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類型的幾大家族中,灌木歷來不受重視。提起森林,人們想到的是參天大樹,蒼山如黛。幾十年來,我們植樹造林,都是栽喬木。偶爾種點灌木,也是為城市景觀做點綴。印象中,灌木是不能成林的。
這對灌木很不公平。灌木根系發(fā)達,生命力旺盛,適應性比喬木要強得多。干旱、寒冷,灌木堅韌面對;鹽堿、風蝕,灌木默默忍受;病蟲害襲擊,灌木頑強抵抗。在許多喬木不能生存的地方,灌木卻是郁郁蔥蔥。灌木不比喬木的挺拔偉岸,自有樂觀放達的一派朝氣。灌木要求的不多,卻和喬木一樣涵養(yǎng)水源,一樣奉獻綠色。
然而,我們一直小視灌木,似乎只有栽植喬木才算綠化。貧瘠干旱的地區(qū)也不顧實際,片面強調栽大樹。例如河北的太行山區(qū),許多地方根本栽不了喬木,卻年復一年地栽,栽了死,死了再栽。按照官方統(tǒng)計的植樹面積,連老百姓家的炕頭都應當綠化好幾遍了,但至今仍然光山依舊。河北農(nóng)大的幾位專家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在太行山的很多
陽坡,應當種植灌木。在專家們開辟的實驗區(qū)里,多年種植喬木從未成活,而灌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種植當年就綠色成片。專家們說,天然綠色植被的形成,是從低等植物開始的,由綠苔而草本植物,再到灌木,然后才有高大的喬木。在植被遭受嚴重破壞,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地方,要恢復植被,也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先種植灌木,涵養(yǎng)水源,增加土層??上?,專家的意見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然是轟轟烈烈栽大樹,年年種樹不見林。假如早一點聽了專家的意見,早一點大面積種植灌木,太行山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止太行山。
我們過去之所以冷落了灌木,不僅由于缺乏科學知識,更是因為缺乏科學精神。灌木耐干旱、抗風沙、耐瘠薄、天然更新快、萌發(fā)力強等,連許多普通百姓都知道。但是,我們的政策始終要求種植喬木,鼓勵種植喬木。在許多地方官員看來,只有栽了大樹才算政績。至于栽了以后能否成活,那就不管了。而真正具有科學態(tài)度的地方領導者,一定會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能栽喬木當然好,不能栽大樹就種植灌木。在內蒙古等省份,近年來灌木營造面積已經(jīng)占到總造林面積的70%以上。
還有更令人欣慰的消息。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灌木林建設現(xiàn)場會傳出信息,國家今后將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鼓勵灌木林發(fā)展。國家林業(yè)總局日前宣布,特定地區(qū)的灌木林覆蓋率只要達到30%,今后也將計入森林資源。
灌木林,終于有了名份。我們由此看到了科學精神的高揚,看到了綠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