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球化與主權國家的國際體制

      2000-06-14 01:37陳魯直
      戰(zhàn)略與管理 2000年5期
      關鍵詞:主權國家會員國安理會

      陳魯直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其為“千年首腦會議”準備的題為《我聯合國人民:21世紀聯合國的作用》的報告中說,“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是全世界經濟角色和經濟活動間的一個新環(huán)境、一個新連結物?!瓚?zhàn)后的多邊體制使得新的全球化的出現、興旺成為可能,而全球化又逐步使得這個體制的原有設計過時。簡而言之,我們的戰(zhàn)后的機構是為一個國家間的世界建造的,而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的世界里。有效地適應這一轉變,是世界領導人今天面對的核心的機構上的挑戰(zhàn)。”安南的分析從經濟領域的全球化歸結到聯合國這個主要作為政治機構而存在的國際組織必須改變,當然是有道理的。問題在于如何看全球經濟和政治關系的變化,以及今日之世界和過去的差別究竟在哪里。過去是“國家間的世界”,今天是“全球的世界”。但安南在其報告的結束部分仍然說,“《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明確地提出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它們的重要性及其鼓舞人的能力一點也沒有減少?!彼J為他所概括的反映《憲章》精神的價值觀,“所有國家都能同意”。這就是說,安南仍堅持《憲章》宗旨和原則,仍用國家一詞,并且仍從國家間關系的角度看問題。那么,怎樣同他的“全球的世界”協(xié)調起來呢?聯合國是主權國家的組織,“我聯合國人民”是憲章開頭幾個字,難道聯合國是人民組織,而不是主權國家組織?這些具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對聯合國實在是太重要了,本文擬就此有所論述,以說明我的看法,并試圖廓清有關聯合國問題上的一些混亂。

      冷戰(zhàn)結束、兩極體制崩潰及聯合國所反映的國際關系的變化

      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二戰(zhàn)以后的國際格局是由戰(zhàn)爭結束前的雅爾塔協(xié)議規(guī)定的。簡言之,就是兩極格局,聯合國就是這一格局的組織形式。如果我們以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tǒng)一和1991年12月24日俄羅斯繼蘇聯為聯合國成員國作為兩極體制告終的標志,那么,由此上溯到1945年10月24日的45年間就成為戰(zhàn)后國際關系歷史的兩極體制階段。當然實際的過程是不能以具體的某日作起訖的,這里用具體日期不過是為了提供一個大致的時間概念。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和由此導致的兩極體制崩潰給國際關系帶來的影響,可大致上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聯合國會員國出現60年代非殖民化以來的第二次增長高潮。

      聯合國的創(chuàng)始會員國51個。到50年代末會員國增加到82個,即15年增加了31個,這是美蘇兩家在新會員國入會問題上突破一段時期的僵持局面后出現的情況,主要是接納了東歐國家和亞洲新獨立國家。60年代的10年間增加44個,會員國總數達到126個,大部分是非殖民化過程中出現的非洲新獨立國家。這是一個高潮。90年代聯合國會員國從159個增加到188個,10年間增加29個,可說是第二次高潮,新會員國大部分是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派生出來的新國家。這應該說是冷戰(zhàn)結束帶來的國際關系的最重大的變化,也就是具有主權屬性的獨立國家增多。

      茲表列如上。

      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因民族、宗教、內政等沖突的爆發(fā)而急劇增加。

      從1948年開始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已有50余年的歷史,它在兩極體制下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作出了貢獻。兩個陣營核對抗的陰影籠罩著世界,需要一種機制控制沖突的擴大,介于《聯合國憲章》第6章和平解決爭端與第7章強制性的軍事干預之間的維持和平行動應運而生。冷戰(zhàn)期間,它是處理國與國之間沖突的一種手段,隨著兩極對抗的終結,它被越來越多地用于處理一國之內的民族、宗教、內政等沖突,成為冷戰(zhàn)后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行動的一個突出特點。實際上這類沖突大多是冷戰(zhàn)期間掩蓋起來的、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而突出起來的矛盾的爆發(fā)。把90年代和90年代以前的聯合國維和行動作一對比,甲、根據聯合國新聞部統(tǒng)計的1948-1998年的49起維和行動,90年代以前共18起,90年代達31起,為前40年的170%多;乙、就性質而言,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監(jiān)督?;?,少數也兼做人道援助工作;90年代以來任務越來越復雜,除監(jiān)督停火、人道援助外,增加了與執(zhí)行解決內部沖突協(xié)議有關的解除武裝、儲藏或銷毀武器、幫助武裝人員復員和恢復正常生活、協(xié)助舉行選舉、制止因種族、宗教、政治和性別原因而侵犯人權、培訓和監(jiān)督當地民事警察,以至于排除地雷等等;丙、維持和平行動的費用急劇增加。80年代后半期,聯合國每年的維和費用一般為2億多美元,1991年以后猛增。1992年達到17.3億美元,1993年更躍至36億美元的高峰。其后逐步下降,1998年為10億美元左右。

