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水
有一次和美國朋友聊天,我談到中國的大學生往往在玩的時候有一種“罪惡感”,一邊玩一邊怪自己“墮落”,因為大部分中國學生都經歷過漫長而痛苦的應試教育階段,在他們的心中,玩總是有一種負面的色彩在里面,必須節(jié)制。美國的朋友大聲驚呼,因為這正好和他們的觀念相反。他們經常抱怨的是“我簡直無法相信居然有兩周沒出去玩了”!
后來在我去美國Tufts大學和在摩根實習時,都有機會和美國孩子一起同住同玩;即使是在最繁忙的工作和期末考試階段,大學仍然有一種“work hard,play hard”精神。我們在實習的時候往往工作到半夜兩點下班,然后大家去蘭桂坊狂歡到三四點,第二天9點繼續(xù)回來精神抖擻地上班,公司的美國高層就非常欣賞這種“硬朗”的作風。
在我們的大學里,玩的功能就是娛樂消遣;而在美國,玩更重要的功能是社交。結果是,中國大學生交際的圈子比較狹窄、固定,而美國的大學生交際的圈子一直處于高度流動的狀態(tài)。在西方文化中,玩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去新的地方、認識新的人,和新的人一起體驗新的好玩的感覺。盡管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一想到畢業(yè)的時候,我們一個系里還有那么多的同學之間從來沒有說過話或者彼此不認識,我就不由得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