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子清
居民新村的張阿姨下崗后,很多地方變了。她經(jīng)人介紹,每天做三份鐘點工:早晨和傍晚,上幼兒園接送一個孩子;上午9點,給一戶人家做午飯;下午2點,給另一家做雜活。忙雖忙,但總是笑瞇瞇的。由于吃苦耐勞,人緣好,熟人見面總會跟她打招呼。
這天上午,她給那家人做好午飯后,解下圍裙,撩撩頭發(fā),要走。望見那堆毛豆莢 ,似乎想起了什么,遲疑了一下,返身對剝著毛豆的老奶奶說:“我?guī)湍銓⒚箘兒米甙伞!?/p>
原來,老奶奶是剛從鄉(xiāng)下來城里探望她兒子一家三口的,來時帶了一大袋剛摘下的毛豆莢。她準(zhǔn)備剝好后配上作料,煮熟曬干后供兒子食用——兒子從小就喜歡嘗母親的這份手藝。
一會兒,毛豆剝好了,她將毛豆殼裝進(jìn)一只大塑料袋中,對老奶奶說:“這個,我一起帶走吧?!彼叱鲩T,將門外一只已裝滿垃圾的塑料袋一起拎下樓后,將那袋垃圾扔進(jìn)垃圾箱中,將這袋毛豆殼綁在自行車后座架上,騎車匆匆回家。她把陽臺掃干凈后,輕哼著歌,把毛豆殼倒出來,薄薄地、均勻地攤開,曬太陽。
這時,她感到肚子餓得咕咕叫了。她洗了洗手,端著餐桌上女兒盛好的飯,接連扒了兩口,邊吃邊望著毛豆殼,好像在品味著青綠青綠的毛豆殼在太陽下漾著的香味兒。突然,她發(fā)現(xiàn)了什么,放下碗筷,將幾顆半癟半飽的毛豆莢剝干凈后,曬在太陽下,自言自語:“不剝干凈曬不透啊?!迸畠郝牪欢赣H說些什么,臨走時又提醒母親:“維維姐考上北京名牌大學(xué),過兩天要走了。”她點了點頭,其實她一清二楚。
維維是住在附近那排舊平房里的女孩兒,曾給讀初中的女兒補習(xí)過英語,母親很喜歡她。如今女兒又提起維維,想到她即將遠(yuǎn)離,心里很是留戀。
夏天太陽辣,她卻心里甜:一有空,她就上陽臺,翻曬毛豆殼兒。眼見毛豆殼曬了幾個太陽,干透了,抓在手里發(fā)出了脆聲,便樂滋滋地裝進(jìn)一只大塑料袋里。在一個清晨,她拎著去維維家。
維維家住的這排舊平房,已列入拆遷計劃,有些戶主已入住新大樓。維維家租住的這間房子門口,搭了個披子,作廚房用。她去時,見維維拎著一只煤球爐,從廚房里走出來準(zhǔn)備生火,見到她,高興地喊道:“張阿姨,你怎么來啦?”
她和維維認(rèn)識,是不久前的清晨,她騎車路過這里,發(fā)現(xiàn)維維因爐子生不著急得直哭。原來,維維的父母從蘇北來這個城市,起早摸黑,打工多年。這天清晨,維維為讓含辛茹苦的母親多睡一會兒,悄悄起床學(xué)著生爐子,一時未果。張阿姨見到后,幫著生好,并告訴維維,爐膛內(nèi)最下層要放一塊燒過的蜂窩煤墊底,防止木材掉下去;木材燒著后,不要急于加煤,防止悶死……從此,維維常去張阿姨家作客,幫助她女兒復(fù)習(xí)功課、補習(xí)英語。
“你考上名牌大學(xué)了,我們沒有什么東西送你。這毛豆殼油質(zhì)多,后勁大,丟了可惜,用它點著木材,生爐子快當(dāng)?!睆埌⒁膛d奮地說,“植物也有生命,讓它作最好的燃燒,發(fā)揮能量。”
維維知道,張阿姨下崗后,生命體驗不同了:她由人,想到了毛豆殼的“廢”物利用。維維深情地說:“謝謝你想著我,謝謝你的豆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