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霜
新聞周刊:如何認識領事保護?
羅田廣:使領館的領事保護工作所能達到的效果受到諸多條件和因素的限制:首先,使領館對本國國民的保護,實際上是依據(jù)國際法準則、國際慣例等督促接受國執(zhí)法機關依法行事,公正公平處理;其次,領事保護所涉及的事項十分復雜,尤其是當我公民的行為違反駐在國法律并構成犯罪時,使領館須尊重駐在國法律,不能袒護當事人的違法犯罪行為。使領館實施領事保護時所進行的外交交涉既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公民不能因外交交涉不成功而起訴外交行為,這是世界各國普遍的法律規(guī)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guī)定,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提起的訴訟,《行政復議法》也不適用外交行為。
新聞周刊:對于本國公民的領事保護,西方發(fā)達國家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
羅田廣:一是有效的僑民登記制度。西方許多國家在海外實施了僑民登記制度,他們可以通過這種制度與本國僑民建立相互聯(lián)系,了解本國僑民人口等狀況,一旦遇有緊急情況,可采取有效的領事保護措施。
二是健全完備的預防性領事保護機制。西方國家都建立了比較健全、完備的事前領事保護預防體系,形成了一整套機制性做法。他們通過領事部門及時向國內公眾提供境外的各種相關領事信息,從而能夠事先避免一些意外情況的發(fā)生。
三是相關領事信息發(fā)放渠道的網(wǎng)絡化。完備的領事保護機制必須通過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
這些工作我們都在進行中,還需要不斷將其機制化、法制化,不斷完善。
新聞周刊:領事保護所進行的外交交涉,有可能因為客觀原因不成功,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領事官員的失職造成。但是我國法律規(guī)定,不受理對外交等國家行為的起訴。那么如何對領事官員的失職行為進行界定?哪些制度能夠防止領事官員對本國公民的正當權益不予以保護?
羅田廣:有關領事保護工作的法律框架總體上已經具備。公民如對領事保護工作有意見,可向外交部領事職能部門、紀檢委和監(jiān)察局投訴。我們將依據(jù)《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雙邊領事條約、《中國境外領事保護和服務指南》以及《涉外人員守則》、《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黨紀、政紀等法律和規(guī)章的規(guī)定,對失職人員依法追究責任。
新聞周刊:除了本國公民與使領館聯(lián)系尋求保護外,使領館是否會主動提供對本國公民的領事保護?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獲知?
羅田廣:領事保護是國家權力,如國家從全局出發(fā),或者從當事人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認為有必要實施領事保護,即使受害人沒有主動請求,國家也可實施領事保護。例如:2002年,我某勞務人員被某國警察毆打致殘,當事人擔心該國警察報復,不愿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沒有提出領事保護要求。我部認為,該國執(zhí)法部門知法犯法,情節(jié)惡劣,后果嚴重,仍決定對當事人實施領事保護。
新聞周刊:對于在沒有建立中國駐外使領館的國家的本國公民,如何提供領事保護?
羅田廣:我國政府非常重視保護在未建交國的僑民利益。我們安排了與有關未建交國相近的駐外使館代管在未建交國的護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