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一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s sculpture criticism is like this: the criticism of sculpture art just starts; the standard of criticism is very singular; critics are in shortage; the position for criticism is very narrow; sensible assessment is more than rational assessment. China's sculpture art is varying; the environment of sculpture criticism is also changing; the launch of sculpture criticism is indispensable. Sculpture criticism should have its own standards, such as effect standard, performance standard, dissemination standard, psychology standard, sociology standard, aesthetics standard, and specific and slight standard, which should be adaptable to each sculpture event and works. It's hoped that it can attract attention of specialists of sculpture circle and launch a discussion about sculpture criticism.
要研究雕塑批評,首先要對當今的雕塑批評環(huán)境進行一下力求正確客觀的判斷,作出一個較準確的分析。中國雕塑批評的現狀大體如下。
雕塑藝術批評剛起步。雕塑藝術理論、雕塑藝術批評在中國缺乏歷史淵源。五千年的漫長之路,中華民族雖然給人類留下了光彩奪目的石雕、木雕、陶、瓷、青銅器等珍貴的雕塑遺產,卻沒形成像書法、彩墨畫那樣豐厚、博大的理論體系,甚至沒有幾篇像樣的理論傳世,也沒有幾個雕塑家有幸能留下名字——雕塑藝術的傳承靠的是民間秘訣口頭相授。近百年來,隨著西洋藝術的舶入,在法式和蘇式雕塑教學模式的影響下,經過了數代人的努力,中國開始建立了專業(yè)雕塑理論體系,在文藝批評的大條件下逐漸有了雕塑批評的出現。
批評標準比較單一。雕塑批評產生了,在若干年之后人們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一個批評的標準。這個標準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作品有無創(chuàng)新意識,有無突顯藝術家的個人風格,有無新材料、新技術、新語言的使用,作品的題材,作品的技法,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等等。這個標準依舊單一,原因是它仍在圍繞作品的本身去展開,沒有“立體”地看到雕塑作品的“空間”作用。
批評人員缺乏。大家知道,寫文章、爬格子是個很清苦的工作,拼了老命寫的幾頁稿子也就換得一杯茶錢和幾盒煙錢。在現在這個市場經濟的格局下,幾乎能動手搞雕塑的藝術家都在積極地參與各類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都在想方設法地搞經濟效益,這本無可非議。但是,在這種巨大的誘惑下,還能有幾個人甘坐冷板凳認真地搞雕塑藝術批評?有幾人在考慮雕塑批評問題的存在?屈指算來,偌大的中國恐怕也就有十幾、二十幾人而已。
批評陣地狹小?,F如今,雖然媒體發(fā)達,電視、廣播、雜志、報紙、互聯網及其它媒介鋪天蓋地,種類和數目字驚人,但如果悉心地調查一下,文藝批評更不用說雕塑批評所占有的空間、陣地都極為狹小,這個事實說明了社會對文藝批評的重視尚不夠。
感性評價多于理性評價。所謂感性認識,就是通過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片面的、現象的和外部聯系的認識,其形式是感覺、知覺、表象,它是認識過程中的低級階段。所謂的理性認識,就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推理。它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感性認識的飛躍,反映了事物的整體、本質和內部的聯系?,F在的雕塑評論,一言以蔽之曰“跟著感覺走”,非褒即貶,非貶非褒,不溫不火的東西為人所不屑。褒者,礙于情面,礙于為尊者諱,礙于財物,礙于權勢,礙于某種政治需要;貶者,基于義憤,基于門戶之見,基于倫理、道德和法律。該褒該貶,只有鬼知之。
