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歇后語說:"歪嘴吹喇叭--一團斜氣"。事實上,歪嘴或嘴巴有缺陷的人練習吹喇叭或許可幫助矯正嘴形,也可以鍛煉活量。當然吹出來的絕對不是一團斜氣,而應該是一團溫暖的和氣。
一個人絕對不愿意生來殘障,無論是一生下來就決定了這個命運,或者是在意外中造成不可抗拒的悲劇。對他們來說,在這個世界上總是充滿著對別人的羨慕和對自己的無奈。他們的身上都有健全的器官,他們的腦筋都相當靈活,如果我們把學習生活的技能和康復醫(yī)療做一組合,那么用音樂來做這種搭配實在是非常的理想。
音樂尤其是演奏或演唱,是屬于肢體的運動,所以我們可以讓一個身心殘障的人做這樣的恢復練習,更可以針對他們身體的缺陷來設計他們所需要的"運動",也可以用他們還完好的"運動",也可以用他們還完好的器官來做某種樂器的特殊訓練,就像四肢殘障的人還可以吹口琴。這樣的訓練不但能使他們的器官肢體保持一定的活絡,而且會使他們專注于這種美好的保健設計。因為大部分人都會感受到音樂的美,從腦部原始的感覺就會去喜歡它,進而專注的學習。
為什么很多殘障人士學得要比一般人好呢?因為他們會心無旁鶩,他們會有超越自己極限的意識力,所以只要他們全身心投入,可以想像比一般人更能發(fā)揮潛能。
除了肢體的鍛煉和康復醫(yī)療之外,音樂的另一功能是開啟心智。在80年代早期,哈佛大學的學者就曾經提出人類的智能除了語言、邏輯、數(shù)理、空間概念、肌肉運動之外,還有人際關系、自我溝通、以及音樂的智能。他認為音樂的智能其實是最容易,而且是最早發(fā)展的。所以兩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跟上母親所唱的歌曲音高、音量和旋律,四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跟上音樂的節(jié)奏。在腦部很原始混沌之際,用音樂的特質來進行教育最能啟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當肢體殘障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從心智的開發(fā)來做他們的補償。這樣不僅能夠使他們再站起來,而且也能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在競爭的社會上愉快地生活。
雙雙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