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石書畫漫談

      2004-12-23 08:56:56
      讀書文摘 2004年3期
      關(guān)鍵詞:銅器文字書法

      啟 功

      金石書畫部分的內(nèi)容比較多,這里只能作一個簡括的介紹,談?wù)剛€人的一點看法,研究方面的一點門徑,一點線索。

      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我認為好比一朵花,花蒂、花蕊、花瓣等,都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文化史講座的各個方面,好比是花的各個部分,金、石、書、畫也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金、石、書、畫,本不是同一性質(zhì),同一用途,但在整個的中華民族文化中,這四項都成為中華民族藝術(shù)的特征,也可說是中華民族藝術(shù)所特有的。以下按次序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一、金

      金就是金屬,包括銅、鐵等。這里是指用銅、鐵等金屬所制的器皿、器物,特別是古代的銅器。它們不管是作為實用的或是祭祀的,都是銅及其合金所制的器物。這些在商、周——人們往往說“三代”,就是夏、商、周。其實夏到現(xiàn)在還沒有十分弄清楚,一般認為夏文化是相當于龍山文化這一系,但夏的文化究竟是什么程度,還不甚清楚。所以“三代”文化,有把握的只能指商、周。古代把商、周的銅器叫做“吉金”,就是好的金,吉祥的金。這種冶煉方法在當時已很發(fā)達,已能制造合金。制造出來的器皿,很多都有刻鑄的文字?,F(xiàn)在一般說的“金”是指金文,又叫“鐘鼎文”。

      商周時代,諸侯貴族常常大批地制作銅器,上面刻鑄銘文,現(xiàn)在陸續(xù)出土的不少。有時一個人只能鑄一個器,有時又可一次鑄好幾個器。當時參與這種勞動的人民,實在大部分就是當時的奴隸。他們創(chuàng)作了千變?nèi)f化的器形、妝飾圖案,雕鑄了種種文字銘記(記載誰、在哪年、為什么事情而制作這器)。這些器物,從商周以后長期沉埋在地下。許慎有“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參見《說文解字·敘》)的話,可見漢朝時已有出土的。

      這種陸續(xù)的出土,到清朝末年,成為研究的大宗。拓本、實物,日呈紛壇,使人眼花繚亂,非常豐富多彩。到了現(xiàn)在,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探討就更加繁榮,方法也更加科學。從前的收藏家,不是官僚就是有錢人,他們的收藏,往往秘不示人。偶然有拓本流傳出來,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見之的。現(xiàn)在印刷術(shù)方便了,從器形到文字,大家都能看到,具有研究的條件,所以研究日見深入。發(fā)掘的方式,也愈有經(jīng)驗,愈加科學。從前出土的器物,輾轉(zhuǎn)于古董商人與收藏家之間。它是哪里出土的?不知道。甚至一個器的蓋子在一個人手里,而器本身則到另一個人手里。這種情況很多。一批出土有多少銅器?也不知道,都零零星星地散出去了。這在研究上是很費事的,因為缺乏許多輔助證據(jù)。許多奸商為了貪圖得利,多賣錢,還到外國去。我們現(xiàn)在從挖掘到整理、考定、印刷、編輯,都是有系統(tǒng)的,對于研究者有莫大的方便,可以取各個角度:器形、花紋、文字,以至它的歷史背景、制作的人物、各諸侯封國的地理等等,或者是有人想學寫古篆字,也可以用來作范本。例如從制作來說。往往一個人所制的不止一件,我們只要看到各器上都有同一個人的名字,便可知道它們是屬于同一個人制作的一套器物。這樣,我們對于古代歷史、古代人的各方面(包括生活習慣),就能有更清楚、更詳細、更豁亮的了解。近年來在陜西發(fā)掘了許多成套成批的窖藏青銅器,大多是同一個或同一家族的,這樣研究起來就很方便了。

