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
新近出版的《胡克英教育文集》,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胡克英是我國教育學界的老同志,也是改革開放后最早的教育實驗研究的提倡者之一。他提出,“教育科學的生命在于教育實驗,提高教育質量,實驗必須先行”。他特別重視兒童的個性發(fā)展,認為個性就是通常人們說的“有頭腦”、“有思想”的人。他對國際上提出的“教育個性化”有自己的解釋。他說,“教育個性化”與因材施教不盡相同,“教育個性化”的“戰(zhàn)略目標指向:教人因其材(個性),教人盡(充分解放)其材,教人展其材?!?/p>
胡克英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他認為,任何道德準則要內化為道德信念,必然有賴于兒童的直接經(jīng)驗及其自我體驗,而這種自我體驗只有在兒童主體性活動,尤其是在集體活動中才能獲得。他主張用“愛的教育”來煥發(fā)自我教育,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培養(yǎng)自愛、自尊和自信。有意識地讓孩子“露一手”,使他們在愛好和才能方面尋覓自己的價值。教育還應該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格上的價值,產生高尚的情感。在他的文集中有許多生動的例子,說明他講的這些道理。
胡克英對小學教育情有獨鐘。他經(jīng)常到小學去聽課,和小學老師一起搞教學實驗。因此他的教學論不是空洞的理論,不是學院式的說教,而是與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他的文集中有很多生動的教學案例,基層老師讀起來能和自己的教學相聯(lián)系,從而在理論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