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楚仁
在很多人眼里,美國人出手闊綽,大手大腳成了習(xí)慣,但在美國呆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大多數(shù)美國人過日子也挺細,有時候,他們精打細算的程度還真嚇人一跳。
半夜排隊搶購減價貨
美國感恩節(jié)和圣誕節(jié)后的第二天通常是商家鐵定的打折時間,美國人對減價商品向來興趣濃厚,起大早排隊購物更成了節(jié)后一道不變的風(fēng)景。說起排隊
購打折品,國內(nèi)的人并不陌生,但美國人那種驚心動魄的排隊搶購場面,卻讓中國人聞所未聞。
那天早上6時,當(dāng)記者冒著寒風(fēng)趕到商店時,發(fā)現(xiàn)商店門前排隊的人已呈“之”字形繞了七八個彎,綿延近千米。這架勢與早年北京站前披著大衣、拿著板凳買火車票的隊伍差不多,只不過老美更會苦中尋樂:拿著帆布躺椅,扛著睡袋的;用保溫瓶盛著咖啡的;還有帶著隨身聽的,好像還挺愜意。美國的街上平時很少見人,真不知道他們是從哪兒冒出來的。據(jù)說,為了搶購打折商品,有些人半夜12點就來排隊了。
商店開門后,人群蜂擁而入,他們大都拿著精心研究好的報紙廣告直奔“主題”。因為商場規(guī)定每人限購一件物品,為了搶購更多,有的家庭把兩三歲的孩子也帶來充數(shù)。
清倉物品趴在地上挑
在美國城郊的高速公路旁通常建有一些被稱作MALL的大型購物中心,這里集中了許多知名品牌,價格也比較便宜。所以,每到打折時,這里就會聚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顧客,有的甚至驅(qū)車上百英里專程前往。
很多時候,商家把要清倉的衣服及鞋襪等堆成幾堆任顧客挑選,因為每件物品打折后的價格都標(biāo)在商品的價簽上,所以還真得像淘金一樣有點耐心地找。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黃皮膚、黑皮膚還是白皮膚,都趴在地上,像挖寶一樣你爭我搶,孩子們則干脆坐在地毯上玩了起來,那場面比北京趕早市的人扎堆兒挑蘿卜白菜還熱鬧。
用對講機通報購物情況
還有一次,一位婦女手持對講機叫個不停,經(jīng)詢問才知道原來她是在用對講機聯(lián)絡(luò)正在商場另一角落購物的丈夫,商討各自的購物進展情況。在美國人眼里,這東西價格便宜,既不用租頻道,也不用花電話費,緊急時還省去了撥號的麻煩,比手機方便多了。所以商場里隨處可見拿著對講機購物的人。
說起手機,有一個很久以來沒搞明白的問題——美國人用的手機為何老掉牙?美國人給人的印象似乎都是生活品質(zhì)最先進,代表全球尖端潮流的。但是,他們使用的手機可是不敢恭維。當(dāng)中國的手機一款新過一款時,半個磚頭大的摩托羅拉在美國還隨處可見。在美國,至少在休斯敦的市場,手機類型十分有限,樣式也很傳統(tǒng)。在中國泛濫成災(zāi)的手機裝飾品在這里也沒有市場,因為手機的款式根本就沒這類東西的用武之地。緣何如此?問了美國的朋友,得到的答案是,多數(shù)美國人只在乎實用,不追求時髦,一部手機往往要用到打不出聲音才罷休。
不用的東西還要拿出來賣
其實,美國人的節(jié)儉遠不止這些,有些做法甚至令人不可思議,如定期或搬家前將用過或淘汰的鍋、碗、瓢、盆、衣服等一切家當(dāng)都擺在自家院子里賣,雖然有的東西只賣幾美元,甚至幾美分,但也常見老美因為相互砍價而爭得面紅耳赤。而這些東西在中國大都會被丟掉或是送人,拿出來賣可能被人笑話,但這種做法美國人卻樂此不疲。也許這與美國人性格有關(guān),但多少也能反映出美國人在過日子方面的精打細算。
(杜 榮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