      從宋代到清代,大都把這類器物叫做“古董”,也叫“古玩”,是文人鑒賞的玩物。即或考證點文字,也是瞎猜。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他們的考證功勞,但那是極其有限,遠遠不夠的,還有許多錯誤。稍進一步的,把它們當做藝術(shù)品。西洋人、日本人買去中國的古銅器,研究它們的花紋。中國人也有研究花紋的。這種情形,大約始于20世紀20年代左右,這仍是停留在局部的研究,偶然有幾個器皿作點比較。談到全面地著手研究,我們不能不佩服近代的容庚(希白)先生,他對于銅器研究的功勞是很大的。他著有《商周彝器通考》,連器形、花紋帶銘文都加以研究,還著有《金文編》,把青銅器上的字按類按《說文》字序編排,例如不同器皿上的“天”字,都放在一塊。這是近代真正下大氣力全面地介紹和研究青銅器及金文的。此外,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也是很重要的資料?,F(xiàn)在已有人著手重新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銅器銘文加以統(tǒng)編,這就更加全面了,只是現(xiàn)在還沒有出版。

      對于文字的考釋,能令人心服口服的,首推不久前故去的于思泊(省吾)先生。他的考釋最為扎實,決不穿鑿附會。他還用古文字考證古書,成就比清末孫詒讓等人大得多了。到今天為止,容、于兩先生的著作以及羅的《三代吉金文存》等,仍是我們研究銅器和金文的重要參考材料。隨著條件的改善,今后在這方面的研究一定會愈來愈完備,愈來愈深入。

      甲骨文也被附在金文之后,講金石的書往往連帶講甲骨,不是附在前頭就是附在后頭。其實甲骨應(yīng)和銅器同樣看待,甲骨文是金文的前身。商代刻在甲骨和銅器上的文字,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所以甲骨也應(yīng)放在我們現(xiàn)在談“金”的范圍?,F(xiàn)在出版了《甲骨文合集》,非常完備,研究起來不愁沒有材料,不會被人壟斷了。但甲骨文我不懂,不能隨便說,只能談到這里。

      二、石

      金、石常常并稱。事實上金、石的性質(zhì)、作用并不完全一樣。古代的石刻有各方面的用途,所以它的形式和內(nèi)容也就不同,文字因時代的關(guān)系也不同。漢朝也有銅器,但那上面的文字和商周銅器的文字迥然不同,一看就是漢朝的東西。此外,花紋和刻法也各不相同(商周銅器上的字,大部分是鑄的,少部分是刻的)。

      大批石刻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說是從漢朝開始的。漢朝以前有沒有石刻?有的,譬如說《石鼓文》。石鼓甭管它是什么年代的,總是秦統(tǒng)一天下以前的產(chǎn)物。唐朝人說是周宣王時作的,也有人說是北周即宇文周時候制作的。后來馬衡先生經(jīng)過全面考證,確定它是秦的刻石。這個秦,不是統(tǒng)一中國的秦朝,而是在西北地方未統(tǒng)一中國以前的秦國??墒沁€有問題。秦什么公?這個公那個公,眾說紛紜,到今天尚無定論。

      漢以前的石刻,起碼石鼓是比較完整的,有一個石鼓的文字已經(jīng)脫落,但是拓本還保留著。近年在河北滿城古代中山國的地區(qū),發(fā)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里頭有中山王的銅器,外邊有一塊石頭,上面有兩行字,也是戰(zhàn)國時的刻石,比石鼓晚一些,但也是漢朝以前的刻石。所以古代石刻應(yīng)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刻石?!度鹞拇妗泛竺娓接幸恍K石刻,文字和銅器文字很相像。什么時候刻的?不知道。這塊石頭現(xiàn)在也不知道哪兒去了。

      現(xiàn)在所謂的“石”,大致是指漢代及漢代以后的石刻,對之講求、探討的也比較多。漢朝的碑是比較多。其實,秦碑也有,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巖上磨平一塊石頭刻字?,F(xiàn)在秦碑的原刻幾乎沒有,流傳的大多是翻刻的。原石保留下來的只有《瑯琊臺刻石》,保存在歷史博物館,上面的每個字都已經(jīng)模糊了。還有《泰山刻石》,只剩下了幾個字,殘石還在泰山的岱廟里擺著。其余的都已毀掉了,只有漢碑算是大宗。

