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的烏鎮(zhèn),是江南水鄉(xiāng)六大古鎮(zhèn)之一,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zhèn)格局。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兩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輔以河上石橋,體現(xiàn)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zhèn)風韻。
多半懷著“鄉(xiāng)愁情結”的人,總以為到了烏鎮(zhèn),從此便能了然而無牽掛。而事實上,這些尋根的客,到了最后,往往會背負著對烏鎮(zhèn)更大的思念離開。
這就是烏鎮(zhèn):來了,就注定要在你生命中刻下一道痕。
街
在烏鎮(zhèn)走路,如同讀一本好書,是精神無上的享受。
烏鎮(zhèn)分新舊兩處。新鎮(zhèn)的街都是寬闊的水泥路面,滿大街的商店都在放著愛來恨去的港臺歌曲,是本通俗流行小說,不是我們要讀的。我們要讀的,是舊鎮(zhèn)--一本木刻板印,甚至有些脫頁的線裝老書。
讀這本書,不可心急。一頁一頁細細的讀完,才能閱出個中真味。
觀前街位于鎮(zhèn)河北岸,不過短短一百來米,卻座落了立志書院,茅盾故居,匯源當鋪,林家鋪子等眾多名所老店,恰似一本書簡短而精彩的前言,從這里開始品味烏鎮(zhèn),最是恰當。
路是青石板鋪的,上面的坑點斷緣正如樹的年輪,記錄了這條街的歷史。文豪茅盾就是在這條街上長大的。他家對門,則是立志書院的水阜,這個當年總坐在這里看船來船往的毛頭小孩,又怎么會知道,多年后他功成名就時,最常想起的,仍是這門前的櫓聲欹乃。
觀前街走到東頭,再穿過橫街,便走進了烏鎮(zhèn)最有魅力的東柵老街。這條一米多寬的蜿蜒長街,密密匝匝的擠滿了兩三層高的老式古越民居,一水的斜頂白墻木大門,把老街圍得嚴嚴實實。隔個一兩百米,才有個通到河邊的小豁口。只有在這條街上,才能感受到所謂“枕河人家”的原生態(tài)風情。房子雖舊,但都住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個個都隨著老街老去。
老街的盡頭,右轉,過河,左岸到了。
左岸的房子要少些,視野也就開闊了不少。有幾處曲折的回廊,因為據(jù)說西施總愛倚靠在這里欣賞水景,便得名美人靠。西施有沒有靠過這里,根本無從考證。倒是每個聽說了這個傳聞的過路女人,總要靠在廊旁,擺個風情萬種的姿勢,要男人照相。不知多年以后, 會否因為這個習慣,便又衍生出另一個成語“東施效靠”?
沿河筑有一條廊棚長街。站在那里,便能望到對面東柵老街民居的臨水風貌。每個住家戶在水陸交界處都依水搭起一間間水閣。水閣多是木板拼搭而成,基底則是由石柱架空凌于水上,頗像湘西小城的吊腳樓,只是更多了幾分水鄉(xiāng)媚氣。好的水閣搭的有陽臺,天熱的時候可以搬把椅子坐在車溪河上乘涼,天冷的時候,正好可以掛點風肉,囤點青菜,還省了冰箱。稍微次點的水閣,直接開門就是水,晨昏時分,水閣里的人家,用繩系個小桶,直接從河里取水,十分方便。
烏鎮(zhèn)老街這本書,每個來過的客都會多多少少讀出點感觸,只是這感觸的內容就因人而異了。曾聽到一群與我擦身而過的溫州游客議論說:在這么潮濕的街上住下來,怕是要得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勒。
我倒真還無語了,只是好奇其他的人也是這般不滿?還是和我一樣:渴望那老街上的灰墻水房子,有一間,是屬于我的?
水
水,是烏鎮(zhèn)的魂,要感受它,你就必須坐船。
在烏鎮(zhèn)坐船也有點講究,選個陰天,有點毛毛雨更好,然后一個人要一艘小一點的木船,讓艄公從財神灣出發(fā),五步一停的慢慢滑行。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小鎮(zhèn)味道。那些喜歡在艷陽高照的天氣,許多人擠在一只船里嬉笑打鬧的游客,可能更應該去北京的北海,或者是上海黃浦江上的畫舫。在烏鎮(zhèn)這碧綠青幽的車溪河上,一本書或一張唱片,便是最好的賞水伴侶。
由于整個鎮(zhèn)子的布局都是依據(jù)水的流勢而構建的,所以一路行船下去,烏鎮(zhèn)的每個精美場景,一個也漏不出眼睛。坐在船頭,看兩岸的風景在身后漸行漸遠,也就愕然發(fā)現(xiàn):原來流逝,早已成了我們生活的主題。
船櫓劃過水面,引開一層層漣漪。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你心中深藏著的任何一絲傷感也會擴張到無限大,并與這曖昧不清的灰黑天地,迅速融在一起。于是,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一個人的孤絕與寂寞。這種寂寞與在麗江行走的寂寞不可同日而語,麗江的那種寂寞,會被隨時出現(xiàn)的艷遇所填補,而在烏鎮(zhèn)行船的寂寞,卻是唯美的。不需要他人的撫慰,完全是自憐自滿的,在水中看見自己的倒影,就忍不住要問:這世間到底誰能真懂我?