結合雕塑批評環(huán)境的判斷,可以再看雕塑本身的變化。中國是個缺乏城市雕塑歷史的國家,但并不缺乏城市雕塑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建設的需要,城市雕塑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市場需求缺口。于是,老中青幾代雕塑家都投入到各種各樣的城市雕塑、景觀雕塑的創(chuàng)作行列中,理論家、批評家的目光也就隨之轉移到了城市雕塑上,城市雕塑的批評就成了一個主要的話題,其余的雕塑作品批評皆退避三舍。就這樣,城市雕塑就以公共空間存在的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或亮點。較之室內架上雕塑、宮殿廟宇的建筑雕塑、民間居室的建筑雕塑,城市雕塑不僅在體量上遠遠超出了它們,而且逐漸成為所在城市、所在地的“形象廣告”。
廣告是一種信息的傳播,它通過媒介向公眾傳播某種商品或服務的信息。而城市雕塑呢,我認為也是一種傳播,它通過作品本身向公眾傳播業(yè)主的理念、創(chuàng)作設計者的意圖、施工制作者的再創(chuàng)作方法、材質的美感以及由此而凝結的文化內涵和形式美感?;诖?,筆者認為可以借助廣告學中廣告的批評標準來為雕塑的批評擬定一個標準。至于現在雕塑批評有無標準、標準如何,姑且不去管它。今不揣淺陋合盤托出,旨在拋磚引玉,與大家商榷,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雕塑批評通常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對雕塑家的評論,對雕塑作品的評論,對雕塑事件、雕塑活動的評論,對雕塑理論的批評。我以為,不管何種雕塑批評,都不外乎下列幾個標準,或者說這些標準的全部或是部分都適用于每一項雕塑批評。
其一,效果標準。
所謂效果,就是某種行為對周圍的環(huán)境、人或事物產生影響的最終結果,這是行為的目的和基本出發(fā)點。對效果的測定,不管是主辦方、組織方、行為實施方,還是最后環(huán)節(jié)的受眾,都格外重視,雖然他們關注效果的出發(fā)點和角度不同。人們常說,凡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就是表明了對效果追求的態(tài)度。那么,測定、評判這種效果就要有個標準。具體到雕塑批評上來講,就要從其對公眾的雕塑藝術思想觀念、藝術行為和非雕塑藝術觀念、行為產生的作用來著手。雕塑藝術作品或活動的效果,主要是指該作品或活動對公眾藝術修養(yǎng)和認識提高所帶來的影響,并從而使公眾產生熱愛、保護這些藝術作品,積極響應參與藝術活動的行為,但不是人人都能培養(yǎng)成雕塑家。至于雕塑作品、雕塑活動對業(yè)內、圈內的影響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則相對較小,其效果標準就是直接分析出對教學成果、教學質量的影響和認可程度。
其二,表現標準。
如何表現,是任何文學藝術作品的靈魂,是該作品的魅力所在。如何表現,本身就是一種調動藝術的藝術。雕塑藝術的表現標準,體現在藝術家對創(chuàng)作主題的把握、根據主題進行的創(chuàng)意設計上,體現在為了能更準確地、更深刻地表達主題而使用的材料和技法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雕塑藝術語言的使用上和藝術家個性的張揚上以及這些方面對雕塑效果的作用上。在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上,表現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表現角度的選擇、表現手段的高低、表現手法的不同,決定了表現藝術的優(yōu)與劣,也決定了藝術家個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因此,表現也是雕塑批評中的主體部分。
其三,傳播的標準。
隨著傳播媒介的發(fā)達以及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大量出現,雕塑藝術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那么,測定雕塑傳播效果的標準,就要考慮雕塑作品與雕塑傳播媒介適合的程度以及利用媒介特性所產生的效果。行文到此,不妨對當今的主要媒介的特性作一下簡單的分析。電視、報紙、廣播、雜志是世所公認的四大傳播媒介,互聯網能否成為第五大媒介還有待于發(fā)展。這五種媒介都是傳播雕塑藝術的重要載體。電視媒介,覆蓋面積廣,傳播速度快,傳播效果好,受眾多,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雕塑作品的原貌,缺點就是制作成本高、傳播時間短。報紙媒介,覆蓋面積相對較廣,傳播速度相對較快,受眾相對較多。