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靈
樹是人類的朋友,是地球上的生命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
但我對樹的認識或者說是崇拜與敬畏并非來自參天大樹和千年古木,而是來自一株死樹和一些樹的殘肢、樹根……
秋風乍起,天高云淡,應幾位好友之邀,一起去登高,目的地就是東山坡——文筆塔。
清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迎著習習的柔風,心曠神怡地踏過懸掛在盤龍河上的吊橋,沿著河邊的小路向前走著,身旁一棵棵風楊樹(俗稱小雞樹)以它特有的身姿和造型與盤龍河一道妝點打扮著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要問這些樹的樹齡有多長,我不甚清楚,只是從它們偉岸粗壯、虬枝四延的軀干上猜想,恐怕不會少于七八十年。
清晨的霞光從濃密的樹陰間斜射下來,一縷縷的金光穿透薄薄的晨霧落在水中,像一片片細碎的金子,熠熠生輝。
來到近處的一棵樹旁,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棵風楊樹有些與眾不同,似乎已經(jīng)死了,從它粗大的主干到曲繞的樹枝以至細密的樹葉,碩大的身軀全是一片枯黃,這份枯黃是全身心的,像一團正在燃燒的火,空中蕩滿一層層枯黃色的火焰。這份燃燒出來般的枯黃色在這濃密的樹陰中尤其顯得醒目和鮮明。這份醒目和鮮明強烈地感染著我,我于是顧不上登山,順著樹根周圍望去,只見一片落葉以及一串串風楊樹花散落在地上,撒成一片,形同一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家庭。這種慘景不由得使我的心陣陣隱痛。審視著這棵風楊樹,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一棵樹,自它植根于土壤之中的那一刻起,它的生長就是生命賦予它的使命,不管狂風暴雨,不論電閃雷擊,它依舊頑強地“天天向上”。它的生長似乎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不用幾年的它,就能為這個城市的容貌增添幾分色彩與活力。它成熟的同時也象征著無私奉獻的開始。我眼前的這棵樹,已是一棵死去的樹,它的葉子隨著早晨的清風雪花般地下落,只有那一只只手臂似的枝條還完美地、真實地擎向天空,它似乎還有生命,還在延伸與生長,還在展示虬枝四延的特有的魅力。這時,朝霞無羞地展露它鮮紅燦爛的面頰,似乎要與大地上一切的一切相媲美,驕傲艷麗的霞光酷似金針般無情地剌扎在它已“退休”的身軀上,但它還是以寬容的氣度承受著。借助霞光,溢出滿身的色彩與光芒迸發(fā)出金子般的光輝,在清風中微微搖曳著自己的身姿,婆娑起舞,我仿佛感到它還有生命,還有思想……
這棵“死樹”的精神強烈地感染著我,令我肅然起敬,不由得想到,從事文化工作三十多年來,下鄉(xiāng)演出,文物征集,陳列展覽等工作中耳聞目睹農(nóng)村土灶火塘燃燒的那些柴禾,建蓋干欄式、井欄式等民居用的那些柱子、大梁、椽子、門窗等木材,一棵棵、一件件,全都是大樹挺拔的軀干。還有那些造船用的木材,歷代王朝的皇宮大院,樓榭亭臺,以及地下埋了數(shù)千萬年的仍舊蘊藏著光和熱的煤,這一切不正是樹的化身嗎?
第三屆中國特產(chǎn)文化節(jié)在文山舉辦期間,組織了一個根雕藝術(shù)展,看著那些參展的作品,近似腐朽的樹根,經(jīng)過根藝家們靈巧的雙手的雕琢成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品。我真不敢相信那些飄然若飛的藝術(shù)造型的原料就是那些死去的樹的身軀與根須?!按藭r無聲勝有聲”,你能說它僅僅是枯死的樹根嗎?確切地說,這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xù)和展示,一件件根藝作品,是一個個生命永恒的再現(xiàn),這,不正是樹的精神最純粹最本質(zhì)的體現(xiàn)嗎?
這棵樹雖然死了,停止了自身的新陳代謝,然而它卻以一種莊嚴肅穆,不屈不撓的形象挺立著——永不倒下。是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一棵因死去而倒下的樹,哪怕是山巔上一棵不知名的小樹。
萬物都抵御不了死亡,一棵樹,即便死去了,也留下了不死的精神與價值——藝術(shù)品生命的永恒。
樹的生命力之強大,或者可以說是無限的,從一棵種子說起,只要落入適合它生長的土壤,它就會生根發(fā)芽,深深地扎根下去。而一旦扎下根去,它就永遠不背離這片它賴以生長的土壤,在它扎根的土壤上空撐起一片蔭涼的天空,在它的腳下又護衛(wèi)著一方水土。從生到死,至死不渝。它也決不倒下,似“菊殘猶有傲霜枝”,這是一種多么堅強多么崇高的精神??!
感悟樹的精神,由此審視“文化”。文化離不開養(yǎng)育它、滋潤它的土壤,崇山峻嶺是文化施展“舞姿”的舞臺,大山里的一草一木象征著文化庫房中無限的寶藏,翻山越嶺尋找豐富的陽光雨露,揚起文化飛翔的雙翼,享受曾經(jīng)留下與收藏美好及遺憾的記錄,擁有回首無數(shù)的足跡,留連那郁郁蔥蔥的草草木木,都讓人十分愛戀,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除了對那枝繁葉茂的大樹懷有一份敬重外,對于已死的樹,也懷有一種凜然的敬畏之感,說倒底是對樹毫無保留的奉獻及無私精神的敬重。
樹啊,我贊美你和你偉大的精神,你永遠是我效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