      全球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嚴重沖擊聯合國促進發(fā)展的努力。

      由蘇聯、保加利亞、波蘭、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蒙古、匈牙利、越南九國組成的經濟互助委員會,隨著東歐巨變、蘇聯解體而于1991年改名以致消亡,標志著全球市場的形成。余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也逐步納入這個市場,從而使它真正具有了全球的規(guī)模。這一發(fā)展同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從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向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轉變相結合,出現了以市場和信息技術為主要動力的資本主義新的全球化進程。面對這一形勢,《聯合國憲章》所規(guī)定的促進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任務經受了嚴峻的挑戰(zhàn),必須重新考慮它的方向和做法。

      甲、從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到促進國際經濟合作。70年代特別聯大呼吁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接著聯大又通過國家經濟權利與義務憲章,反映了南北對立情況下的發(fā)展中國家的要求。90年代聯大則通過了國際經濟合作宣言,1997年聯大又特別就秘書長提出的《發(fā)展綱領》達成一致,強調互相依賴和伙伴關系。

      乙、從官方發(fā)展援助到發(fā)展援助的所謂私有化。1980年工業(yè)國曾在聯大保證,以國民生產總值的0.7%用于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官方發(fā)展援助。但平均來說,一直只達到0.3%左右。冷戰(zhàn)后1992年到1995年下降了14%,1996年僅及0.25%。與此同時,私營投資和貸款大大增加。1996年援助國外流資金3040億美元,其中2380億美元來自私營部門,來自官方的僅660億美元。私營投資集中在少數有利可圖的國家,最貧窮的國家所得不足1%(1998年版《聯合國手冊》130頁)。1995年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就說,美國政府準備至少使對外援助總額的40%實行私有化。

      丙、從突出發(fā)展到突出貿易。這首先是冷戰(zhàn)后美國的做法,進而影響到國際機構。美國官方發(fā)展援助現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是工業(yè)國中最低的,只有0.1%。美國竭力宣揚貿易自由化對其經濟增長的好處,如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美經濟增長速度為七國集團中最高的,人均增長速度比七國集團的平均數高40%等等。在2000年6月的聯合國社會發(fā)展特別聯大上,連法國也批評美國的“貿易,而不是援助”的戰(zhàn)略。貿易和發(fā)展的關系已成為世貿組織的突出問題。

      丁、世界規(guī)模的會議多而成果少。全球化帶來了經濟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也帶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聯合國過去10年開了一系列世界規(guī)模的大會,如兒童、環(huán)境與發(fā)展、人權、人口與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婦女大會等等。美國的態(tài)度基本上是使這類會議不具有約束力,結果是聲勢很大,并無多大實效。這些會議引起人們對特定問題的關注,暴露全球化進程的消極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消解矛盾的作用。故而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都各有所得。

      冷戰(zhàn)后聯合國在發(fā)展問題上能做的僅此而已。

      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進一步擴大和加強

      從聯合國所反映的冷戰(zhàn)后國際形勢的變化,可以看出主權國家國際體制不是遭到了削弱,而是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和加強。在前蘇聯和東歐,新的獨立國家的出現,當然是這一新的發(fā)展的具體表現。就是在戰(zhàn)后新獨立國家中爆發(fā)的民族、宗教、內政沖突,歸根結底,也是為了建立或健全具有主權屬性的獨立國家。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變更,同多民族的蘇聯國家解體相連,起碼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前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為了獲得新的發(fā)展,必須首先爭得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地位,過去蘇聯的國家體制是限制了這些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的。

