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匈族(Huns)西遷與羅馬帝國的崩潰

      2004-04-29 16:00:39方漢文
      尋根 2004年6期
      關(guān)鍵詞:匈奴民族

      方漢文

      公元4世紀(jì)中葉,歐洲的伏爾加河流域突然出現(xiàn)了一支來自亞洲的游牧民族,他們以后向萊茵河等地區(qū)的歐洲古代民族日耳曼人發(fā)起攻擊,迫使日耳曼人西移并侵犯羅馬帝國,最終導(dǎo)致羅馬帝國的滅亡。

      這一民族從何而來?他們是些什么人?為什么突然出現(xiàn)于歐洲?

      這些問題雖然歷經(jīng)討論,但一方面仍然見解紛紜,未能統(tǒng)一;另一方面討論停留于粗疏的理解階段,缺乏深入與有創(chuàng)造的見解,有待深入。

      有鑒于此,對于這一支民族的歷史淵源與西遷原因提出新的看法是有必要的。

      中國古代匈族起源

      這支來到歐洲的古代民族在歐洲的語言中被稱為Hun人。關(guān)于Hun人即匈奴的說法,最早來自18世紀(jì)初法國耶穌會士馮秉正(Josephde Moyria de Maillac,1669~1748)所譯朱熹《通鑒綱目》法文版,后為西方學(xué)者所廣泛采納,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英國人吉本(Edward Gibbon)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后中國學(xué)者也逐漸接受了這一觀念,洪鈞、王先謙、章太炎、梁啟超等人先后介紹過這一說法。但是,近年來國際國內(nèi)一直有一批學(xué)者反對此說,西方當(dāng)代有不少學(xué)者也反對這種說法。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對此重新審視。

      匈奴,是最早在中國北方活動的游牧民族。自古以來,從阿爾泰山到伏爾加河的大草原上,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大舞臺,在激烈的戰(zhàn)爭中,不斷形成新的民族,又不斷重新組合,形成越來越大的民族集團。根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匈奴應(yīng)當(dāng)是在公元前3世紀(jì)前所形成的大民族之一,其所活動的區(qū)域也是最早使用青銅器的地區(qū)之一。所以有人推測匈奴起源極早,至少在3000年前就在這一地區(qū)活動,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zhuǎn)移。”

      筆者認(rèn)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謂“葷粥”,這一民族很可能就是以后的匈奴。從各種典籍中屢次提到葷粥,可以證明兩點:一,這個民族與漢族關(guān)系密切,他們居住地不會太遠,就在中國北方邊界活動?!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中說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鹿之阿”??梢娖涞厣踔?xí)钊胫性6?,在眾多古代民族中,這是一個比較強盛的民族,其力量足以與中原民族進行較量。

      關(guān)于葷粥即是匈奴,前人早已經(jīng)有過類似說法,樂產(chǎn)《括地譜》中說過:“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p>

      這種說法在中國歷史上是常見的,一是把異族說成是黃帝子孫,以證明同種同宗。而且把一個民族說成是一個人,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常見現(xiàn)象,如“以色列”是一個民族,同時歷史上有同名的一個人。以此類推,獯鬻是族名,可能來自于人名,這是古人思維的習(xí)慣。其二,獯鬻妻其父之眾妾,這其實是一種值得重視的歷史現(xiàn)象,父亡妻后母,這可以說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種風(fēng)俗,其中含有一定的母系社會因素。

      另有呂思勉先生在《中國民族史》(東方出版中心,1987年版)中也曾指出:

      此族在古代,蓋與漢族雜居大河流域,其名稱:或曰獫狁,或曰獯鬻,或曰匈奴,皆一音之異譯。

      筆者認(rèn)為,以上說法仍然未能確切說明匈奴的來源。另外,近年來一些作者把北方邊疆諸多民族如殷商時的鬼方等全部看成是匈奴,也是值得探討的。

      甲骨文“亞兇”即匈奴

      匈奴在北方的存在為時既久,而古代文獻卻沒有記載,顯然是受到文字等原因的限制??梢酝茢啵谝笊虝r代,就有匈奴在北方活動,而且是重要的勢力,那么在甲骨文中應(yīng)當(dāng)有相應(yīng)記載。甲骨文中有一個古代民族長期與中原對峙,這就是亞兇(甲骨文中的兇字下應(yīng)加十字──筆者注)。