      什么是碑?碑本來是墳?zāi)关Q立的一種標志。碑石有大有小,記載著墓主人的生平事跡。后來推而廣之,不光是為死者立碑,也應(yīng)用到生人,譬如一個官員調(diào)離,當?shù)赜腥肆⒈疄樗韫灥?。事實上這種大塊的碑,就是石頭做的大塊布告牌,譬如修一座廟,前面立一塊碑,說明廟的緣起;皇帝辦了一件事,臣下恭維,或者皇帝自吹自擂,也刻一塊,豈不是布告牌?像秦始皇唐明皇,都曾經(jīng)在摩崖上讓臣下給刻上大塊歌功頌德的文章,比后世大張紙貼的布告結(jié)實得多,意在流傳千古,但事實上后來有的讓人鑿掉了,有的是山巖崩塌了。當初立碑的本意不過是歌頌、吹捧死者、官員乃至皇帝,但后來意料之外地被人注意,得以保存流傳的,卻不在于它那歌功頌德的內(nèi)容,而在于它書寫的文字,在于它保存了許許多多的書法。他們吹捧的內(nèi)容,已無人注意。有人見到石刻殘損文字而惋惜。我說,字少了,美術(shù)品少了一部分是壞事,但文詞少了,念不全了,未必不是被吹捧的幸事,因為他可以少出些丑。從前人制作拓本,往往是為了碑上頭刻的字寫得好,或者是時代早,寶貴得不得了。比如漢朝在華山立了一塊碑,叫《華山廟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來三本拓本,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一本,這四本都價值連城。后面有許多人的題跋。這也不在于它的內(nèi)容(當然也有人考證),而在于它的字。許多古碑也是如此。以前人對于碑只是著眼于先拓后拓,多一字少一字,稍后對碑形、花紋、制作乃至于刻工等各方面,也加以研究。這與上述對于商周銅器的研究過程很有相似之處。

      漢碑這種字,不管它刻得精不精,畢竟是用刀刻出來之后,用墨拓下來的,從前得到一本都很難。今天我們看到出土的多少萬枝竹木簡,都是漢朝人的墨跡,直接用墨寫的。這在書法藝術(shù)上、史料價值上,比起漢碑來又不相同了,這待下面再說。所以說,以前的人很可憐,看到一本墨拓,就那么幾個字,多一筆少一筆,這里壞一塊,那里不壞,爭論個不休。這是因為時代和條件都有其局限,出土的東西也少。

      還有一種叫墓志,也是一大宗。墳里頭埋塊石頭,寫上這人是誰,預(yù)備日后墳讓人不知道是誰了,挖開一瞧,知道是誰,人家好給他埋上。這用意是很天真的,沒想到后來人家正因為他墳里有墓志,就來挖他的墳,這種情形多得很。墓志有長條的,也有方塊的,漢朝還沒有這種東西,從南北朝一直到唐宋,都是很盛行的。墓志也和碑的性質(zhì)一樣,記載著死者的事跡,也屬碑刻的性質(zhì)。

      再有一方面是“帖”。什么叫帖?本來很簡單,指的是一張紙條兒、紙片兒,多是彼此的通信?,F(xiàn)在還有便條兒,隨便的紙條兒(今天的名片,也是紙條兒)。上邊的字,寫得比較隨便,不像寫碑那么鄭重其事,確實另有趣味,大家比較重視,把這些有趣味的東西匯集起來。因為古代沒有影印技術(shù),只好勾摹下來刻在石頭上或木板上,再用紙和墨拓下來,等于刻木板印書的辦法,這種印刷品被人稱作“帖”。事實上帖本來不是指墨拓的東西,而是指被刻的內(nèi)容,即沒刻以前的原件(紙條兒)叫“帖”。好比這是一部書,叫做《詩經(jīng)》或《左傳》,不是說它這個書套子或部頭叫《詩經(jīng)》或《左傳》,而是指它的文字內(nèi)容。所以“帖”也是指所摹刻的內(nèi)容。這個意義擴大了,凡是墨拓的刻本,被人作為字樣子來寫,作為參考的,都被稱“帖”。如有人說,我這兒有一本帖,打開一瞧,是個漢碑。為什么也把它叫做“帖”?因為它已經(jīng)裁了條,裱成本,被人作為習字的范本,所以也被稱作“帖”。因此說,“帖”的意義已經(jīng)擴大了,凡是墨拓的、石刻的、裱成本的,大家都管它叫做“帖”。

      帖寫的多半是行書,隨便寫的,而碑版多半是很規(guī)矩很鄭重的。所以一般又管寫行書一派的叫“帖學”,管寫楷書一派的叫“碑學”。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不太科學的。