      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以前,蘇聯能不斷擴大;在戰(zhàn)爭中和戰(zhàn)爭結束后,蘇聯得以保持下來,并且能向東歐擴張,主要靠布爾什維克黨和蘇聯紅軍。但經濟的發(fā)展和經濟利益矛盾的加大必然越來越削弱兩者的力量和作用。80年代,在走上改變舊體制的道路之后,形勢就迅速變化了,而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民族的離異。1991年1月立陶宛發(fā)生流血事件,接著6個共和國抵制戈爾巴喬夫的邦聯方案的公民投票,8月緊急委員會發(fā)動政變失敗,黨和軍隊都失去了控制能力。1991年12月8日葉利欽作為民選的俄羅斯總統(tǒng)和新當選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總統(tǒng)在白俄羅斯的森林里秘密集會,三人宣布蘇聯已不存在,戈爾巴喬夫12月25日辭去蘇聯總統(tǒng),鐮刀斧頭紅旗從克里姆林宮落下。據當時參加宣布蘇聯解散的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叔什克維奇說,這是為了求得和平過渡、避免當年夏季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發(fā)生的那種血腥內戰(zhàn)的唯一出路;戈爾巴喬夫的邦聯方案是換湯不換藥,解決不了問題;只有解散蘇聯,給予各個共和國充分的主權才行(1998年5月叔什克維奇對波蘭《共和國》日報的談話)。這正反映了主權國家機制未能得到正常發(fā)展的地方遲早要為伸張自己的權利開辟道路。

      1991年夏季南斯拉夫開始解體,具體情況有別于蘇聯,性質卻是類似的。它更清楚地說明用黨的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來維系民族關系,而不是把民族關系的調節(jié)真正轉到民主和法治的基礎上,決難以持久,歷史上的民族裂痕不可避免地會使這種統(tǒng)一瓦解?;叵霊?zhàn)后初期,認為意識形態(tài)一致可以導致政治統(tǒng)一的樂觀情緒甚至使南斯拉夫的鐵托要搞巴爾干聯邦,即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也包括在內。今天的南斯拉夫連兩個成員共和國也難以保全了。

      1960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成為戰(zhàn)后非殖民化過程的標志,但實際的非殖民化先此早已開始。一般來說,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著嚴重的“建國”任務。凡殖民統(tǒng)治殘酷,社會經濟發(fā)展落后的殖民地,獨立后的“建國”任務更為艱巨。戰(zhàn)后的兩極體制在很大程度上障礙著這些國家的“建國”任務的正常進行,增添了許多使這一任務遭到扭曲的因素。西方國家要按照西方的民主模式來塑造它們,而社會主義陣營則要求它們走所謂“非資本主義”的道路。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分野,使得本來就未妥善解決的民族、宗教、領土的矛盾更加復雜化,造成長期的動亂。冷戰(zhàn)后聯合國處理的許多所謂“喪失能力的國家”(failedstates)的問題,也就是那些不能行使國家職能、不能行使主權的國家的問題,都是由此而來的。它們所反映的不是國家主權的淡化,而是國家主權的欠缺或不足。換言之,這些國家尚未完成建立主權國家的任務。

      聯合國維和行動之所以要超越傳統(tǒng)的模式,負起所謂“締造和平”的任務,正是適應了這樣的一種需要。照《聯合國手冊》的說法,就是“不能只是用沖突的制止來衡量和平與安全。持久的和平還要求經濟發(fā)展、社會正義、環(huán)境保護、民主化、裁軍和尊重人權。和平只有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得到保障時才能持久。因此,在沖突過后,往往要求聯合國系統(tǒng)執(zhí)行締造和平,即加強和鞏固和平結構的行動。活動的領域包括軍事安全、民事法律和秩序、人權、選舉、地方行政、衛(wèi)生、教育和建設。”(1998年版《聯合國手冊》77頁)這就是說,要重建國家職能,要使受沖突之害的國家能恢復行使主權。

      但是,正如冷戰(zhàn)時期外來干涉的力量障礙了主權國家的發(fā)展一樣,聯合國的“締造和平”,雖然屬于“國家建設”的范圍,仍取代不了實際的主權國家的建立和發(fā)展過程。聯合國維和行動從傳統(tǒng)模式向冷戰(zhàn)后的新模式發(fā)展,正是反映了冷戰(zhàn)后主權國家國際體制擴大和加強的要求。新的模式至今尚未能定性定型,主要因為適應主權國家建立和發(fā)展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的原則和措施尚待確立。一旦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必然有助于主權國家國際體制進一步的擴大和加強。