看累了,想累了,可以找艄公唱唱船歌,水鄉(xiāng)的人都有一副亮嗓門,悠悠的船歌,竟能穿透籠罩在河上的薄霧,在兩岸飄散開去。歌本身倒不復雜,只有幾個重復的音節(jié),但那船夫偏能變著花樣唱:他可以先用急促的拍子唱一遍,再故意拖著嗓門,把那旋律一字十拍的再唱一遍。高音的時候,他只消跺一下船舷,明亮婉轉的聲音便從丹田傳了出來。其他船上的游客,先是聽到由遠及近的歌聲,再看到這船公悠哉悠哉地撐船而來,便開始鼓掌叫好。這可刺激到那些船上的艄公了,于是他們也清清喉嚨,和得意的那位“飆”起歌來。頓時,這水里傳出的古韻便在整個鎮(zhèn)子回蕩起來。
歌唱得差不多了,船也要靠岸了。在岸上等著用船的人,手上甚至捧著宋詞選集,看來他們只等著船一行到水里,就挑一兩闋諸如“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名篇,獨自默讀。
這個年代的人,中情調的毒太深了。而烏鎮(zhèn)的水,偏又太過有情調了。
怪得了誰?
店
在烏鎮(zhèn)有兩種店:一種是打著“烏鎮(zhèn)土特產(chǎn)”,賣些本地或外地來的絲巾,茶葉,根雕,珍珠,版畫的旅游紀念品店,還有一種則是真正的手工作坊,用的都是上輩子的工具,產(chǎn)的卻是一等一的好貨。前一類店主要集中在常豐街,而后一類,則錯落有致的分布在東柵老街上。
逛這種作坊,最好選在游客少一些的早上,店老板才得閑帶你把他的作坊慢慢的逛個遍,有時還會手把手的教你操作,很有耐心。臨要走了,他也不強要你買東西,如果你執(zhí)意要買些,他就算不給點折扣也要送你點物件。于是,一個早上下來,花了最少的錢,卻換回了最好的手工玩意。
在烏鎮(zhèn),最大的消遣莫過于去老街作坊區(qū)看店主作手工活。每一家都很有看頭:賣荷葉粉蒸肉的,開店第一件事是先用小刷子把磨米面的青石磨細細刷一遍,然后才開始舂米磨面,磨好的面直接裹在新鮮的豬腿肉上,再包上荷葉,捆成四方粽子狀,最后上籠蒸;而做木匠活的漢子,操起幾塊刨好的木頭,三下五除二,就箍成了桶。余下的邊角料,則剜成木碗,調羹,一兩元錢就能買好幾個;高公生酒坊的掌柜,只消打開那百年老缸,清甜的酒釀味馬上就讓你走不動路,非要買它幾瓶現(xiàn)裝現(xiàn)封的三白酒才肯罷休;最難忘的還是站在洪源泰藍印花布館的晾布場上,剛染好的白花藍布被竹竿高高的挑在空中,風一吹,就輕輕擺動,這古舊的印花,在這一靜一動之間,倒也有了新的生命力。那花布制的手帕,零錢包,布鞋,玩偶,不帶幾樣走,就實在是可惜了。
仁壽橋邊上有一家水閣改的茶館,店還蠻大,桌椅板凳全是竹制的。臨水開了一排窗戶,可以邊喝茶,邊看風景。茶館里靠火爐有一桌是本地客,都是些戴氈帽的船夫,沒客的時候就在那里歇腳聊天。也不吃什么,通常只是一碟蘭花豆腐干,一壺燙酒。這個茶館就是赫赫有名的訪廬閣茶館。
鎮(zhèn)上有兩個小攤不可不去:一個是鳳棲閣,單做一種翠綠色的糯米團,豆沙餡料,居然才一元一只,吃了就罷不了嘴,別的地方都還找不到;另一個則是板橋弄口的大娘臭豆腐,要晚上五、六點才擺出來。豆腐是她自己用鹽水、泡椒捂的,炸得金黃焦脆,用牙簽挑著,蘸了蒜泥辣醬吃。一有食客去,那大娘便滿是自豪的說:劉若英最愛吃我的臭豆腐勒!離開鎮(zhèn)子以后,所有在這里買的,吃的,竟覺得用錢,是再也換不來了。
旅游直通車
交通:
從上海,以及浙江各市,都有“快客”直到烏鎮(zhèn)。鎮(zhèn)上有三輪車,3元一程
住宿:
在烏鎮(zhèn)旅游區(qū)內有國際青年旅館,有6人間,4人間,2人間。價錢分別是10元/床,20元/床,30元/床。洗簌用品請自帶。在景區(qū)外,也有不少私人旅社。標準間通常在60-80元之間,暑假旺季會上浮一半。
飲食:
烏鎮(zhèn)有各種餐館,消費相當?shù)?。一個人一頓的標準在10元上下。在旅游區(qū)內的餐廳用餐,消費要稍高一些,但也不會高于一般大城市的價位。
門票:
參觀老鎮(zhèn)景區(qū)以及老街上的各個作坊,都需要購票。整套下來大約在80元左右。
購物:
在手工作坊購物,基本上不會打折;而在常豐街等商業(yè)街上買東西,盡可能地發(fā)揮你三寸不爛之舌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