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斯??
紐約離海不遠,一到夏天,人們就爭先恐后往海灘跑。公共海灘之一的瓊斯海灘(Jones Beach)那里,有個露天劇場,專為夏天開搖滾音樂會用的,舞臺背水而設(shè),當天色轉(zhuǎn)黑,舞臺轉(zhuǎn)亮,涼風四起,樂聲大作,你真會覺得夏天就是為生命怒放而設(shè)置的舞臺。
我曾跑到瓊斯海灘露天劇院去聽鮑伯·迪倫和保羅·西蒙的音樂會。我年輕的時候他們的音樂正好傳到中國,所以陰差陽錯他們的音樂也成了我年輕時代的音樂之一。有一次,幾個朋友從紐約開車去波士頓,一個朋友帶了一盤西方六七十年代的老歌,卻是伴隨我們這些人80年代的青春歲月的,茫茫夜色中,伴著這些英文歌在異鄉(xiāng)的公路上飛馳,心中卻是那些在中國的年輕歲月的記憶。煩惱上的橋,寂靜之聲,答案在風中飄,let it be……
鮑伯·迪倫和保羅·西蒙是六七十年代那些人的偶像,這些是我父母輩的同代人,但是在音樂上我卻成了他們的同代人。等我到美國來時,已經(jīng)過了對搖滾樂瘋狂的年齡,90年代初,美國校園里的孩子都聽碎南瓜派(Smashing Pumpkin)或者R.E.M什么的,我卻覺得跟我沒關(guān)系了。他們問我聽哪個樂隊?在這里你聽哪個樂隊代表你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人,我跟他們說,崔健,崔健,慶幸有這么個人。
所以,瓊斯海灘的音樂會,多數(shù)聽眾是美國的嬰兒潮一代,當年鬧反叛的,如今也都是中產(chǎn)階級了,買了幾十到一百多美金一張的票,再跟他們年輕時代的音樂偶像在夏天的室外自在一回。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我,當鮑伯·迪倫和保羅·西蒙合唱一曲《煩惱上的橋》,幾個樂符一響,臺下的聽眾就已“掌聲響起來”,我卻也一樣的地激動。這就是年輕時代的音樂的力量吧。所以,沒有辦法,我想,崔健到了像鮑伯·迪倫和保羅·西蒙一樣年紀的時候,開演唱會,他不管唱多少新歌,他還是得唱一遍《一無所有》。那就像是你創(chuàng)了一個教,你是教主,你有本經(jīng),廣為傳誦,你自己接見教徒時不念怎么成?
今年夏天,又有一個老牌歌手在紐約開演唱會——80年代的斯普林斯汀。他去年開始為時一年的巡回演唱,從他的家鄉(xiāng)新澤西州始,今年在曼哈頓的麥迪遜廣場結(jié)束。票已搶購一空。他也是年輕時吸引我的美國歌手。盒帶封面上,美國星條旗,一個男人穿牛仔褲的背影,歌的名字叫《生于美國》。男性的,嘶啞而渾厚的聲音不斷重復唱著,born in the USA,born in the USA……那是他當年的暢銷金曲。我們那時聽這歌的同學現(xiàn)在都在美國了,是受了這歌的力量的誘惑嗎?到了美國之后,我才知道這歌更深的涵義,才知道布魯斯·斯普林斯汀是一個代表藍領(lǐng)階級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