      冷戰(zhàn)后主權國家國際體制面臨的問題

      作為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一種組織形式,聯合國并不因冷戰(zhàn)的結束而需要作根本性的改變。過去國際規(guī)模的熱戰(zhàn)一結束總要建立新的國際機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國際聯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聯合國。冷戰(zhàn)的結果雖然導致兩極體制的崩潰,并不要求建立新的國際機構。這是因為《聯合國憲章》所體現的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基本原則并沒有失效。正如安南秘書長所說,會員國是在重新肯定憲章的前提下,討論了(冷戰(zhàn)后)促進和平與發(fā)展的全面綱領,采取了反對非正義和犯罪行為、保護人權與法治的新步驟,并且開始了使聯合國能更好地執(zhí)行國際社會賦予它的不同任務的組織改革。問題是如何使聯合國適應兩極體制崩潰后的新的國際形勢。安南提到的綱領、步驟和改革,是適應新形勢所作的努力,但問題仍然處于解決過程之中。

      全球化與主權概念:

      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繼續(xù)擴大和加強,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同時發(fā)生的。于是,主權概念是否要重新定義成為問題。1992年1月31日安理會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首腦會議,根據會議的要求,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提出題為《和平綱領》的報告,呼吁會員國特別是5個常任理事國重新定義主權,以便加強聯合國進行預防性外交、建立和平、維持和平與沖突后締造和平的能力,核心的一點是:“絕對的、排它性的主權時代已經過去,它的理論從來就與實際情況不符”(見《和平綱領》)。其后,新的一任秘書長安南也說,“國家主權,就其最根本的意義而言,正在重新定義,特別是靠全球化和國際合作的力量。國家現在普遍被認為是服務于它們的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相反。同時,個人主權,我意指每個人的基本自由,它蘊含在聯合國憲章和以后的國際條約里,已經因更新了的、不斷擴大的個人權利的自覺而得到提高。今天,當我們閱讀憲章時,我們更加意識到它的目的是保護每個人,而不是保護虐待他們的人。”(安南:《兩個主權概念》,1999年9月18日《經濟學家》周刊)

      全球化從幾個方面對國家主權提出挑戰(zhàn):甲、所謂“無邊界經濟”,亦即資本的流動無視邊界的阻隔,從而沖淡了傳統(tǒng)的領土主權,以領土主權為屏障維護單方面的經濟利益已越來越困難;乙、互聯網的發(fā)展使國家行使主權的能力受到制約,國家已不能以絕對的權威控制信息的傳播,干預國際間的交流;丙、由于互相依賴關系的不斷加強,許多共同的問題的處理,如環(huán)境、疾病、恐怖活動等等,已不只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不能由單個國家來承擔,需要加大國際的權威;丁、一國領土內的動亂往往影響到臨近國家,因而一國政府同人民的關系如何,能否維持法律和秩序,已不能只視為一國的內政,不容別國干涉。這一切確實是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上,這種現象早就開始了,今天隨著新技術和生產力的發(fā)展不過是更加凸顯出來而已。

      問題是這一切畢竟還是在主權國家的國際體制內發(fā)生的。必須從與這一體制相聯系的角度看新的發(fā)展趨勢。在聯合國范圍內,這樣做更加必要,因為聯合國還是以這一體制為基礎的。實事求是地說,盡管兩位秘書長聲言要重新定義國家主權,聯合國內并沒有迫使國家主權必須重新定義的客觀形勢,相反地,一切仍然按照尊重主權的原則行事。以維和行動為例,參加維和的各國部隊并不要求宣誓效忠聯合國,自愿提供部隊的國家政府都很認真地談判參加的條件,對它們的部隊保有最終的權威,要撤就撤,部隊人員穿著本國的軍服,只是戴藍色貝雷帽,掛聯合國徽號而已。如1994年的兩起慘案,即波黑安全區(qū)和盧旺達的屠殺事件,前者安理會原要求提供35000人部隊,結果是花了一年時間只派出7600人;后者安理會要求提供5500人,用了半年時間人才到齊,事情已經發(fā)生了。關鍵在于調動部隊的是主權國家政府,聯合國無權過問。

