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海洋
導讀:電話是否還會按距離和時間收費?疲憊不堪的長話公司正給出答案
一年前,我來到美國,為得到一項AT&T;的優(yōu)惠計劃頗費了一番心思。原因是,AT&T;只向剛加入的用戶提供每個月若干時間的免費國際長途服務,而我們已經是它的用戶了,自然它不必再向我們獻殷勤。
加入優(yōu)惠計劃的程序也頗為神秘,用戶不能主動申請,只能通過朋友介紹,再由AT&T;的推銷員主動找上門來。介紹者首先得是AT&T;的用戶,想推薦他人的時候也得等推銷員打電話來問??偠灾瑔尉€聯系,弄得人云里霧里。
后來又查了查電話單,發(fā)現了更有趣的問題,每個月除了固定的月租,還有類似國內的支援電信基本建設的捐獻若干。雖然費用有限,但還是有被套的感覺。
于是暫時終止了合同,然后就一相情愿地等著再被它待如上賓地請回去。
期間為打國際長途,又找到一些專門推銷電話卡的網站,那上面打往世界各地的電話卡應有盡有,經過B2C式的市場競爭,價格通常只有AT&T;的一半。打到中國的長話費用每分鐘15美分到25美分不等。
AT&T;果然找上門來,不過這時候我們已經對它的優(yōu)惠計劃不是很熱衷了。再過了一個月,得知一個網站專門提供打到美國、加拿大和中國的免費PC到電話的服務,干脆把錄音機上的耳機插到電腦上做了聽筒,開始享受起100%的國際免費長途?,F在,追在我們身后的是不斷發(fā)來推銷信的電話卡公司,這些多半剛成立,搶到IP電話第一桶金的幸運的先驅者們眼看就要倒下了,他們的用戶越來越集中于那些沒有電腦的,只能用電話打電話的人群。
現在,至少有十余家網絡公司提供免費的美國國內的長途業(yè)務,聲音質量與付費電話幾乎沒有分別。相形之下,先聽一段廣告再打長途的“免費服務”就變得很不得人心。打往其它國家的長途也是多種多樣的,新加坡有“e001.com”,香港有“ip800.com”,幾乎每一個競爭激烈的電信市場都會培育出不計得失的潮頭公司。不過,這些公司的費用也的確低廉,IP網絡幫助他們跳過長途通信線路,只要在當地租用一條電話專線,設立一個電話轉接站,就足以把國際長途轉化為市內電話。在美國,甚至有大型電話公司已經開始實施把長途當做市內電話一樣收費的試點,Sprint推行的一種國內長途加互聯網接入的服務,每月無限制地接入互聯網,加上1000分鐘的晚間長途,月費30美元。
正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AT&T;向外界宣布了它擺脫長途業(yè)務的計劃。這時候,分析師們對這一百年老店棄主業(yè)經營副業(yè)的壯士斷腕樣的舉動已經沒有什么驚奇的了。6月,AT&T;曾試圖提高它的服務收費,引得華爾街一片怒聲,之后,市場中關于CEO辭職的傳言曾使股價有些起色。但比起一年前60美元的高價,市場價值已經損失大半,期間最劇烈的下跌正發(fā)生在四月之后,也正是免費IP電話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時候。損失慘重的還不僅僅限于這家長話業(yè)務的龍頭,一貫咄咄逼人的,剛通過并購坐上第二把交椅的世通也把幾年來積累出的紙上財富還給了市場,一年來,長途通信業(yè)的股價總體水平下降了將近60%。電信業(yè)雖是信息產業(yè)的中堅,但技術進步恰恰只使技術提供商獲益,服務商全在遭殃之列。
擺脫傳統(tǒng)的長途電話業(yè)務,更緊密地團結在數據傳輸,無線通訊等新興服務周圍似乎是長話公司的唯一出路。有分析師給AT&T;算帳,如果分頭將AT&T;是有線網、無線通訊和長途相加,其結果要遠遠高于整合后的水平,原因很簡單,萎縮中的長話把其它高速發(fā)展的業(yè)務全拖下水。對于世通,投資者似乎也充滿了類似的期待。但也有人懷疑,一家連主業(yè)都拋棄的公司是否還能為投資者接受。推理很有趣,如果再過兩年,無線通信也過于擁擠,無利可圖呢。歷史似乎也證明了,能夠跟得上技術進步,不斷成功轉型的公司的確是鳳毛麟角。道.瓊斯30種工業(yè)股票,到現在碩果僅存的只有通用電器一家。當然,純技術看,除去長途的雞肋,幾家全球通信巨頭仍然很有潛力。
消費者關心的,卻是另一回事:什么時候打長途不必計算時間。三年以后還是明年?在技術面前,再激進的預測有時都顯得保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