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樂壇從來沒這么熱鬧過?!暗独伞薄ⅰ拔饔虻独伞?、“沙漠刀郎”,搞得歌迷摸不著頭腦,攪得流行樂壇天翻地覆:“模仿”、“打假”、“炒作”,有關(guān)“刀郎”的新聞“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那么,究竟誰才是正宗的刀郎呢?
“刀郎”原名羅林,祖籍四川,早在十多年前就在江湖上闖蕩了,后來隨妻子定居烏魯木齊。多年來一直浸染于新疆民族音樂之中,也曾和別人合作出過幾張唱片,可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02年的第一場雪》,刀郎羅林才名聲大振。于是眾多媒體,還有那些想把刀郎招到旗下的唱片商們相繼殺向了烏魯木齊??上颀堃娛撞灰娢?,直到2004年7月10日,在電影《十面埋伏》全球首映慶典上,羅林的“廬山真面目”才在媒體公開。爾后他又退回新疆,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給“刀郎”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羅林的音樂受新疆音樂影響較深,主要是翻唱新疆民歌,走的是“民族+流行”的音樂路線。
“西域刀郎”真名叫潘曉峰,東北人,一直都在做流行歌曲,曾為孫楠等音樂人制作唱片,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但都難以紅火。他說他在新疆待過一段時間,很喜歡新疆。后來創(chuàng)作了《尋找瑪依拉》,被大家喻為“西域刀郎”。他自己也想把一個新形象帶給歌迷,公司覺得“西域刀郎”這個名字比較適合他。所以在今年4月份,他正式改名“西域刀郎”,然后公司搶注了商標(biāo)。潘曉峰的音樂走的是流行路線。
“沙漠刀郎”艾爾肯,生于新疆 “刀郎之鄉(xiāng)”麥蓋提縣,屬于正宗“刀郎”人。他自小喜歡音樂,1995年就組建了樂隊,2000年推出首張專輯《走出沙漠》。他的音樂是一種世界的音樂風(fēng)格,具有中亞、西亞、阿拉伯音樂的特點。前段時間,發(fā)行唱片的公司又把兩年前的這張唱片拿到市面上來賣了,自己稀里糊涂就被卷入了一場“刀郎”的“三國演義”之中。
對于誰是正宗刀郎,三方各執(zhí)一詞:
艾爾肯的經(jīng)紀(jì)人介紹,艾爾肯的音樂在新疆很受歡迎,屬于原汁原味的刀郎音樂,而羅林的音樂早已經(jīng)變味,屬于改良后的維吾爾音樂。他說,2000年艾爾肯的專輯《走出沙漠》出版后,羅林聽完很受啟發(fā),于是改變了自己的音樂風(fēng)格。去年,羅林經(jīng)紀(jì)人李松強曾把錄好的《刀郎》給他聽,要求他們公司代為發(fā)行,但他聽完后表示制作太粗糙,并且覺得羅林形象不太好,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并建議他加強民族音樂成分,在唱法上下一些功夫,于是他們再加工了一下,《刀郎》年初就出版了。
羅林承認艾爾肯比他“出道”早,但他認為大家知道“刀郎”是從他而起,那么正宗的刀郎音樂就是他的版本,以后有人改名“沙漠刀郎”、“西域刀郎”就是想沾“刀郎”的光。李松強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dāng)?shù)母偁?,也可以說是“跟風(fēng)”,音樂的原料可以互相用,但品牌則是獨家的,任何人借用就會有侵權(quán)的嫌疑。
潘曉峰說他注冊的是“西域刀郎”而非“刀郎”,而且他的《尋找瑪依拉》比《刀郎》發(fā)行的時間要早,況且是大家聽完這首歌后才把他封為“西域刀郎”,從此才使用了這一名字。他說:“洋人出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國人就不能再出‘非常可樂了﹖再說,我們的名字與他們相差甚遠,而且‘刀郎就如同京劇一樣,這種文化遺產(chǎn)誰都可以繼承?!?/p>
關(guān)于刀郎的紛爭仍在繼續(xù)。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nèi)硕紡闹小皳啤钡搅撕锰?,除了唱片大賣,人氣大增外,還將有機會代言廣告,進軍影視界。
就此,我們也很難斷定還會不會有第四個、第五個“刀郎”再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