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國
摘要:作為哲學存在的方式,反思不但以思維為自己的對象,而且以實踐為自己的對象;反思不但包括分析型反思,也包括綜合型、體驗型反思;反思的主客關系模式應擴展到包容交互主體性。反思的基本特征是思維的總體性和根本性,其功能集中體現(xiàn)于使人走出思維的誤區(qū)和認識的盲區(qū),培育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哲學學;反思;思維
中圖分類號:B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08/09—0005—05
在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中,對“什么是哲學”這一問題大多是從“哲學研究什么”的角度進行回答的,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此外還應有“如何進行哲學研究”或日“哲學的存在方式是什么”的角度。在筆者看來,反思正是哲學存在的方式。
一、反思是哲學存在的方式
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對哲學的存在方式曾作過多種不同的探索,并最終形成了以反思作為哲學存在方式的基本共識。如亞里士多德把對事物原因的探討看做哲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康德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批判哲學”,黑格爾則直接把反思看做是“以思想的本身為內(nèi)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F(xiàn)代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更呈現(xiàn)為一個反思的內(nèi)容逐步趨向豐富、深入和全面的過程。可見,從思想史上看,我們不難找出反思是哲學存在方式的依據(jù)。然而,存在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要找到這一問題的正確答案,還須從學理上做進一步分析。我認為,這種分析可以從兩個角度展開。
首先,反思從存在方式上把哲學與宗教、科學、文學藝術及常識區(qū)別開來。
宗教以信仰為其存在方式。雖然有些宗教家也提倡理性,但基本上不會脫出理性為信仰提供論證和服務的窠臼。在西方中世紀,安瑟爾謨的“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理解上帝”,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真理或說天啟真理高于哲學真理或說理性真理”、“神學高于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奴仆”等論斷中,所貫穿的“信仰高于理性”的觀點,鮮明地體現(xiàn)了宗教的信仰存在方式。而以信仰為存在方式,本身就同反思是針鋒相對的。
不尊崇理性的當然不是哲學,但尊崇理性的卻又未必都是哲學,與哲學同為理論思維基本方式的科學即是如此。二者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哲學更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人類精神的反思維度。比如,對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科學基本上是把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作為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前提來運用的,而哲學則對此持一種反思的態(tài)度。
一般說來,文學藝術用形象性的、帶有情感的符號形式來表達作者對世界尤其是對人生的認識與思考,而這種思考卻常常難以達到哲學反思的高度。如在《水滸傳》中,人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梁山好漢反對貪官污吏的造反行為的提倡與推崇,但對他們有時也濫殺無辜卻缺乏反思,甚至經(jīng)常正面渲染那種“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渠”的場面,這無疑是一種簡單的、與反思背道而馳的精神。當然,文學藝術中也不乏滲透著反思的作品,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的《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法國著名作家紀伯倫的《先知》、《沙與沫》等。但人們又恰恰給予這些作品“富于哲理性”的評價。只不過文學藝術自身特定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美甚于注重真的特點,決定了它的認識和思考很難達到哲學反思的層面。
常識作為日常生存狀態(tài)中與人的現(xiàn)實利害密切相關的認識的總和,即使其中凝結(jié)了眾多前人思維的結(jié)晶,但在“習慣成自然”的主導態(tài)度里,這些“結(jié)晶”也只會被平面化為經(jīng)驗,其精巧的思路與深刻的思想中過程性的東西往往被忽略了,只有結(jié)論性的東西被保留下來。比如,由常識中來的樸素“唯物論”與樸素“辯證法”,如果不經(jīng)過哲學的反思思維,是既不能駁倒哲學唯心主義,也不能達到辯證思維的。更何況,常識本身就缺乏終極關懷和超越維度,這與以反思作為存在方式的哲學也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可見,從把哲學與宗教、科學、文學藝術及常識等區(qū)別開來的角度,我們可以認定反思是哲學的存在方式。
其次,反思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范疇,它可以包容對哲學存在方式的其他理解與概括。