      美國國務院更是毫不含糊地說,聯合國和平與安全行動要直接支持美國的國家利益,參加維和的條件是:確有必要、任務明確;傳統(tǒng)形式的維和必須是已經停火、有關方面都同意;強制性和平行動必須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確實受到威脅;有完成任務的人員、經費和相應訓令;國際社會已經充分估計了不采取行動的政治、經濟和人道后果;行動的期限和結束行動的標準已經確定。這就是美國響應加利“重新定義”主權以加強維和行動的具體步驟,它們不是重新定義而是更加明確地強化了美國的主權原則。作為主權國家,美國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在聯合國范圍內,其它主權會員國也可以這樣做,因為這是憲章賦予它們的權利。美國是推進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它的行動表明全球化并沒有真的改變了國家主權的內涵。

      人道主義干涉:

      1999年9月20日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大會開幕式上發(fā)言提出人道主義干涉問題。他的論點引起爭議,但他表示他歡迎爭論,以便達成共識,使安理會能夠為保衛(wèi)我們共同的人類而采取行動。安南強調的原則是,聯合國決不能聽任大規(guī)模有系統(tǒng)的違反人權行為持續(xù),應該有權進行干涉,即便那是一國的內政,因此,不能讓主權成為在人權和人道危機問題上采取有效行動的障礙。當然,他認為確定干涉與否的權威機構是安全理事會。爭論之點在于憲章第二章第七款的原則能否與人道主義干涉相協(xié)調,這條原則就是“本憲章不得認為授權聯合國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且并不要求會員國將該項事件依本憲章提請解決?!睋Q言之,人道主義干涉算不算是干涉內政,如果算,二章七款的條文是否要改?

      安南曾指出,在盧旺達事件上安理會一致不加干涉,而在波黑事件上安理會是分裂的。這就是說,兩者都是主權會員國的行為,特別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行為。問題在于安理會當時為什么這樣難以采取行動,這個問題不解決,類似的事件今后還會發(fā)生。畢竟,聯合國的任何行動都得由會員國采取,而會員國是各有自己的政策考慮的。如果在關系人類共同利益的問題上都那么容易取得一致,世界早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費用是靠會員國提供的。要搞人道主義干涉,費用自然也得由會員國出。這又是會員國主權范圍內的事,因為撥款不但要國家領導人批準,而且有的國家還得議會審議通過。美國已經拖欠了聯合國的會費,另外維和費用至去年底拖欠1.07億美元,2000年3月,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霍爾布魯克在表示美國將支付9.26億欠款時警告說,如果聯合國不使支付制度更加公平,美國就不能為增加維和費用出錢。美國會費的比率是25%,美國要求減至22%。安南說同大國的軍費相比維和費用微乎其微。但霍爾布魯克說,2000年維和費用可能翻番,達20億美元,明年還要增加,但聯合國沒有管理機構和財務制度支持這樣的增長。美國會費比率一動,其它國家就得多出,它們不同意美國的要求,是情理之中的事。這就更說明每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輕易動用自己的國家資源來支持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所以,人道主義干涉不是說干就能干的,它要有具體的原則和措施。憲章原則如何體現,二章七款原則如何協(xié)調,也只有在這些具體原則和措施的討論中,才能確定下來。如果會員國認為不可行,或者認為必須采用其它的辦法來處理違反人道的沖突事件,它們完全有權這么做。秘書長是無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會員國的。

      安全理事會的改革:

      要說最能體現冷戰(zhàn)后聯合國的變化的,應該首先看安理會的力量組合,也就是會員國在安理會中的力量分布。從60年代安理會會員國自10個增至15個以來,安理會一直沒有變化。冷戰(zhàn)結束,俄羅斯代替了蘇聯,兩極對抗消失,是安理會最大的變化。其余4個常任理事國照舊,10個非常任理事國也還是按照亞非5、拉美2、東歐1、西歐和其它2的比例由聯大推選,兩年一任。這完全是作為主權國家的會員國互相間的政治行動,基本上沒有全球化的因素攙雜在內。也許冷戰(zhàn)后改革安理會的呼聲越來越高,同全球化的發(fā)展不無關聯。但這種關聯也主要是因為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擴大和加強導致國際關系及其組織形式的聯合國民主化要求的增大。聯合國內主權國家的數量比之60年代增加了許多,安理會15個成員的代表性就變得相對不足,要求擴大安理會是有充分根據的。

