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亮
許多家長都曾遭遇孩子的“犟嘴”,此時家長往往很生氣,認為孩子不服教導(dǎo),不尊重大人,進而就想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沒有“威信”。為此一些家長就大聲訓(xùn)斥孩子,企圖確立自己的“威信”,挽回自己的所謂“面子”。
對這種情況該如何看待呢?其實,仔細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不一。孩子畢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由于年齡、愛好、心理、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許多時候,他的想法不一定和父母的觀點保持一致,那么“犟嘴”有時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這中間包括孩子認為大人的批評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孩子為澄清事實而進行的自我辯解式的“犟嘴”;孩子是為了掩蓋過失而強詞奪理式的“犟嘴”。因此面對孩子的“犟嘴”,家長不能不問“三七二十一”就把孩子訓(xùn)斥一頓,而應(yīng)認真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然后對癥下藥。對孩子自我辯解式的“犟嘴”,家長應(yīng)耐心傾聽孩子的陳述,讓他把話講完,看看他的解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事實,如果孩子的看法確實有道理時,家長理應(yīng)放下家長的“威嚴(yán)”,尊重并聽取孩子的建議。而通過孩子的陳述,家長如果覺得孩子只是狡辯而毫無道理可言,再批評教育他也不遲。
對孩子自以為是、強詞奪理式的“犟嘴”行為,家長也要認真分析對待。有時,孩子“犟嘴”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缺乏正確的道德評價。比如,孩子很明顯在家里或?qū)W校做錯了事,他卻死活否認,百般辯解。這種情況往往說明孩子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評價能力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上。此時做家長的絕不可犯急躁情緒,應(yīng)耐心細致地引導(dǎo)孩子,使之認識到犯了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要勇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已經(jīng)犯了錯誤,為了掩蓋它再犯另外的錯誤(如撒謊)將是錯上加錯。同時,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個犯了錯誤的“好孩子”。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是孩子“犟嘴”的根源,也是孩子今后改正錯誤的動力。處理此問題時,有許多家長在這時往往會以拳頭代替教育。因為在家長看來孩子這種“犟嘴”就是詭辯,就是“硬頂”。如果家長這時候能再冷靜地分析一下,就能從這種“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緣由”。孩子畢竟還不成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形成,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還比較片面,甚至偏激,因此,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孩子難免會犯錯誤。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評價能力起作用后,他們往往就會知道自己錯了,雖然嘴上不愿承認錯誤,因為他們怕被“權(quán)威”——大人認為是“壞孩子”,于是就通過“犟嘴”來掩飾過失,力圖保住“好孩子”的形象。對于這種強詞奪理式的“犟嘴”,家長要堅持原則,以正面教育為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徹底根除孩子身上的陋習(xí)。
孩子“犟嘴”不可怕,關(guān)鍵是家長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犟嘴”,因為以訓(xùn)斥打罵來對待孩子的“犟嘴”,會使孩子不愿與大人交流,從而自我封閉,養(yǎng)成孤僻不合群等不良性格。
編輯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