      現(xiàn)在,印刷技術(shù)方便了,碑帖的印本也多起來了,這里無法多舉例,因為太多了。要論起整部的書來,比較方便查閱的,有清末民初的楊惺吾(守敬)編的一本《寰宇貞石圖》,把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來,可以使我們看到碑版的全貌,很有用處;但是它是縮小的,碑有一丈、八尺,它也只能印成這么一張紙片兒,而且碑版的數(shù)量及文字說明也不多。近代趙萬里先生輯有一部《魏晉南北朝墓志考釋》,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釋文詞,是很好的。討論石刻,有一部書也很重要,就是清朝末年葉昌熾所編的《語石》,它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來論述石刻:多少種類,多少樣子,多少用途,多少文字,多少書家……分量不多,但內(nèi)容極其豐富,所遺憾的是沒有附插圖,要是每談一個問題每舉一個例子,都附上插圖,就方便多了。今天要是想給《語石》補插圖,就有很大的困難,許多原石都已找不到了。我想將來會有人給它進行擴充的?!墩Z石》這種書,現(xiàn)在的人不是不能做,因為現(xiàn)在所出土的漢魏六朝隋唐的碑和墓志極多,比當年葉昌熾所能看到的要多出若干倍,要是加以統(tǒng)編,細細研究,附上插圖,那就太好了。最近上海要出一本擴大石刻文字匯編之類的書(名字還未定),不久出版,最為方便了。

      葉昌熾在他的《語石》一書中說:我研究這些石刻,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字寫得好(大意)。字好,是碑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立碑刻碑的人是為了歌頌他自己。人家保存這個碑,卻是因為它寫的字好。這是立碑、刻碑的人始料所不及的。由此可見,書法藝術(shù)自有它獨立的、不能磨滅的藝術(shù)價值。

      三、書

      “書”本是文字符號?,F(xiàn)在提的“書”不是從文字符號講,也不是從文字學講,而是從書法藝術(shù)講。書法在中華民族有很深遠的影響,由于漢字不僅被漢族,也被少數(shù)民族不同程度地使用著,所以,書法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曾經(jīng)有人提出,書法不是藝術(shù),理由是西洋古代沒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把書法當藝術(shù)的。其實,中國特有而外國沒有的東西太多了,難道都不算藝術(shù)了嗎?如《紅樓夢》是中國特有的,外國沒有,就不算文學了嗎?現(xiàn)在,這種觀點逐漸糾正過來了。大家知道,書法是一種藝術(shù),并且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非常愛好的藝術(shù)。

      中國的漢字(各個有文字的民族都一樣)一出現(xiàn),寫字的人就有要“寫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不論單個字還是全篇字,結(jié)構(gòu)章法都很好看??梢?,自從有寫字的行動以來,就伴隨著藝術(shù)的要求,美觀的要求。

      秦漢以來的墨跡,近年出土的非常多。這里面豐富多彩,字形、筆法、風格,變化極多。從前只看到漢簡,現(xiàn)在可以看到秦代的了。如湖北睡虎地的秦簡,全是秦隸。從前人看見一本殘缺不全的漢碑拓本,便視為珍寶?,F(xiàn)在可以看見漢朝人的親筆墨跡。日本人用過一個詞,把墨跡叫做“肉跡”,即有血有肉,痛癢相關(guān),我很欣賞這個詞,經(jīng)常借用?,F(xiàn)在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秦漢人的“肉跡”,這是我們研究文學、研究書法、研究古代歷史的莫大的幸福。

      不論是秦隸還是漢隸,都是剛從篆體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diào)而且費事。所以到了晉朝后,真書(又叫楷書、正書)開始定形。雖然各家寫法不同,風格不同,但字形的結(jié)構(gòu)形式是一致的。各種字體所運用的時間都不如真書時間久,真書至今仍在運用。為什么真書能運用這么久,因為這種字形在組織上有它的優(yōu)越性。字形準確,寫起來方便,轉(zhuǎn)折自然,可連寫,甚至多寫一筆少寫一筆也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真書寫得縈連一點就是行書,再寫得快一點就是草書。當然,草書另有一個來源,是從漢朝的章草演變而來的。但到東晉以后就與真書合流了,是用真書的筆法寫草書,與用漢隸的筆法寫章草不同。