      1992年第47屆大會以來,關于改革安理會的正式討論已進行過多次,明顯地反映了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復雜性并未因全球化的影響而有所減少,相反地,事情比之1945年只有51個創(chuàng)始會員國的舊金山會議難辦得多。區(qū)別在于1945年是建立以主要戰(zhàn)勝國為基礎的維持和平的國際安全保障體系,現在則要適應188個會員國的眾多要求建立冷戰(zhàn)后的尚在形成中的國際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不結盟國家主張取消否決權,擁有否決權的5常任理事國沒有一個肯放棄。否決權可說是主權的極端表現。美國自己就堅決反對改變現有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但對是否給新常任理事國否決權未作定論,建議連同安理會的擴大一并解決。但不少國家堅決反對給新常任理事國否決權,理由是那樣一來安理會更難作決定,現在已有淡化否決權的趨勢,再增加否決權自非善舉。否決權是所謂"大國一致"的機制,它可能有違"主權平等"原則,但又是吸取了國際聯盟的教訓,實行大國間制衡的手段,在冷戰(zhàn)時期無疑是起了作用的。沒有它,就可能重復出現國聯時大國退出的現象,或者又在戰(zhàn)場上拔刀相向。冷戰(zhàn)后,5個常任理事國同時又是核大國的狀況沒有改變,用否決權作為訴諸核武裝的一種替代,仍然是有利于維持世界和平的,這需要用核不擴散條約作補充,且由歷史證明是可行的。國際格局的穩(wěn)定有賴于此。

      安理會的改革有兩條原則是被普遍接受的,即憲章第五章第23條關于選舉安理會成員“充分斟酌聯合國各會員國于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及本組織其余各宗旨上之貢獻”和“充分斟酌地域上之公勻分配”。這兩條原則可以使冷戰(zhàn)后的新情況在安理會得到表現,以提高安理會的民主化程度。民主化還需要根據過去的經驗在安理會議事規(guī)則中增加使用否決權的條件,除原有規(guī)定的在程序問題上不得使用否決權以外,還可以加上別的限制。顯然,這一切都涉及主權國家的主權行使,新的規(guī)定將為冷戰(zhàn)后主權國家的國際體制增添新內容。

      經濟安全的保障:

      所謂“重維和、輕發(fā)展”是冷戰(zhàn)后聯合國的一種趨勢,引起非議,是可以理解的。發(fā)展問題已經提高到經濟安全的水平,甚至有建立“經濟安全理事會”之議。在全球化進程中,如何保證全球范圍的平衡發(fā)展和世界的經濟安全,確實不容忽視。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已經凸顯了問題的嚴重性。聯合國在這方面似乎作為不大,主要依靠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三大經濟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xié)定世界貿易組織。

      這三大機構或為聯合國專門機構,或為同聯合國建立關系的政府間機構,但決策過程與聯合國不同。從全球化的組織表現來看,世貿組織可說最具代表性。它不僅是順應全球化進程形成的,而且正在從組織上把全球化具體化。

      從1995年起,世貿組織已經接納了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蒙古、吉爾吉斯坦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就要進來;同克羅地亞、格魯吉亞、阿爾巴尼亞的談判已經完成;同亞美尼亞、立陶宛、摩爾多瓦的談判進展很好??傊?,這些前蘇聯、東歐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體(現都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都先后進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貿易體制。這一進程充分表明在主權國家國際體制內的全球化,決不是要把主權國家消融了,而是要把主權國家結合起來,以確立全球經濟秩序。

      但是,正因為是主權國家的結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的一面。市場作用的結果使一些國家的經濟安全更成問題。世貿組織是以市場運作為基礎來推進貿易自由化的,而市場的運作不可能做到收益的公平分配,這就不得不仰仗爭端解決機制來協(xié)調摩擦,但貿易摩擦和矛盾決不可能被消除,一爆發(fā)起來就往往危及一些國家的經濟安全,迫使它們要用主權作屏障來保護自己。聯合國在世界經濟上的作用恐怕首先要著眼于此。它不可能取代三大經濟機構,但應該從政治上考慮主權國家經濟安全的不足,設法通過協(xié)調會員國的努力來保障會員國的經濟安全,以防止市場運作的消極破壞作用。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和民族國家體制的全球化

      以上所談是要說明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擴大和加強與全球化進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表現。這里,需要進一步從理論上探討一下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究竟同全球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概括來說,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它必然要求民族國家體制的全球化。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同民族國家同時出現的。今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自然要求民族國家向全球發(fā)展,民族國家在國際法上的體現就是主權國家,冷戰(zhàn)后聯合國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擴大和加強,正是民族國家隨全球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反映。(民族國家體制的全球化不僅反映在聯合國會員國數量的增加上,也反映在過去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或受前蘇聯影響的國家更改國名、國徽、國旗上。)