      甲骨文與金文中,亞兇作為一個民族非常多見:

      己未卜,兇子亡疾。(《殷虛書契后編》,二卷,羅振玉編, 下,29,4)

      貞,使人于兇(《龜甲獸骨文字》,二卷,林泰輔編,1,26,18)

      戊寅口口于兇鹿(《鐵云藏龜》,劉鶚編,42,1)

      丁卯……獸正……兇,集口百六十。(《殷虛書契后編》,羅振玉編, 下,1,4)

      ……

      簡略地說,亞兇,就是獫狁,也即嚴(yán)狁,這是匈奴的一個重要古代部族。匈奴是一個大的民族,其中分為不同的小部族。匈奴的部族統(tǒng)稱為“匈”,也就是“葷粥”,即是以后進入歐洲的Hun人,Hun與葷、匈都是一音之轉(zhuǎn)。從最早的匈奴部族來看,亞兇即嚴(yán)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長期與中原民族進行斗爭。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征伐文字是關(guān)于他們的,其與土方等少數(shù)民族一起,被看作敵人。另外,他們是一個狩獵民族,所使用的主要是弓矢。

      卜辭中有一條:

      于王曰匈兇方矢(《殷虛書契后編》,羅振玉編, 下,17,4)

      郭沫若解釋說:

      兇方與殷亦有和好之時,其國當(dāng)長于為矢,故殷人求之也。兇方乃嚴(yán)狁之一族?!犊脊び洝吩疲骸昂鸁o弓車,胡之無弓車者,非無弓車也。夫人而能為弓車也?!焙磭?yán)狁之異稱。(《郭沫若全集》,考古編,2,科學(xué)出版社,1982年版)

      這些說法都是非常正確的。胡,即葷,也就是匈,亦即為兇,胡人起初主要指匈奴,以后成了北方異族的統(tǒng)稱。土方與亞兇居地位置,據(jù)郭氏猜測應(yīng)在北方,土方在山西北部,而亞兇在河套地區(qū),距殷地有10日以上的路程,按每日80里的行程計,大約有千里之遙。從方位與距離看,應(yīng)是匈奴無疑。

      王國維曾有《鬼方昆夷嚴(yán)允考》一文,其中說到:

      我國古時有一強梁之外族,其族西自、隴,環(huán)中國而北,東及太行、常山間,中間或分或合,時入侵暴中國,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諸夏遠甚,又本無文字,或雖有而不與中國同。是以中國之稱之也,隨世異名,因地殊號。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見于商、周間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則曰嚴(yán)狁,入春秋后,則謂之戎,繼號狄。戰(zhàn)國以降,又稱之曰胡,曰匈奴。(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國維雖然精于考證,但是其所言鬼方即匈奴之說,亦稍顯武斷。而且還對于甲文中的亞兇也注意不夠。

      從文獻中還可以看出,匈奴的“奴”字也應(yīng)當(dāng)有其出處,中國異族雖多,但以民族而稱其為奴者并不多見,可見亞兇即匈奴民族可能在某一時期曾經(jīng)被殷商所征服,成為殷商的臣仆,也就是奴隸。《尚書》微子篇云:“今殷其淪喪,我罔為臣仆?!睘槌计途褪浅蔀榕`。而奴役蠻族,或是以其為軍隊,是歷來文明民族的重要殖民方式。羅馬帝國就長期使用蠻族為軍隊服役,以至于最后軍隊蠻族化,這也是羅馬帝國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代印度曾經(jīng)大量使用突厥人為軍隊,甚至作戰(zhàn)雙方都是突厥人,就是明顯的例子。由于匈奴曾經(jīng)被奴役,所以漢人一直稱其為匈奴。當(dāng)然,這只是一種推測,由于歷史久遠,加之缺乏文字記載,其證明只能有待于將來的歷史發(fā)現(xiàn)了。