      真書行書的系統(tǒng)既是多有方便,所以千姿百態(tài)的作品不斷出現(xiàn),風格多種多樣,出現(xiàn)了各種字體(藝術(shù)風格上被稱為字體),比如顏體、柳體、歐體、褚體等。為什么以前沒有?因為以前沒有人專職寫字、專以書法著名的,就連王羲之也不是專職寫字的人。古代也沒有“書法藝術(shù)家”這個稱呼。當時許多碑都是刻碑的工人寫的,到了唐朝才有文人寫碑。唐太宗自己愛寫字,自己寫了兩個碑《晉祠銘》、《溫泉銘》,還把這兩個碑的拓本送外國使臣。當時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薛曜以及后來的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人都寫碑。這樣,書法的風格流派也逐漸增多了。其實,今天看見的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文書、寫經(jīng)等,其水平真有遠遠超過寫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書里,行書的書法也有比《晉祠銘》好得多的,但那些皇帝、大官寫出來的就被人重視。我們要知道,唐朝有許多無名的書法家的水平是很高的,寫的字非常精美。晉唐流傳下來的作品(不論是刻石還是墨跡)非常多,我們的眼福實在不淺。

      附帶說一下名稱問題:古代稱好的書法作品為“法書”,是說這件作品足以為法;書法、書道、書藝是指書寫的方法,現(xiàn)在合二而一了,一律叫做“書法”。把寫的字也叫做“書法”,省略了“作品”二字,可以說是“約定俗成”了。

      如把“書”平列在“金”、“石”、“畫”之間,那它的作用和用途就大多了,廣多了。生活中的各個地方,沒有與書法無關(guān)的,沒有用不上書法的。也可以說,書法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任何地方,也發(fā)揮著極大的效用。從書法作品、實用的裝飾品到書信往來,作為交際語言的記錄工具,兩人以至兩國的信用證明(簽字)都要用書法。書法活動既可以鍛煉藝術(shù)情操,又可以調(diào)心養(yǎng)氣,收到健身的效果??偠灾?,今天看到書法有這樣廣大的愛好者,原因很簡單,就是它和人們生活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這種密切的關(guān)系又非常長久,北朝人曾經(jīng)說過“尺牘書疏,千里面目”。給人寫封信(尺牘)、寫個條(書疏)等于相隔千里之遠的兩個人見面?,F(xiàn)在有傳真照相,可以寄照片,這是“千里面目”。但古代沒有,看一封信,感到很親切,如見其人。書法被人作為人格、形象的代表,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有人常常問到什么是書法知識,說明需要抓緊編寫學習書法的參考書。碑帖影印的很多了,但系統(tǒng)的講解、分析是不很夠的。怎么去寫?大家很愿意了解。各家有各家的心得,這里就不多談了。大家了解了書法的沿革,再多參考古代的碑帖,多看古代的墨跡,這樣對書法的了解自然就會深刻,這樣對寫也有很多方便的地方。

      四、畫

      畫的起源,不用詳談。初民怎么畫,只要看小孩怎么畫就會明白。畫很簡單,可是要有新鮮的趣味??匆娛裁淳彤嬍裁?,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隨手畫、刻到墻上,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自從繪畫成熟以后,形體逐漸地準確了,顏色也逐漸地豐富了。繪畫成熟在什么時代?我們的估計往往是不對的。從近代科學考古發(fā)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這一點。畫成熟的時代應(yīng)該很早。古代的文化,從商周以來,不知經(jīng)過多少次毀滅性的破壞,使后世無法看到。商周的銅器的鑄造方法,近代很多人奇怪,那時就有那么高的合金技術(shù)!透光鏡(銅鏡子,可以透出光照到墻上),經(jīng)過多少人研究,現(xiàn)代才發(fā)現(xiàn)有兩種方案。但古人用哪一種方案,至今也不清楚。這說明我們有許多的科學發(fā)明、科學成就隨著毀滅性的破壞而消失了。古代的繪畫更脆弱了。一種是畫在墻上,以為墻是結(jié)實的,但隨著墻的毀壞,畫也沒有了。畫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沒見過古代的繪畫,只看過武梁祠畫像,根據(jù)這些推測判斷漢朝繪畫,以為漢朝繪畫就是這樣的。這樣推論的起點太低了。不止繪畫一種,我們對古代文化不了解的太多了。近代發(fā)現(xiàn)了漢朝墓壁里的壁畫,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觀,覺得從前的推測是錯的。近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帛畫,使人看到出喪幡上的帛畫,精致極了,比武梁祠的畫不知高出多少倍。假定帛畫是一百分,武梁祠的畫只能算不及格。人們看到馬王堆的帛畫,無不驚詫變色,這才知道古代繪畫水平已達到什么地步。我們應(yīng)該以這(西漢初年)作為起點,往上推測商周繪畫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成就。看到了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以后,有人說,我們的繪畫史應(yīng)重新寫,已寫出的全錯了,因為起點(最低點)定錯了。

