江河,是飄動的云朵和哈達。手中飛旋的經(jīng)輪,風(fēng)中轉(zhuǎn)動的洞柯是圓。白塔、喇嘛廟、神山圣湖、白石壘起的嘛呢堆,因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在千年的歷史輪回中繞著它們轉(zhuǎn)動,而成為用生命、信仰和人生構(gòu)筑的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圓也是朝圣者心中的道路、方向和目標(biāo)。
弦子是另一種形式下,轉(zhuǎn)經(jīng)和朝圣的方式,而且是無形的。人體繞著心轉(zhuǎn)動起來的時候,長袖揮出的是心的形象,腳與大地相接,踏出的是心的節(jié)律。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神話,人生與夢想,生與死,終點和起點聯(lián)接在一起。心與心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一個個村寨融匯成一個民族,在心的舞動中,化成了一個完美的圓。圓是藏民族同神靈交流,與天地對話的一種方式,一種途徑,是與這塊土地和天空一齊奉獻給未來人類的宇宙圖譜。圓的文化,是一種用心去領(lǐng)悟,用心去頌訴,用心去舞,去歌唱,用心去愛的文化。如果人類不可能因為神或歷史團結(jié)在一起,也許可以通過人心。以圓的方式,團結(jié)在人心的周圍 ,這是歷史的意義和人類永恒的向往。
巴塘弦子不同于西康廣為流傳的另一類圓圈舞──鍋莊。鍋莊含有祭祀的成份,本質(zhì)上是屬于神性的舞蹈。無論是歌舞,還是朝圣,一切神性的儀式,都是贊頌和祈禱。是娛神的,并在其過程中得到一種神秘的體驗和神圣的快樂。因此,除非你帶著虔誠,除非你具備神性的莊嚴(yán),你才可能真正進入舞蹈,融進代表神靈和宇宙的圖譜。舞蹈前,某種祖?zhèn)鞯膬x式,自潔和自省是必須的。作為一個充滿神性的舞者,在加入到天、地、人的儀式舞蹈中去的時候,因為心中的信仰、決心和力量,引導(dǎo)著你從天上走來,從神山圣湖走來,帶著神的信息和慈悲,化著身體之外一陣靈魂的輕風(fēng)和陽光,來給予大地上的人們吉祥和祝福。每一個充滿神性的舞者,都是一個神的使者,一個未來世界的使者,也是遙遠過去的使者。
弦子,心靈的延伸
巴塘弦子是屬于生活的,屬于人性的,因此更具人民性。與鍋莊相比,更接近泥土、云朵和人心。當(dāng)鍋莊以及雪域康巴那些屬于神性的儀式性歌舞,在血脈一樣緊緊相聯(lián)的名山大川之中從事著祭祀神靈,頌贊佛法,歌頌圣者的內(nèi)心體驗的時候,弦子已經(jīng)從“神的手中”解放出來,帶著更多的人性之美,帶著人與這塊圣潔土地的愛情,以人心嶄新的形象,在同一片藍色的天空下面,贊美著人生、自由和意志,祝愿吉祥、幸福和昌盛。巴塘弦子使藏民族的心靈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間。因此,她更像是這塊高原上千萬條緩緩流淌的溪流,更像是這塊高原隨處可見的野性的花朵。巴塘弦子在成為更人性的歌舞的那天,就越來越接近勞動,越來越接近生活,越來越接近男人和女人的身體。她一步步擴大著勞動的含義,一步步擴展著愛情和豐收的含義。因此,她是勞動的延伸,她是豐收的延伸,她是愛情的延伸;她是大地、眼睛和身體的延伸,也是心靈的延伸和心自由的 暢想與飛翔。這塊高原是神性的,神秘而神圣。它是屬于神的世界,佛的世界。
但在這塊高原的最深處,是人性的,是屬于人和人心的世界。其間充滿了柔情與頌訴,聆聽與歌唱。
在康巴流傳著這樣一首舞歌:最初形成的是佛的世界,其次是法的世界,最后形成的是歌舞的世界。
這就是這片高原的歷史。
這就是這片高原的人和人心的歷史。
這也是巴塘弦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