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朝友
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幾項基本課程的難度很高,據(jù)說在國內(nèi)數(shù)學成績中等的學生,在國際上都能算得上優(yōu)秀生。但事實,上,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自己的短處,我們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差,思維不活躍。這是一個比較教育學上的大話題,一篇小文章講不清楚,我只想談一件小事情。
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能聽到老師這樣問學生:“剛才講的聽懂了嗎?”
如果學生沒懂,老師就會再講再問再講……直到學生聽懂‘了為止。老師和學生都有一種認識,就是聽懂了就是理解了;也就是說,在教師辛勤的引導和講解下,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新知識;也就是說,課堂教學的目的達到了;也就是說,老師和學生完成了教學和學習的任務。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文中介紹了一位僑居美國的中國人和他的兒子的一件小事。父親教導兒子,告訴兒子一個全新的知識,當兒子通過各種方法找到了另一種答案并駁倒了父親時,父親驚訝了。他發(fā)現(xiàn)了兒子思維方式的變化,他發(fā)現(xiàn)美國的教育是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之外那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面對陌生領域?qū)ふ掖鸢傅姆椒ǎWo和激勵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欲和嘗試欲。
再來看看我們的課堂上那句耳熟能詳?shù)脑挘骸奥牰藛幔俊被蛘咂渌黝悺白兎N”:“這個你明白了嗎?”“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這些話不是不能問、不能說,而是不能作為一堂課的結束語,它只是我們教學任務的第一步,我們還有義務、有必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甚至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找一種方法,找一條路,自己把一件事搞懂,搞明白,并且能夠去發(fā)揮、去實踐,而不僅僅是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