      今天我們研究古代繪畫,有這么豐富的材料,但我們必須有正確的看法,這才能進行研究??捶ê推瘘c要是錯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確的結(jié)論。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畫,多畫在墻壁上,大多數(shù)已隨著建筑物的毀壞而無存了,幸虧西北有許多干燥的洞窟壁畫。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畫給我們提供了極豐富的寶貴的材料。敦煌許多畫在綢帛上的畫被外國人掠奪走了。國內(nèi)流傳下來的只是一部分。現(xiàn)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殘缺的絹畫,即使是零塊,都是非常精美的。這些東西的保存,對今天探討古代繪畫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F(xiàn)在有沒有流傳下來的古畫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這些畫事實上都是經(jīng)過第二手摹下來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畫了留下來的。即使畫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畫上的墨跡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沒有別的辦法,幸虧摹下副本,否則今天一點影子也看不到了。

      我們對待古畫要持科學態(tài)度:哪些是可信的古代人直接畫下來的,哪些是后代人的復制品。但許多古董商人,不是從學術(shù)出發(fā),而是從價值觀念出發(fā),順口說這是唐朝的,那是宋朝的,時代越早越貴,可以多賣錢。事實上與學術(shù)無關(guān)。我們參考畫風,研究畫派,看這些摹本、仿本、臨本不是不可以,但要知道是什么時代人臨的、仿的,如果聽信大古董商的說法,把宋元的硬說成唐宋的,這樣科學系統(tǒng)就亂了。譬如看京戲,如果真承認那位男演員扮女角即是一個女子,一個花臉角色的演員本人真就長得臉上花紅柳綠的,這便成了小孩或傻子了。

      宋朝人的畫,多半是室內(nèi)裝飾品,很大的張掛在屋里,比畫在墻上進了一步。元朝才有多卷冊小品,在桌上擺著,作為案頭玩賞的東西。這如同戲劇底本由舞臺到案頭一樣。原來劇本是在舞臺唱的,實用的,后來成為文人創(chuàng)作后擺在案頭欣賞,并不是在舞臺上演的。有許多只能在案頭看,是舞臺上唱不了的。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知道哪是墻壁上的畫,哪是案頭上的畫,這樣才能探索宋元以來的畫派、畫風。大家總是談?wù)撍纬嬋绾?,元朝畫又怎么變,哪是匠人畫,哪是畫家畫,哪是文人畫,分析了半天,爭論了半天,這個道理卻少有人探討。我覺得,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繪畫的沿革,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在墻上畫是什么樣子?畫在絹上貼在墻上是什么樣子?案頭畫的小品又是什么樣子?這些問題必須弄清楚。

      到了元朝以后出現(xiàn)一種文人畫——案頭的玩賞的小品(不管它多大張幅也是這個系統(tǒng))。墻壁上的畫,實際上和裝飾畫是一派。文人案頭畫是一派,對這一派也有許多爭論,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筆抹煞。這一種風格的影響有幾百年。宋朝已經(jīng)開始了,如蘇東坡喜歡隨便畫點竹子,畫樹,畫塊石頭?,F(xiàn)在還有一件真跡,樹畫一個圈兒,底下是石頭。按照畫家的要求,這畫畫得非常外行,非常不及格,但這是真的。米芾畫的《珊瑚筆架圖》,筆道七扭八歪。這是文人游戲的筆墨。到了元朝才逐漸出現(xiàn)精美的文人畫,影響一直到現(xiàn)在。這一派,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今天研究繪畫確實方便多了,印刷品越來越精了,越來越多了。我們現(xiàn)在要想研究,有幾點特別要注意。現(xiàn)在研究古代繪畫,研究繪畫沿革歷史,必須從實物出發(fā),得看到真正的原作(包括影印品),客觀地比較,虛心地分析。只看書本上說的不夠,只聽別人講的也不夠,必須從實物出發(fā),真正地客觀地作了比較,我們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和新穎的見解。這種比較在古代,在從前印刷困難、地下出土的東西不多時是沒有辦法的。在今天,我們確實是方便多了。