      其二,甲骨文中,亞兇族的兇字是一個象形字,關(guān)于這個字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兇就是弓箭的象形字。匈奴向來以狩獵為生,使用弓箭是其不同于中原民族的特征,對于農(nóng)耕民族而言,以弓箭作為匈奴的代表是十分合理的。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名曰馬踏匈奴,被踏在馬前蹄下的胡人手持弓箭,頗具代表性。這個字的寫法其實比較多,有的字中還有明顯的帶有犄角的羊頭,證明其與獵取野羊之類動物的關(guān)系。但大多則直接與弓箭形狀相同。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尤其是甲骨文,是以象形與表意為手段的符號體系,以弓箭為符號表示匈奴這個民族,是順理成章的。

      這樣,我們可以確認(rèn),亞兇就是匈奴,也就是以后從中國北部消失,而在歐洲出現(xiàn)的Hun族。他們?nèi)匀槐3至俗约旱姆Q號,并且成了歐洲最具威脅力的游牧民族。

      匈族西遷的走向

      關(guān)于匈奴的走向,也有學(xué)者有不同意見,《劍橋中國秦漢史》的作者之一余英時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看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 匈奴與匈人(Huns)“不能等同”。他征引的是西方學(xué)者的一些論著,如拉施克《羅馬與東方貿(mào)易新探》等。我們不知道他所說的“不能等同”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但我們認(rèn)為匈奴民族西進歐洲是一個歷史事實,并且由此引起已經(jīng)風(fēng)雨飄搖的羅馬帝國最后崩潰。

      第二, 匈奴中的一支北匈奴在公元91年逃往西方。那么,這個“西方”是逃往何處呢?

      余英時先生認(rèn)為是伊犁河流域:

      受各方的侵?jǐn)_,北方的單于難以維持他的地位,便逃往西方。特別是北匈奴遭受來自新興的鮮卑聯(lián)盟的威脅,后者在公元87年給予匈奴巨大的打擊,殺死北方的單于,剝他尸體的皮。這次災(zāi)難性的失敗使部分北匈奴南逃;包括20萬人的58個部落─其中8000人能作戰(zhàn)─來到邊境的云中、五原、朔方(在鄂爾多斯)和北地(寧夏)四郡向漢朝投降。公元91年,北匈奴的殘余向西遠徙至伊犁河流域,他們對外蒙古和中亞的統(tǒng)治結(jié)束了。([英]崔瑞德、魯惟一編《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

      匈奴確實有西遷伊犁河流域的史實,但這只是前期,北匈奴占領(lǐng)西域之后,最終不能立足,遠走歐洲是以后的事。

      匈奴在中國北方稱雄近800年,從公元前3世紀(jì),也就是戰(zhàn)國后期至南北朝初期,即公元5世紀(jì)初。自從匈奴這個名稱出現(xiàn)起,它已經(jīng)是個強大的民族,戰(zhàn)國時的秦、趙、燕三國的長城就是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而修筑。秦朝建立后,派遣蒙恬發(fā)兵30萬,北擊胡人就是匈奴,“略取河南”,與匈奴分立。秦末漢初,冒頓即匈奴單于之位,他戰(zhàn)勝東胡、月氏、樓煩等少數(shù)民族,并且一直進犯到了秦朝所建立的河南寨。匈奴并沒有就此而止,而是北上與西向,征服渾庾、屈射、丁靈、鬲昆、薪犁等國。漢文帝時,匈奴又西征西域26國。西漢初,匈奴建立起北自西伯利亞,東到大興安嶺,西到帕米爾高原和新疆伊犁河畔,南到河套地區(qū)的大帝國。這種興盛局面到了漢武帝時代開始轉(zhuǎn)衰。漢匈大戰(zhàn)40多年,漢朝占據(jù)了河西地區(qū)與黃河南北,匈奴敗走大沙漠以北。從此,匈奴內(nèi)部陷于紛爭與戰(zhàn)亂,多次發(fā)生幾個單于并存的局面。

      最為激烈的斗爭是呼韓邪單于與哥哥郅支單于之間的爭奪。公元前52年,呼韓邪單于在內(nèi)部斗爭中失敗而降漢,并且南遷到漢朝的光祿塞,漢宣帝將王昭君嫁給他。在漢朝幫助下,呼韓邪單于統(tǒng)一匈奴民族。郅支單于對于漢朝庇護呼韓邪十分不滿,殺了漢朝的使者,帶領(lǐng)人馬向西域進發(fā),征服西域城邦小國后,與康居結(jié)盟。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康在康居戰(zhàn)勝郅支,匈奴殘部開始了西遷。

