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翔 葛 霖
(1)飯菜比例向糧食傾斜。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糧食是“主食”,而這些年餐桌上的菜肴過于豐盛,使主食數(shù)量日益減少,乃至淪為配角。這種喧賓奪主的飯菜比例,往往導致營養(yǎng)過剩,而營養(yǎng)過剩恰恰是一些“文明病”的禍根。于是,我們采納營養(yǎng)學家“糧食就是美食,不是餐桌的點綴”的告誡,將顛倒了的主副食比例再顛倒過來,向糧食傾斜,五谷雜糧每人每天保證500克左右最佳。
(2)肉食比例向禽、魚肉傾斜。菜肴中不能沒有內(nèi),而陳舊的食肉習慣是以豬肉為主,豬肉所含飽和脂肪酸很多,是高脂血癥的禍根,而禽、魚肉中含有很高的蛋白質(zhì),不僅能夠滿足組織細胞修復和營養(yǎng)的需要,魚肉中的脂肪酸又能降低血液中有害的膽固醇。有抗動脈硬化作用。因此,我們的肉食比例應向禽、魚肉傾斜,每周吃3次魚和1~2次禽內(nèi),每人每餐應保證30—60克,并要減少家畜肉的攝入量。
(3)鍛煉時間向下午傾斜。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譜變了,而我們的鍛煉時間卻墨守成規(guī)。比如,20世紀90年代的疾病譜已由20世紀30年代的傳染病變?yōu)樾难懿。笳咴谇宄康街形?2點的猝發(fā)率占全天的70%~80%。所以,清晨鍛煉有很大的危險性,而我們還沿襲“闖雞起舞”的鍛煉習慣,就潛伏著一定的危險。因此,應把鍛煉時間改在比較安全的下午6時左右,或散步或慢跑,每天30分鐘到1小時。
(4)休閑方式向大自然傾斜。我們的休閑時間很充裕,以往是以看電視、聊天為主,而這種被比喻為“蛋殼文化”的休閑比較單調(diào),使蝸居城市的人們常有“憋悶”之感。應打破“蛋殼”式的休閑方式,每周利用雙休日騎自行車到廣闊的田野或雞鳴犬吠的鄉(xiāng)間,給心靈一份寧靜,使身心盡快從城市的喧囂中“逃”出來,盡情地放松一下。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