      現(xiàn)在研究古代的繪畫,又出現(xiàn)了兩種困難。一是出現(xiàn)了太窄的現(xiàn)象。我認為,研究繪畫,研究繪畫沿革,不論在中國在外國都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研究一家,只抱住一家,翻來覆去地考證探索。須知這一家不能孤立存在,必須和當時的環(huán)境、當時的時代聯(lián)系起來?!罢边€表現(xiàn)在只研究一家的一個方面,如一個畫家又會畫蘭竹,又會畫山水,又會畫松樹,卻只是專門研究他畫的竹子。這樣就鉆進了牛角尖而不自覺。另一方面,論據(jù)必須是真品。有許多是假的,是古董商人瞎吹的。你根據(jù)的真?zhèn)芜€不分,不能“去偽存真”,又怎么能“去粗取精”呢?首先要辨別真?zhèn)巍_@里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今天辨別真?zhèn)蔚臉藴剩脖还哦倘藬噥y了。從明清以來就有這種情況:真畫兒換假跋,真跋配假畫兒,哪個名氣大,哪個大、哪個早、哪個值錢就寫哪個。后來研究者也常陷入古董商人的這個標準。如評論是紙本還是絹本,質(zhì)地顏色潔白還是昏黑,黑了就用漂白粉拼命沖洗,畫兒的筆墨都不清楚了,底子可白了,那也要,因為“紙白版新”。這是古董商的標準。常見著錄的書上說“這是上品”,但筆墨畫法并不高明。為什么是上品?就因為“紙白”,其實那是用化學藥品沖洗白的。又如完整還是破碎,中國藏還是外國藏等,有許多人認為是外國藏的就好,其實這是令人很痛心的事。我雖然也忝被列入了“鑒定家”的行列,但我“知物不知價”?!啊埌装嫘戮秃谩?、“這個值錢多”……這些我一點兒也不懂,因為我沒做過古董商人。

      總之,今天研究繪畫,必須根據(jù)可靠的、可信的資料,要辨別真?zhèn)?,真到什么程度,是作者親筆還是復制品?我們?yōu)檠芯恳环N風格,復制品也有價值。當然,從古董的價錢說,復制品與原作不同,但如從學術(shù)上講,是有研究價值的?,F(xiàn)在印刷品很多,有了彩色印刷,雖然比起原作還有差距,但無論如何比黑白的好多了。我們受近代科學的嘉惠,受近代科學之賜,研究繪畫更方便了。

      今天研究金石書畫的條件已千倍萬倍地優(yōu)于前人,我們研究的便利比古人要大得多。只要我們的觀點是正確的,從實物而不是從現(xiàn)象出發(fā),博學、廣問、慎思、明辨,自己有一定的立腳點而不隨聲附和,我們的成績會是無限的。

      (選自《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王力等著董琨吳鴻清匯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

      猜你喜歡
      銅器文字書法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書法
      文字的前世今生
      書法
      熱愛與堅持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由新見陽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銅器及相關(guān)問題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4:54
      壽縣朱家集楚銅器“前”字補說
      銅婚
      溧水县| 尉氏县| 华安县| 太和县| 景宁| 大石桥市| 黄平县| 仲巴县| 永川市| 大城县| 上思县| 泸西县| 忻州市| 怀远县| 巴楚县| 望奎县| 利辛县| 西华县| 栾川县| 平遥县| 敦煌市| 永康市| 商都县| 越西县| 平度市| 翁牛特旗| 红桥区| 陵水| 天峻县| 寿阳县| 宁武县| 武山县| 通州市| 威信县| 铜梁县| 万源市| 湖北省| 莫力| 临夏县| 丹阳市|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