      一般認為,封建帝國的瓦解,多個政治實體即民族國家的形成,促進了以貿易為基礎的社會分工,打下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基礎。馬克思早就說過,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經濟、政治權力的某種統(tǒng)一為特征的,具體說,就是用政治、司法、軍事手段進行超經濟剝削。而民族國家的要義就是新興的中產階級在民族疆界的范圍內掃除封建分割狀態(tài),用資本剝削取代超經濟剝削,實現市場的統(tǒng)一,并且為了保證這種統(tǒng)一建立自己的政治權威。戰(zhàn)后世界的一些主權國家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政治權威扭曲市場,市場機制得不到充分發(fā)展,使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成熟滯后,從而損害經濟的成長。這些國家盡管在法律上是主權國家,從社會發(fā)展階段來看,在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上都遭受資本主義發(fā)展不足的弊害。換言之,作為民族國家,它們的發(fā)展是不充分的,因而出現“喪失能力的國家”問題。民族國家不一定是單一民族的國家,它主要是指以中產階級為核心的民族集體的發(fā)展水平。例如有些國家包括蘇聯就包含明顯的封建等級制殘余,社會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尚沒有轉到民主和法治的軌道。這種現象妨礙了全球化進程,因而必須由全球化來改造。

      因為資本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是自身的積累,是自身的不斷擴大,所以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自然趨勢,這種趨勢似乎是同民族國家的存在不相容的。換言之,資本增殖過程的全球化必然導致民族國家的職能減弱??墒?,冷戰(zhàn)后的形勢發(fā)展證明這不是事實。原因就在于全球化首先是一種民族經濟、民族國家的現象。作為全球化動力的資本盡管具有普遍化的性格,它的所有權基本上屬于私人,因而具有民族的、國家的特點。現在還沒有一種無所屬的所謂全球資本。等到資本的私人占有消失時,人類社會就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了。今天,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仍然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基礎,因而也是全球化的基礎。脫離社會制度單純從高科技的發(fā)展和經濟關系國際化、一體化的發(fā)展來看全球化,就不免跟著外國輿論跑,一會兒把全球化吹得天花亂墜,一會兒又說它是雙刃劍,永遠掌握不到它的實質,自然也不懂得全球化同民族國家是什么關系,對國際形勢也只能閉眼不看事實,自說自話。我們可以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同民族國家體制全球化的結合與矛盾,是冷戰(zhàn)后國際形勢的核心內容,它改變著國際格局,也改變著聯合國內的力量組合?,F分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全球化就是民族國家間的資本增殖競爭擴大到全球范圍。

      資本的不斷增殖是通過資本從貨幣形式到生產形式到商品形式的循環(huán)實現的。由于商品銷售是實現資本增殖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民族國家就要開拓市場,促使世界市場形成,并且要用武力開拓、霸占、保持市場,推行殖民主義。這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情況。戰(zhàn)后世界資本增殖的競爭逐步轉到生產資本環(huán)節(jié),即資本實際增殖的環(huán)節(jié),它不只是要保證銷售市場和原料場地,而且要尋求資本生產剩余價值最多最快的場所。戰(zhàn)后恢復時期,這種場所主要是由資本主義工業(yè)國之間提供的。70年代資本主義的“滯脹”危機之后,開始向全球擴張生產基地,從而推動世界格局變化。冷戰(zhàn)結束,隨著蘇聯東歐的變革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生產資本的全球化步子越來越快,適應這種形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用全球化的概念來為它們進入新的階段的資本增殖競爭服務。

      作為生產資本全球化載體的是跨國公司??鐕镜纳a設施遍及全世界,但它們并不是無國籍的公司,它們是以國別公司的身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競爭,而且基本上都屬于發(fā)達國家。全球化并沒有把資本的民族特點取消。要區(qū)分美國資本和日本資本、俄羅斯資本和巴西資本,并不是難事。事實上,如果脫離美國、西歐國家、日本的跨國公司及其資本間的競爭,全球化也就不存在了。這些先進的民族國家,把它們資本增殖的競爭擴大到全球各地,這種競爭必然觸及戰(zhàn)后主權國家國際體制的弱點,促使一些國家從重建或完善民族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中尋求出路,而不是把民族國家消融。

