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馳
《西楚霸王》我已讀過三次。
小學時候第一次讀,覺得楚霸王特別偉大!那力拔山兮的氣概,那破釜沉舟的決心,那寧死不屈的尊嚴,以及那所向披靡的武功,都讓我折服,讓我激動。我時常在夜里,高舉著細嫩的手臂,模仿著楚霸王,不可一世地舉起數(shù)百斤重的大石鼎(其實是個枕頭)。
初中時第二次讀,我突然覺得楚霸王特別可憐,輸?shù)锰貏e冤!讀著讀著,淚都差點掉下來。我開始試著分析項羽被劉邦打敗的原因。什么原因呢?第一次是因為他的心不狠。能在鴻門宴殺劉邦,他不忍心;能在幾次戰(zhàn)役中追擊劉邦,但他卻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而輕易放跑了對手。一次惡戰(zhàn),劉邦落敗,被困城中。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說,如果你不投降,立即將你老爸煮了吃掉。老于世故的劉邦早就知道了項羽是什么人,不但不降,反而笑著說,你我曾結(jié)為兄弟,你煮了我老爸,別忘了分一勺湯給我。項羽沒有辦法,最終還是將劉邦的父親放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讓我們別學項羽,沽名釣譽。第二個失敗的原因,是他不懂得用人。楚漢時的名將韓信、陳平、英布等人,全當過他的部下,由于項羽不懂得如何給他們利益,又脾氣暴躁,不聽他們的建議,使這些人最終都投靠了劉邦。因為項羽覺得每個人都像他那樣單純,總認為自己最有主見。最可惜的是忠心耿耿地跟在他旁邊的老軍師范增,提出許多妙計都未被采納,活活氣死了。說實話,我特別不喜歡劉邦,覺得他太陰毒。在危險時,怕連累自己,能把父親、妻子、孩子都拋棄了;在成功時,懷疑別人造反,能狠心殺掉與他生死患難的功臣,詭詐多變,不擇手段。我們叫漢族人,也是因為他建立的漢朝在兩千年前就十分強大。一邊是可憐的、失敗的項羽,一邊是可恨的、成功的劉邦,我應該學誰呢?
上了高中,第三次讀《西楚霸王》,我覺得心里特別復雜。俗話說:“成者王侯敗者賊”,而老百姓們卻“不以成敗論英雄”。千百年來,做好人難,做好人加英雄更難,楚霸王卻都做成了。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在洶涌奔騰的烏江江畔,楚霸王一桿槍、一匹馬,馳騁殺入成千上萬的漢軍追騎中,左挑右刺,如入無人之境……也許是他真的累了,也許是他突然明白了什么。這時,他還可以渡江逃走,但他太好面子了,覺得無顏見家鄉(xiāng)的父老,也對不起為他而死的部下。他將心愛的戰(zhàn)馬送上歸舟,然后轉(zhuǎn)回身來,輕蔑地面對幾萬追兵。此刻,戰(zhàn)場上鴉雀無聲,一片寂靜,楚霸王揮劍割下自己的頭顱。當鮮血噴涌的瞬間,他與他的對手都明白,沒人能殺死他,能殺死他的惟有他自己。
他是個失敗者,但人們?nèi)匀幌矚g他。兩千年過去了,無數(shù)人寫了無數(shù)篇詩文紀念他。前些年,我看到一部電影,大腕張國榮、張豐毅演的,叫《霸王別姬》。宋代的女詞人李清照,對那些見著金兀術(shù)就嚇得屁滾尿流地跑過長江的“男子漢”們,搖頭長嘆。她想起了頂天立地、自刎烏江的西楚霸王,一筆揮就了那激奮昂揚的名篇“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如此說來,拼殺到最后一個人的楚霸王,其實并不孤單。人生的前途越是艱難,越要想想項羽那種勇往直前的氣概。當然,做人少點霸氣,多點志氣,再完美些,就更好了。
(胡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