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瑤
凡走子后能夠造成在下一著(包括從下一著開始運用連續(xù)照將或連續(xù)交換的手段)吃掉對方某個無根子者,稱為“捉”。這是規(guī)則給捉下的基本定義,對于它規(guī)則還做了一些其它詳細的規(guī)定。
捉是象棋第三種攻擊手段,走子步步為捉稱“長捉”,單方長捉屬禁止著法。捉與長捉在棋例案例中最復雜,問題也較多,常常發(fā)生爭議,因此對它要特別注意,并要深入細致地加以學習和研究。
捉的基本形式,如按捉的棋子分類可分為:動子本身捉子;相關子造成捉子;動子和相關子聯(lián)合捉子。如按捉子方式分類有:預計直接吃子;預計抽吃子或連將抽吃子;預計交換或連續(xù)交換得子;預計逼迫對方送吃子。這里要說明兩點:其一,捉是下一步得子,吃是本步棋立即得子,捉與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間差一步棋,不要把二者混淆。其二,規(guī)則中把捉的形式放在捉的構成條件中不恰當。
捉的構成條件有:捉產生于剛走的這著棋,這著棋走之前尚不存在(規(guī)則中說“上一著尚不存在”,這種說法不嚴謹);直接或間接被捉的是有子力價值的無根子;下一著吃子或得子后,不致被將死。下面我們按捉的形式分類介紹:
(一)動子直接捉子類型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珍貴的歷史案例,它出自于1956年12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我國首屆象棋個人錦標賽中,紅方是上海何順安,黑方是黑龍江王嘉良。這個例子本身不復雜,但它卻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棋友們可以從中體味到人們對棋例理論的逐漸認識過程。請看圖1及其循環(huán)著法。
紅方車四平三是動子車本身直接捉黑方無根炮,車三平四是閑著,紅兩步棋是一捉一閑。
黑方馬5進7造成炮捉車,馬7退5是動子馬本身直接捉車,這樣黑方兩步棋是二捉,綜合雙方著法是二捉對一捉。
那時處在初級理論水平的規(guī)則還沒有形成“打”這個概念,當時規(guī)定二捉對一捉,一捉方如果有著變而不變,判和;如果一捉方無著可變,二捉方必須變著,不變作負。本例中一捉的紅方有著可變,假如這樣走下去就要判和。關于棋例的這一不公平的規(guī)定,或者說這一初級認識觀點一直延續(xù)到70年代末,到1984年試行規(guī)則時才徹底地做了修改,使它達到了公平合理的高級認識程度,即規(guī)定:二打一還打,二打方必須變著,不變作負,并把這一規(guī)定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行規(guī)則中。
在這里還有必要讓讀者了解一下本例當時所涉及到的最后一輪冠軍屬誰的形勢背景。王嘉良此局能和即奪冠,那樣他與楊官同積7分,因他此前已勝了楊,因此王嘉良在這關鍵時刻想利用規(guī)則謀和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何順安不愿和,何在前幾輪戰(zhàn)績不佳,本局想贏(據說還有另一層原因,請見王嘉良回憶錄),所以何主動變著,走了車四退二,變著后終于勝了王嘉良,這樣楊官成了冠軍,王嘉良屈居亞軍。這段故事為棋界留下了兩句戲言:何順安是王嘉良的克星,何順安為楊官做了菜。
圖2是實戰(zhàn)中經常碰到的一個例子。請看循環(huán)著法。
紅方企圖將炮運到底線去,然后再車借炮力抽將破黑方士象而勝。而黑方則不讓紅炮沉底,步步用車直捉無根炮,成為二打。這樣雙方就形成二打對二閑,黑方必須變著,不變作負。黑車不得已只能回到底線防守,于是紅方借機安上了中炮。
紅炮坐中后,就開始實施破黑象的計劃,當走成如圖3形勢時,紅車就可以平七去破象了,而黑方一旦失象必敗無疑,這就是紅方利用規(guī)則而取勝的妙著。此例如果紅方的車與炮在一條橫線上,黑車的走動就是長攔了,或者用黑車換掉紅炮,紅方單車就不能勝黑方的士象全了。
圖4也是一個一方動子長捉子的例子。請看循環(huán)著法。
紅方炮一平三,伏下一步車二平四!馬4退6,炮三進三殺。炮三平一則為閑。兩步為一殺一閑。黑方兩步動車均為動子長捉無根炮,屬二打。
裁定:雙方為二打一還打,二打的黑方必須變著,不變作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