      全球化要求民族國家加強主權職能。

      這是因為資本增殖的競爭全球化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平衡問題,更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危機現象。1997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危機暴露了發(fā)展中國家市場管理上的嚴重不足,反映了國家職能在對應全球化沖擊中發(fā)揮得不夠適當。傳統(tǒng)的國家主權概念強調管制的權威和力量,從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水平來看,發(fā)展中國家在危機中欠缺的是有效的民主和法治架構。所以,教訓是這些領域的國家主權必須加強。有的學者認為全球化沒有淡化主權國家的職能,而是要求改變國家行使主權的內涵和方式,意思是相同的。

      2000年2月在曼谷召開的聯合國貿易發(fā)展會議第10屆大會關于市場弊端的爭論涉及政府的職能問題,雖然未能達成一致,但都感到對市場無情競爭帶來的弊害,必須加以壓制。77國集團第9屆部長會議(1999年10月)曾特別為貿發(fā)會議準備了一個《曼谷共識》,其中說,“如今都認為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機制,但是,嚴格以市場為基礎的發(fā)展模式并不一定能實現發(fā)展的目標。各國應為制定一種新的發(fā)展模式作出貢獻。在國家層面上,政府應保持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糾正刺激生產、貿易和發(fā)展政策的缺陷,保證適當的、透明的法律和規(guī)則框架?!保摵蠂Q易發(fā)展會議10屆大會文件集)世界銀行認為這樣做不是限制市場作用,而是保證市場更好地發(fā)揮效能。顯然,這是適應全球化的形勢要求強化國家主權職能,也就是說更充分地發(fā)揮民族國家的作用。

      聯合國應致力于民族國家的重組和完善的協(xié)調工作。

      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中心任務是維持國際的和平與安全。隨著兩極體制的崩潰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它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民族國家的重建和完善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冷戰(zhàn)后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新內容。由于它們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帶來的問題,解決它們當然不能脫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必然具有的內在矛盾的影響。全球化不僅沒有消除資本的國別和它們之間的競爭,也沒有消除國家之間的軍事互相防范。用軍事手段拓展領土,霸占殖民地,已不是保持軍事優(yōu)勢的主要目標。軍事力量是一些民族國家維持其資本對全球的統(tǒng)治地位的靠山,因而對其它民族國家不僅構成軍事威脅,也構成經濟威脅。發(fā)展不平衡的規(guī)律,危機的不可避免,又使這種威脅不斷變化。民族國家的重建和完善,就處于經常受干擾的境地。這種情況自然比之冷戰(zhàn)時期防止國際沖突的擴大復雜得多。

      但是,聯合國必須明確民族國家重建和完善的任務性質。把它簡單地歸結為強制性和平行動或人道主義干涉的任務,顯然解決不了問題。從聯合國作為主權國家國際組織來說,它應該支持這種重組和完善的進程,并應該排除有損于這一進程的外來干涉,盡可能為它提供合適的環(huán)境。這里要求的是會員國的協(xié)調行動,而不是互相掣肘。新的國際關系秩序,只能建立在得到健全發(fā)展的民族國家的主權平等國際體制上。全球化為此提供了一個機遇,這個機遇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主要系于安理會成員國特別是常任理事國的明智決策。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超越冷戰(zhàn)的任務不只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而且要適應這種全球化調整社會上層建筑。聯合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應在國際范圍內推進這種調整。這才是21世紀聯合國的首要任務。

      (作者單位:前中國駐丹麥大使)

      猜你喜歡
      主權國家會員國安理會
      俄烏在安理會相互指責
      一個國家如何才能加入聯合國?(答讀者問)
      軍事外交的概念及功能
      國際氣候外交在經濟層面的障礙分析
      安理會強烈譴責朝鮮發(fā)射潛射導彈
      美國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全球霸權
      全球治理語境下主權國家的國際責任
      聯合國會員國有多少?
      延安市| 盘锦市| 泸州市| 甘肃省| 嘉定区| 涡阳县| 闻喜县| 南靖县| 东阿县| 南开区| 双峰县| 拜城县| 万全县| 昌江| 舟曲县| 凌云县| 自治县| 罗城| 都昌县| 兴化市| 宜宾市| 林口县| 永安市| 香港| 巢湖市| 仙桃市| 镇赉县| 孟村| 天台县| 平邑县| 武胜县| 云阳县| 丰都县| 延边| 化隆| 房山区| 柏乡县| 宣威市| 团风县| 黎平县|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