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 云
中國的國歌是悲壯之聲。從上周到這周,非典疫情的發(fā)展出乎意料,中國又一次面臨“最危險的時候”。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上周說過“該輪到我們樂觀了”。這話是不是有點兒早?我想重申一下。當一場大災難來臨時,我們有兩種情緒選擇:一種是釀造群體恐怖,傷口上再撒把鹽,搞成人間地獄;另一種是達觀向上,發(fā)現(xiàn)天還是那么藍,陽光依然明媚,我們還都活著,而且彼此團結。
我想,對于一個龐大的人群來說,情緒選擇與醫(yī)學攻堅或許同樣重要。
不過,樂觀也有多種表達方式。鎮(zhèn)定和秩序是我所向往的,悲天憫人的善良是我所期待的,可惜,從近日媒體的表現(xiàn)看,光榮榜似乎在提前來臨。比如,有一位護士長的日記被大量轉載,還有女兒給醫(yī)生父親的思念信,以及病人對醫(yī)生的感謝信,等等。
我想,這種煽情新聞的制作有兩點不適宜:
一個是手法的不適宜。醫(yī)生之于疫病,好像警察之于犯罪、消防員之于火災,其辛勞與功勞不言自明,大可不必通過媒體再向公眾饒舌。那么,為什么對公眾已經(jīng)知曉的事情再刻意渲染呢?如果揣摩媒體的初衷,無非有兩種可能:一是轉移大家的心理視線,借此感動公眾;二是獎掖醫(yī)護從業(yè)者的職業(yè)崇高感,鼓勵他們救死扶傷,忘我取義。
不過,我敢斷言,因為故事講述手法陳舊和內(nèi)容脫離了新聞本身,這些良好的初衷非但不會實現(xiàn),反而還會引起公眾誤讀,甚至產(chǎn)生被媒體進行情感訛詐的反感。其實,聰明的媒體不用大肆張揚,只需告訴大家醫(yī)護人員的感染和死亡數(shù)字,公眾自會有其感喟和評價。
另一個是時機的不適宜。表揚獎掖是什么時候的事?當然是在大功告成之際。而眼前是什么時候呢?危難當頭。這個時候,一切轉移視線和分散精力的舉動只會招致普遍的反感。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你對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與安全正憂心忡忡時,你希望得到的一定是與你所擔心者密切相關的信息,即所謂功能信息。但是,媒體此刻卻違背公眾意愿,回避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因為那些信息關乎生命,關乎人道!
還不到請功的時候,我們卻開始粉刷光榮榜了。借別人的說法,我們的媒體在不適宜的時候,用不適宜的手法,干了件不適宜的事情。這是一次失敗的危機公關。
好在我們還身處與非典頑強抗爭的緊急時刻,一切還沒有完結,一切還能夠挽回。記得1998年,中國也經(jīng)歷了一次天災,而媒體的集體行動不但感動了公眾,也感動了媒體人自己。我還清楚記得,面對那次災難,是媒體把“嚴防死守”的口號變成了萬眾的共同心聲。
現(xiàn)在,我們需要再次顯示這種決心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