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惜分
我面前擺著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趟過新聞那條河》。我奉勸年輕的新聞記者讀一讀這本書,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即使老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界領導干部也不妨看一看這本書,知道我國基層新聞界隱藏著多么可敬可愛的人物。
這本書的作者周克冰,我以往并不相識。從什么時候起,我看到一張新聞業(yè)務小報《新聞橋》(四開四版半月刊)。這刊物上面每期都有一篇周克冰同志的兩千來字的文章,首先是它清新活潑的文筆吸引了我,讀起來如泉水般清澈。文章往往從一個小問題著手,從一個缺口插進去,引發(fā)出許多有趣的事實和議論,從小看大,作者從一個小問題闡發(fā)了一些大道理,實在難得。讀這種短文比讀那些結(jié)結(jié)巴巴的大文章要流暢得多、得益良多。
漸漸地周克冰同志與我交了朋友。我才知道他早已不是一個小伙子,而是五十大幾的中年人了。別看他躲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日報》編輯部的小角落里,他的眼睛卻觀察著全國全世界的新聞界。最近我才知道,那張《新聞橋》小報每期都還有幾篇周克冰同志的化名文章,可見他用力之勤,開拓之深且廣。他寫的都不是新聞業(yè)務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新聞工作中的根本性問題。但他寫起來似乎毫不費力,不擺架子,順手拈來,涉筆成趣--這就是功夫。這些化名文章,你稍加注意,就能感到是周克冰同志寫的。一個人的文章,不署真名而能顯露其作者,說明它有一種風格,這很不容易。
中國這個封建社會傳統(tǒng)極其深厚的國家,什么都講等級。中央級、省級、地市級、縣級……人也有等級,部級、廳局級、處級……不是有"局級廟宇、處級方丈、科級和尚"的笑話嗎?記者自然也分級別。其實呢,地方報紙的記者未必比中央級報紙的記者寫得差。只不過地處邊緣,不大為人們熟悉罷了。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我開始同地市級報紙有所接觸,參加過他們的多次活動。我發(fā)現(xiàn)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才,于深山之中而不為人知曉。如果他們俯瞰全國,仰望世界,加之深入實際,潛心研究,是一定會從山溝里飛出幾只鳳凰的。
我們從前在山溝里辦報,地窮人少,干部奇缺,編輯記者大多為中學水平,其知識結(jié)構(gòu)遠不如今天的地市級報紙工作人員,而我們那時出版的卻是獨當一面的大區(qū)報紙,也曾犯過一些政治錯誤,但叱咤風云,山河變色,一群小知識分子辦出一張大報來。今天的地方報紙編輯記者,其政治文化水平遠勝于當年農(nóng)村戰(zhàn)爭條件下的革命報紙編輯部。只是時代變了,對人的要求更高了,才使得有些寶貴人才埋沒于邊遠地區(qū),有待于識馬者去發(fā)現(xiàn)千里馬,當然更要期望于這些埋在深山中的寶玉奮發(fā)圖強、翱翔而出。
周克冰同志就是這些遠在深山人未識的中年新聞工作者中杰出的一位。他的《趟過新聞那條河》正是他向全國新聞界嶄露頭角的報春花。如有不信,請讀此書,方知我言之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