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劉荒田
午間的巴士,靜而慵困。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空落落的座椅上,我一如既往,讀著閑書。今天的一本,是張岱的《西湖夢尋》。人既少,便可以稍稍放浪形骸,腳擱在前面座位的椅背,身子也傾斜,把旁邊的位子也占領(lǐng)下來,可惜,這種超然維持不了多久,車駛近金門公園時,上來五六位半大小子,都是白種,鬧哄哄的。
我把眼光從《西湖總記》中的“明圣二湖”收回,看了他們一下:喲,一律“崩克”,發(fā)式已是氣象萬千:或雞冠型,或水瓢狀,或刺猬樣,還染了刺眼的藍(lán)色、紫色或紅色。其中一位,把大半個頭顱剃凈,在背后拖一條蕩氣回腸的辮子。耳環(huán),鼻環(huán),唇環(huán),臂上的刺青,皮手套,印滿了怪誕圖像的皮夾克,長短靴子,更是驚世駭俗。我的下意識反應(yīng)就是,把肆無忌憚的腳收攏,身軀坐直。我這是自居下風(fēng),論放達(dá),論霸道,論威勢,我算老幾?太歲們在此,是當(dāng)仁不讓的統(tǒng)治者。好在他們沒有多少侵略性,只在車后頭圍成一堆,大聲談笑。我想,為了安全,也為了專心于學(xué)問,還是挪挪位子,遠(yuǎn)離這些望之發(fā)憷的接班人為好。
不待我起身,車后起了驚叫,我以為“崩克”們干仗了。轉(zhuǎn)頭一看,原來是巴士在停車站打開車門那一刻,飛進(jìn)來一只蜻蜓!“崩克”們少見多怪,便盡情起哄。好在這些在發(fā)式、服飾和言談方面均十分之前衛(wèi)的人物,從小愛護(hù)動物,倒沒有誰來撲打蜻蜓。于是,不憑票而登上人類交通工具的小動物,悠悠然飛翔。從我的肩膀掠過,一陣嗡嗡的微響。啊哈!蜻蜓,我的童年一剎那復(fù)活了:夏日午后,毒辣辣的太陽,小鎮(zhèn)旁邊的桉樹林,嗡營的蒼蠅,叫賣“涼粉”的尖嗓。水塘草基上,一頂太大的笠帽,一根釣竿,浮萍,荷葉,水蜘蛛閃電式的游弋。我喜愛的大陸詩人匡國泰,在湖南隆回“如夢的青山”里,吟詠過令人陶醉的“鳥巢下的風(fēng)景”。這是他筆下的蜻蜓:
綠色的
小型直升飛機
在村莊的上空盤旋
荷葉是一些臨時停機場
烏云蓋下來
在雨前超低空飛行
視察大片旱情。
此刻,“直升飛機”在“崩克”們的大呼小叫和其他乘客的驚愕中,徐徐地盤旋,降落在我跟前。蜻蜓,該是從金門公園飛來的吧,然而我在公園內(nèi)跑步,蹈噠,已有十年歷史,何以從未見過,它較之我在故土所習(xí)見的,小有不同。它的顏色稍為暗淡,纖細(xì)的腰身,間繞著黃黑兩色的斑紋,翅膀和尾巴的線條簡練直截,一如今年女性服裝的潮流。我兒時常常逮來玩,像放風(fēng)箏一般放過的那種呢,身軀上多了紅綠諸色,十分斑斕,也肥大些。不管兩者的差異多大,眼前的乃蜻蜓,倒是毫無疑問,這不就夠了?我不再追隨張岱的夢之旅,我倒要作這“直升飛機”的乘客,飛過時光隧道,回到童年。一如張岱,在離開杭州西湖二十八載后,借著一支筆搜索舊夢中的旖旎。