      呼韓邪的匈奴國家后來分為南北匈奴,北匈奴在漠北勢力強大,并且占有了西域。而南匈奴逐漸溶入漢民族之中。所謂西遷,主要是指公元89年漢將竇憲攻破北匈奴后,北匈奴中的一部分與郅支殘部合在一起,繼續(xù)向西。其開始時間一般認(rèn)為是公元91年,至于其具體路線現(xiàn)在尚不能完全確定,大致可以說是沿著位于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咸海北岸向西到達伏爾加河流域,從公元3世紀(jì)到公元4世紀(jì)中葉,匈奴在這里得到迅速發(fā)展。其原因是這里處于羅馬帝國的邊遠地區(qū),它的勢力不能控制這一地區(qū)。斯拉夫人與其他蠻族在這里各自獨立,為匈奴在這里的休養(yǎng)生息提供了條件。經(jīng)過與強大的漢朝軍隊?wèi)?zhàn)爭鍛煉的匈奴在軍事上是遠遠強于其他蠻族的,他們很容易地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據(jù)地。

      如果匈奴主要力量定居于伊犁河流域,這里仍然是漢軍的勢力范圍,進一步的征伐必不可免。況且匈奴是游牧民族,不會停止對于農(nóng)業(yè)民族的進犯。所以如果余先生所指的北匈奴為后漢新莽之亂后匈奴分成兩大部──北匈奴與南匈奴──之中的北匈奴,那么這一部西去的可能性是極大的?!逗鬂h書·南匈奴傳》中記載漢章帝時北匈奴的內(nèi)亂與走向:“北虜衰耗,黨眾離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fù)自立,乃遠引而去?!边@里所說遠引而去,就是西進歐亞大草原,這是當(dāng)時北匈奴的惟一出路。它所余留的部族并沒有為南匈奴所收留,反而歸順了鮮卑人,《資治通鑒》中記載:“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其實以上所描述的對于匈奴的大合圍中,主要力量應(yīng)當(dāng)是當(dāng)時強大起來的鮮卑人,匈奴早在漢初就已經(jīng)征服了鬲昆、薪犁等民族,后又平定西域邦國包括樓蘭、烏孫、呼揭等26國,帕米爾高原與伊犁河流域早已經(jīng)是它的舊地了,不可能再突然崛起成為主要敵人,所以經(jīng)過這里西去的可能性最大。至于南匈奴,以后融入漢民族,史書記載清楚,不必再議了。

      歐亞大陸上的文明沖突

      于是,在4世紀(jì)中葉,匈奴大部隊突現(xiàn)歐洲,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軍事征伐。

      德意志民族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中記載了哥特人與匈奴人之間的恩恩怨怨。這是一首長達9000多行的史詩,產(chǎn)生時代大約在公元1200年前后,史詩中所描述的歷史生活是匈奴入侵所引起的歐洲民族遷移的往事:尼德蘭的王子齊格夫里特殺死巨龍而得到了尼伯龍根族的寶物,他愛上了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克里姆希爾特,而這位國王也在齊格夫里特的幫助下娶了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為自己的王后,于是同意了齊格夫里特的求婚。事后布倫希爾特得知鞏特爾是靠齊格夫里特的能力才與自己結(jié)婚,感到自己受了侮辱,于是讓侍臣殺死齊格夫里特,而且沉寶于萊茵河??死锬废柼赝词Х蚓?3年后,為了替夫報仇,嫁與匈奴王埃采爾。這位埃采爾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阿提拉(Attila)??死锬废柼卣堨柼貭柵c哈根等人前來赴宴,借機將他們殺死。于是尼伯龍根之寶便無人知道其下落了。而東哥特狄特里希當(dāng)時也在匈奴處,他手下有一個勇士名叫希爾德布蘭特,感到克里姆希爾特的行徑過于殘忍,遂奮起誅殺克里姆希爾特。

      這段史詩是有其歷史事實為背景的,但人物是虛構(gòu)的。史詩所反映的歷史背景就是日耳曼蠻族國家勃艮第于公元457年被匈奴所滅的歷史大事件。其實詩中所出現(xiàn)的匈奴王阿提拉早在453年就在潘諾尼亞(Pannonia)逝世。當(dāng)然,對于史詩不能完全按照歷史來研究。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這首史詩雖然成于中世紀(jì),但是對于匈奴王的無宗教傾向卻大加贊揚,詩中描寫匈王宮廷中宗教信仰自由時說:

