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yè)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p>
公平而公正地歧視
今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下來了,北京地區(qū)的高校錄取分數線又創(chuàng)下了新低。北京大學高招錄取線北京地區(qū)是理科628分、文科581分,而北大在其它省份的錄取分數線卻高得令人瞠目結舌:廣東是文理科825分;廣西是理科825分、文科860分;新疆是理科681分、文科662分;海南是理科805分、文科819分;河北是理科688分、文科653分;江蘇是理科680分、文科649分……還有內蒙古、湖北、浙江、湖南、吉林、四川、甘肅、云南、陜西、青海等文理科錄取線均高于北京地區(qū)!清華大學又如何呢?看看今年在全國各地的調檔線,就可一目了然:清華在北京地區(qū)的調檔線是理科627分、文科574分;在廣東是文理科812分;新疆是684分;山西是理科675、文科627;海南是817分;山東是理科701分、文科665分;遼寧是665分;江蘇是理科683分、文科649分;河南是688分……
這種差別意味著什么?用湖南人的話說,這意味著在湖南連大專也上不了的考生,在北京可以輕而易舉地上北大、清華。而大學生中流傳的一段北京考生與福建考生之間的對話也頗能說明問題:有一北京重點中學的考生與福建某重點中學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們班有六成的同學考進了北大、清華?!备=ㄈ藢骸鞍幢本┑匿浫藴剩覀內?忌寄苓M北大、清華?!?
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啼笑皆非的諷刺!然而就是這種奇怪的現象,中國恢復高考制度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堂而皇之地存在著。
考得好不如住得好
有這么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在某省一座大城市,有一對大學生夫婦,四處托人,要把他們8歲的兒子送給北京人撫養(yǎng)。原因竟然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更容易地考上一所好大學!只要是孩子的戶口能夠落到北京,什么條件他們都答應,甚至愿意永遠舍棄自己的親生骨肉!
這個8歲的孩子只是每年“高考移民”潮中最小的一個。每年高考劃線后,考生家長對因地域不同而分數線相差懸殊表示極大不滿,可“考得好不如住得好”的無奈現實使許多家長不得不另尋門路。于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北京孩子的特殊待遇,一些家長不惜鋌而走險,在高考前將自己孩子的戶口想盡辦法調入北京。這樣,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東只能進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換成了北京戶籍就可以進入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這便是以至于掀起了連外國人都稱奇的“高考移民”潮。盡管每年高考完畢國家招生部門都要下大力氣去清理那些“假戶口”、“假移民”,然而每年的“高考移民”潮還是逐年洶涌,一浪高過一浪,成為中國高考的一大“特色”。
夢想與夢魘的抗爭
那么北京孩子真的如一些北京人辯解的那樣“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知識面廣,開朗自信”嗎?僅就在國際奧賽上得獎的中學生情況看,最近三年,湖南學生就獲得10金4銀,江蘇、上海、福建和湖北的獎牌數也都在6枚以上,而北京總共只有3枚獎牌,到底哪里的考生素質高呢?
北京一位某中學老師曾這樣說:“我們學校的學生很糟糕,很能代表現在北京中學生的一個典型方面。盡管學生糟糕,但是每年高考之后好像學生出路都不錯。那些個平時很差的學生盡管就考300多分,一樣上大學,而且還不是那種末流大學、民辦大學。北京的老師也累,但是每年高考完了我們都很失落,覺得平時補課補得那么辛苦,跟學生較勁兒,跟家長較勁兒,付出很多,卻考出那么丟人的分數??扇思乙粯幽畲髮W,個個趾高氣揚的,真不知道干嘛那么累。唉,考得再好跟地方一比底氣都不足?!?/p>
一個鄭州的中學老師說:“我覺得河南的孩子很辛苦熀芨叩姆質卻是上不怎么樣的大學。我曾經思考過河南的孩子比北京的差嗎?以前從來不承認煹是后來我承認了熥芴謇此耽煹胤講鉅煺嫻拇嬖冢你不能無視它熚頤侵揮信力地使自己成為河南人中比較幸運的一撥就可以了。”
兩人的話語透著深深的無奈。這種無奈直接導致了教育資源配置的嚴重不合理。它一方面使教育先進地區(qū)的中等教育水平長期落后,難以輸出大批高素質的生源;另一方面又嚴重挫傷了其他地區(qū)中學教師的積極性,使一大批高素質生源失去了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這對中國整個教育事業(yè)是沒有好處的。
今年兩會期間,一些關于高考招生中地區(qū)教育權利不平等問題的議案再次成為代表關注的熱點。一些人甚至把這種現象稱做20年來“中國教育最大的不公”。
許多專家指出目前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把今后高校擴招的名額多向那些高考大省投放,從而逐漸使總的比例趨向合理。但是最終解決問題,要靠整個高考制度和戶籍制度的根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