它能夠對雕塑作品或雕塑事件進行“熱點”傳播,制作成本低,傳播時間相對較長,報紙可以長時間保留,缺點就是很難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廣播媒介,適合對雕塑家個人和雕塑事件進行傳播,不適合雕塑作品本身的傳播,因為再好的語言描述也不如作品本身或圖片、影像使人一目了然。雜志媒介,是雕塑傳播的最佳媒介,為大家所青睞。雜志可以展開對雕塑作品或事件的深入調查,可以傳播雕塑作品本身所蘊含的以及作品本身以外的東西,圖片真實、客觀,覆蓋面積相對較廣,成本相對較低,因為有收藏價值,所以傳播的時間相對較長。缺點是制作周期長,新聞效果差?;ヂ摼W媒介,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傳播成本低,但是互聯網的使用者、受眾,卻大部分都是與雕塑藝術無關之人,所以效果不明顯,傳播的目的不明確。城市雕塑作品,可以說是“戶外廣告”,它每時每刻都在傳播著雕塑文化藝術信息,都在和與它擦肩而過的公眾進行交流,與它接觸最多的是生活在其周圍的人們。其傳播效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是變動不居的。其它的小眾傳播媒介,不一一評述,其效果的測定當然可以參照此標準來進行。
其四,心理學標準。
心理學是個很復雜的學科,也是個極難用語言來盡情描述的學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測定雕塑藝術的效果,要從如何作用于受眾的心理以及對受眾心理的影響來入手。意思就是要打動受眾、感動受眾、影響受眾,必須要研究受眾的心理,分析受眾的需要,同時要盡其所能滿足其需要。因為,人們只對其所關心的、所感興趣的、所喜聞樂見的東西產生記憶,而忽視、淡忘與他生活無關、他所厭惡的東西。投其所好,就是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最好闡述。
其五,社會學標準。
社會是個大概念,是個大范圍,是個無所不包的大集合。在社會這個復雜的大集合中,每種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衡量雕塑社會價值的標準,就是雕塑在整個社會的文化系統中的地位以及所發(fā)生的作用。雕塑幾乎自誕生之日起就代表著一種生產力,代表著一種文明,代表著一種精神,它本身所蘊寓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己遠遠超過了雕塑作品本身。每每論及一件雕塑作品時,往往首先要考察其時的文化、社會生產力能否在此體現,其次才是藝術造型、創(chuàng)作設計的層面,最后才能是器物本身的功用,這個順序也有可能倒過來。不過,不管怎樣來評價,不是由文化而始就是落在文化上。因為,雕塑最大的價值就體現在文化的層面上,既具有形而上的“道”,又具有形而下的“器”,也就是說雕塑的評價要同時注重雕塑作品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器物之美。
其六,美學標準。
所謂美學,就是關于研究現實的美,對它的美感和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有關規(guī)律進行揭示的學科。美學研究的范圍就是美的領域?,F實美是美感的基礎,又是藝術美的源泉;藝術美則又是現實美的反映和表現,來源于現實中存在的美。雕塑是一種在三維的、立體的空間形式中再現人或其它物體的形象(實體),以表現人的美的力量的藝術種類,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有非常感人的魅力。所以,雕塑的美學標準也就是分析作品的美感、作品的風格以及營造這種美感和風格的各種符號和技巧。從美學的角度來評判雕塑,就必須了解雕塑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感性條件:雕塑是光的藝術,是視覺的藝術;雕塑所表現的不僅僅是明暗的對比,而且有體積,是立體的藝術,而可以通過觸覺來感知。
其七,其它具體而微的標準。
具體到某一件雕塑作品,某一個雕塑事件(活動),在進行評論時可能就會產生實際的問題,要根據這些實際問題來具體分析,也就會有具體的批評標準。這些具體的標準,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不一而足。
上述這些雕塑批評的標準,確系一家之言,肯定存在不成熟或者穿鑿之處、牽強之處,希望與同行同好共同商討之,并希望借此能引起雕塑界和關注雕塑界的專家學者們的重視,在雕塑學術界引發(fā)一場關于“雕塑批評”的大討論。大家一起來干大家的事:廓清雕塑批評的界限,探討雕塑批評的標準,在“雙百”方針和“二為”方針及“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開展具有時代精神風貌的雕塑批評,以繁榮雕塑藝術的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