      在他那兒還有一個難得看到的現(xiàn)象,那兒并存在基督教和異教的信仰。

      盡管他們每一個人遵守著自己的習(xí)俗,國王對他們卻一樣賞賜,使人人心滿意足。

      從中可以看出,直到史詩形成的13世紀(jì),哥特人對于基督教的信仰仍然并不像以后那么虔誠,這些人本身也是從異教徒皈依過來的,可能保留了其先祖自然神崇拜的部分信仰。匈奴人肯定是持異教與基督教并存的態(tài)度,這與以后的蒙古人寬容地對待各種宗教是一樣的。

      大約于公元360年前后,匈奴沿伏爾加河而下,來到下游,定居于這里。歷史學(xué)家阿米阿紐斯的《羅馬帝國后期史》中說,公元374年,匈奴人渡過伏爾加河,進攻阿蘭人(Alans)。阿蘭人使用了中東人與歐洲人所習(xí)慣用的戰(zhàn)車迎戰(zhàn)。但是,羅馬人的戰(zhàn)車在對付一般的步兵時屢戰(zhàn)屢勝,而對于靈活馳騁于戰(zhàn)場上的匈奴騎兵則顯得十分笨拙。結(jié)果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戰(zhàn)車民族無法戰(zhàn)勝散騎兵。這可能是以后羅馬人、哥特人在戰(zhàn)場上被匈奴所戰(zhàn)勝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上對付草原騎士的戰(zhàn)爭中,最早漢朝經(jīng)過與匈奴多年交戰(zhàn),不能抵擋匈奴騎兵,最終是漢將霍去病等人以騎兵勝之。印度人與突厥、阿拉伯人的戰(zhàn)爭中,失敗的原因仍然是不能對付靈活機動的騎兵。

      戰(zhàn)勝阿蘭人并滅其國后,公元375年,匈奴進攻里海附近的東哥特人,這些東哥特人隨即被征服。繼而開始攻擊西哥特人,西哥特人不能抵擋,公元376年,西哥特人被迫渡過多瑙河,逃向色雷斯地區(qū)。公元395年,匈奴人突然轉(zhuǎn)向了近東地區(qū),他們進入亞美尼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qū),揮師急進,如疾風(fēng)暴雨般無人可擋,沿途攻陷所有城邦,俘虜臣民,直到波斯帝國。最終在波斯首都哥列斯封與波斯軍隊決戰(zhàn),然而不敵波斯軍隊,退回到伏爾加河流域。

      5世紀(jì)中葉,匈奴再一次令歐洲震動,著名的匈奴王阿提拉的部隊攻入東羅馬的巴爾干地區(qū),羅馬人被迫割讓潘諾尼亞地區(qū)。公元451年,阿提拉發(fā)動對于高盧地區(qū)的進攻,并與東哥特人聯(lián)合在一起,與西哥特人大戰(zhàn),雙方都損失慘重。次年,阿提拉進攻意大利,以后在接受羅馬的進貢與聯(lián)姻的條件下,才收兵回到潘諾尼亞地區(qū)。匈奴人的衰亡是以阿提拉的死去為標(biāo)志的,公元453年,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去世,這一消息令整個歐洲震動,以后有許多文學(xué)家寫出了美麗勇敢的新娘為復(fù)仇殺死匈奴王的故事。阿提拉死后,匈奴失去了統(tǒng)帥,遂一蹶不振,迅速衰敗。

      值得注意的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中說到匈奴人哀悼阿提拉時說:“這些野蠻人,根據(jù)他們的民族習(xí)俗,全部剪下一綹頭發(fā),在自己臉下無端刺上幾刀,他們要用武士的鮮血,而不是用婦人的眼淚來哀悼他們的理應(yīng)受此殊榮的英勇的領(lǐng)袖。”這一場面與有些西方學(xué)者所記述的匈奴民族與斯基泰民族的風(fēng)俗是相同的,即祭奠時常常劃破面頰,以便“血淚合流”,以示悲痛。