我笑了,凝神看著蜻蜓。它降落后,一動不動,也許被陌生的“停機坪”弄糊涂了吧?這是一塊帶著深深防滑紋路的鐵板,而不是金門公園的花旗松,不是爬著牽牛花的籬竹,不是田田荷葉間,那稈高標(biāo)清韻的蓮花啊!何況它來得不是時候。故鄉(xiāng)的蜻蜓,是雨的使者,黃昏雨來之前,它們就在低空聚合,在荷塘上。在稻花上,開起大會,作著密集的航空表演。這里呢,正是舊金山的夏季,沒有雨,連烏云也沒有?!氨揽恕眰冏分唑?,移到我的附近來。仍舊不坐下,只是圍著蜻蜓議論:“什么玩意兒呢?老師沒有教過嘛!”“我說杰克,我們該喂它吃點什么。你的餅干吃完了嗎?”“可憐的,你干嗎到這里來呢?樹林里不好嗎?這里不再接受移民了。”蜻蜓仍舊在作著沉思,不予理睬。他們先后圍成圓圈,蹲了下來。以蜻蜓為花蕊,顏色和式樣各異的少年頭,成了怪異而迷人的花瓣。位置還是太高,不方便說話,干脆一個個在過道上伏下,用手肘支地,仿佛在與這野外來客談判,司機從后視鏡看到這一幕,只搖頭笑了笑,不加干預(yù)。蜻蜓還是沒有反應(yīng),卻也沒給嚇跑。它,至少比我兒時所遇到的同類幸運。那陣子,我拿線拴過蜻蜓,還拿它喂螞蟻,看螞蟻如何把一段色彩繽紛的尾巴搬進(jìn)榕樹下的洞穴。我曾殘忍地收拾過這些無辜的小生命。那等慘痛的經(jīng)驗,這里的蜻蜓從古到今一定很少有過,于是沒有把對人類的恐懼和提防遺傳下來,一如深山的鳥雀會站到人的頭頂和胳膊上一般。這時候,“崩克”們不再可怕,他們又回復(fù)單純的,天真的本色,眼睛流出圣潔的光輝,一張張被耳環(huán)、鼻環(huán)裝點得又恐怖又丑陋的臉,居然如此可愛。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兒時伙伴的模樣,穿破爛衣褲,用力吸著長鼻涕的孩子,在拍“公仔紙”時,在小心地給從屋檐掉下來的小燕子喂食時,在田間拾稻穗時,神態(tài)也是這樣的啊!我真想俯身湊近,把這些營養(yǎng)和體力都過剩的大孩子摟在一起,說一句:“我愛你!”僅僅為了他們對蜻蜓的仁慈,泄露了深深埋藏著的童真。
在我胡思亂想的時候,“崩克”們已作了決定。就在巴士將要在公園邊沿的叢林旁??康囊豢?,其中一個,極為莊重而小心地,用手把蜻蜓捧起來,在伙伴們的屏息護(hù)送下,緩緩地,一步步走到打開的車門前。用力把手往外一張,把蜻蜓放飛了。不多的幾個乘客不期然地齊說一句:“好!”“崩克”們驕傲得有點不好意思地擺擺手,互相捶打著取樂。
我緊盯著窗外,蜻蜓慢慢飛走,盤旋了幾圈,在綠葉間消失。我又埋頭在《西湖夢尋》里,張岱有兩個西湖,一個是夢中的,一個是現(xiàn)實的,夢中的“弱柳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淹沒,百不存一矣”?!敖袼娙舸?,反不若保我夢中之西湖,尚得完全無恙也”。張岱所隱喻的,乃是生命中永恒的遺憾。童年,該是人生風(fēng)景線上最美麗的“西湖”吧?于是,在憂患中年追尋它的痕跡,重溫它的情節(jié)和情調(diào),結(jié)果還不是跟張岱一樣?一種命定的失落感而已。
然而,此時此際,我比張岱幸運多了,為了蜻蜓。
·寄自舊金山·
(孫紅生摘自2000年2月23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