      但是,匈奴人卻定居于歐洲,并沒有完全銷聲匿跡,直到6世紀(jì),匈奴人還曾與突厥人聯(lián)合作戰(zhàn),不過已是強弩之末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以后相當(dāng)多的匈奴人被迫從潘諾尼亞地區(qū)離開,但這個地區(qū)卻永遠烙上了匈奴人的印痕,潘諾尼亞地區(qū)包括今天的匈牙利、奧地利北部和克洛地亞。這個地區(qū)雖然以后又經(jīng)受過突厥人與蒙古人的侵略,但最早來到這里的游牧民族,并且長期定居于此的,可能仍然是匈奴而非其他人。有的學(xué)者說,匈牙利Hungary一詞最早的詞根來源可能就是Hun,也并非不可能。

      匈奴西遷引起哥特人的一系列變化,使哥特人南侵,以致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大崩潰,這是歐亞大陸間文明交往的重要事件。匈奴民族是一個游牧民族,雖然在伏爾加河流域長期生存,但其文明水平與羅馬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匈奴入侵對于意大利等地甚至高盧這樣一些地方的社會生活顯然會造成一定的混亂,這是無可懷疑的。另一方面,這種入侵對于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這也是一種文明間關(guān)系的辯證發(fā)展。

      最后有兩點要特別強調(diào):

      其一,從人種來看,Huns確實是亞洲人而不是歐洲人,這是明確的。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描述:

      不知名的野蠻人的軍隊,從北部冰封的地區(qū)鉆出來,已在歐羅巴和阿非利加最美好的省份建立起了征服者的統(tǒng)治。([英]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黃宜思、黃雨石譯,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版)

      這些人顯然不是羅馬人所熟悉的蠻族哥特人和汪達人等,吉本認(rèn)為就是匈奴人。關(guān)于匈奴的人種,其實西方學(xué)者記載不多,法國勒尼·格魯塞(René Grousset)引用了戴遂良的一段描述:“他們的身材是矮小的,有粗短的體,圓而極碩大的頭,臉寬,顴高,撇開的鼻翼,相當(dāng)稠密的上唇須,除了在頷上的一簇硬毛外沒有胡子,在穿孔里戴著一個環(huán)子和長耳朵。”這是在古代中國北方的匈奴種族的畫像。1998年出版的紐約時代叢書中有一本麥克庫洛夫(D.W.McCullough)編的《野蠻人編年史》,書中有人這樣描述令整個歐洲為之膽寒的匈奴人:他們身體短小而粗壯,頭很大但眼睛小,胡須不多,低鼻梁,是一種亞洲人種。可以說無論是在亞洲人或是歐洲人的觀察中,匈族人種的特征大同小異。

      其二,改具有歧視意義的“匈奴”一詞為“匈族”。匈族是中國蒙古人種,屬于中華民族,對于中華文明有過相當(dāng)重要的歷史貢獻。中華文明是由多種族多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古代中華文明的主要人種有中國蒙古人種、印歐人種、圖蘭人種、白色人種、馬來海島人種等多種族,他們從上古三代時期就在中原周邊生活,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明。因此,我們不應(yīng)再用“匈奴”名稱,而應(yīng)改稱“匈族”。這種說法是符合其歷史實際的,也可以與西遷以后的匈族聯(lián)系起來。

      前賢有言曰:茫茫往代,既沉于聞;眇眇來世,徜塵彼觀。茲以瓶管之識,就教于海內(nèi)外方家。

      猜你喜歡
      匈奴民族
      兩漢王朝對匈奴的戰(zhàn)爭訴求
      我們的民族
      昭君出塞
      新少年(2020年9期)2020-10-13 09:47:32
      匈奴王的珍寶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義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機”之匈奴的陰謀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攀枝花市| 黄陵县| 额尔古纳市| 临沧市| 建阳市| 磐安县| 陆良县| 五常市| 永靖县| 南丰县| 楚雄市| 江山市| 靖安县| 山丹县| 彰武县| 麦盖提县| 茂名市| 乌兰浩特市| 舒兰市| 武清区| 寻乌县| 宁都县| 三亚市| 浑源县| 上饶县| 株洲市| 萝北县| 卓尼县| 万山特区| 达州市| 敦化市| 海阳市| 商城县| 安仁县| 辉南县| 馆陶县| 邢台县| 南宫市| 南乐县| 腾冲县| 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