對于現(xiàn)代西方哲學來說,對哲學的存在方式,在科學主義的分析說之外,最有影響的就是以哲學詮釋學為代表的體會與理解說了。加達默爾順著狄爾泰探尋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本質(zhì)區(qū)別的思路,引入海德格爾對人、“存在”和“理解”與“前理解”的研究,來尋找精神科學與人文活動的前提條件,并把以前關于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方法論對立,轉(zhuǎn)化為二者在認識目標上的差異。他說:“我們所探究的決不只是所謂精神科學的問題(盡管我們賦予精神科學某些學科以優(yōu)先的地位),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jīng)驗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界經(jīng)驗和生活實踐的問題。借用康德的話來說,我們是在探究:理解怎樣得以可能?這是一個先于主體性的一切理解行為的問題,也是一個先于理解科學的方法論及其規(guī)則的問題。我認為海德格爾對人類此在(Dasein)的時間性分析已經(jīng)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屬于主體的行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從“理解”出發(fā),加達默爾展開了其視域融合、效果歷史等一系列重要范疇與理論,并逐漸強調(diào)實踐在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加達默爾通過對黑格爾思想的深入研究(加達默爾曾擔任過國際黑格爾協(xié)會主席),實現(xiàn)了黑格爾思想與哲學詮釋學的聯(lián)結(jié),而不再像其先驅(qū)如狄爾泰與海德格爾等那樣,把理解、體驗與反思對立起來。他在1960年出版其第1版《真理與方法》時說:“黑格爾的辯證法與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論證一樣,乃是反對理解的空洞論證,他把這種空洞論證稱之為‘外在反思。但是正因為這種原因,深入研究黑格爾對于詮釋學來說就具有根本意義。因為黑格爾的精神哲學要求實現(xiàn)歷史和現(xiàn)代的整個中介。在這種哲學時所研討的問題并不是反思的形式主義,而是我們自身也必須堅持的同樣事情。黑格爾深刻地思索了作為詮釋學問題根源的歷史度向。”在他看來,黑格爾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就在于.“正是這種把一切個體都包含在絕對之中的泛神論觀點,才使理解奇跡得以可能”。由于黑格爾思想的影響,加達默爾逐漸比在《真理與方法》中更明確地把反思作為哲學詮釋學的方式。比如,他在1967年的一篇文章就直接以《論解釋學反思的范圍和作用》為標題。其中,有專節(jié)討論詮釋學反思的普遍性問題,并說:“在構(gòu)成意識的活動中所完成的所有工作都可以由解釋的反思完成。正因為如此,它就能夠并且必須把自己展示在一切現(xiàn)代知識領域之中,尤其是科學之中。讓我們對這種解釋學的反思作一下反思。對于給定的前理解的反思使某些東西呈現(xiàn)于我面前,而它們本來只會在我背后發(fā)生。是某些東西而并非任何東西,因為我所稱之為有效應的歷史意識不可避免地是存在而不是意識,而存在永遠不可能完全地展示出來。
當然我不是說.如果這種反思不進行經(jīng)常的自我反思并試圖進行自我意識就可以避免意識形態(tài)的僵化。因此,只能通過解釋學的反思我才不再不自由地面對自己。而是可以自由地考慮在我的前理解中哪些可以被證明為正當,哪些則是不能被證明的。”這說明,理解、體會、體驗等以其強調(diào)整體性、歷史性和聯(lián)系的一方面而成為哲學存在的方式.從而成為與分析型反思相對立和相補充的體會型或綜合型反思(當然,加達默爾更強調(diào)理解的體會型的一面)。這無疑擴大了人們原先對“反思”這一要領的理解,并因此而需要我們重新定義“反思”的內(nèi)涵。
由于確認反思為哲學存在的方式,我們可以說,哲學不但營建精神家園,也反思精神家園;不但探求方法,也反思方法。
二、何為反思
把反思理解為哲學存在的方式與把反思作為一般的詞匯來使用,有著不同的意義與內(nèi)涵。從哲學的層面為反思下定義,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與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馮友蘭的觀點。黑格爾說:“反思以思想的本身為內(nèi)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睆暮诟駹柋救说恼軐W思想來說,反思是人類意識對思想本身?;蛘邍栏裾f來是對更高的“絕對精神”的反映。馮友蘭說:“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可見,兩人的觀點是大致相同的,即都把反思看做是人類精神或說思想以自己為對象的思索。這一理解也是我國目前理論界對反思的基本理解。如“反思就其本義而言是反復思考,它是對思維的思維”“反思性思維是思維的自我思維,它把思維本身作為思維對象,即是對思維的思維”。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加達默爾試圖從主體間性或日多主體性的角度來改變黑格爾絕對精神統(tǒng)領下的單主體性反思。加達默爾《短論集》一書的英文選譯者林格指出,“解釋學起源于主體間性的斷裂”,正是在接續(xù)斷裂的過程中,使得主體間性或日多主體性得以凸現(xiàn)。此外,在其詮釋學的應用問題上,加達默爾恢復了亞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實踐智慧(Phronesis)的光芒。這些無疑都會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加達默爾雖然從主體的角度拓展了反思的空間(從單主體拓展到了多主體)。但從客體的角度來看.他反而使得反思的地盤比黑格爾縮小了:由于詮釋學本身性質(zhì)的限制,雖然重視了意義在主體間交流的反思.但卻忽視了。三體自身意義構(gòu)成或日生成的反思。雖然從看,黑格爾把視野局限在了精神之內(nèi),但他通過把自然與社會等作為絕對精神的異化的本體論。實際上把整個世界納入其關注的對象,而加達默爾則把視野局限在了文本(text,即由人類符號按照一定規(guī)則所組成的、有一定意義的有機整體)之內(nèi).這無疑只是人類精神客體化的結(jié)果之一,比通過絕對精神所透視到的整個世界要狹隘得多。因此,加達默爾的詮釋學反思還不能代替哲學的反思范疇。
其實,反思的對象不只存在于人類精神領域,也不只是肇始于對人類精神自身考察的一種純粹的超功利的意識。比如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即是對言語者的言語行動與言語對象關系和言語后果的反思,并沒有局限在思維領域。從理論上說,把反思的對象只局限在思想或精神之內(nèi),并不能說明反思從何而來·為何必須進行反思,思想對自己進行反思能否及如何保障結(jié)果正確有效、合情合理,反思的目標與歸宿是什么等問題。
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來講,人進行反思不是因為他感到驚奇,因為感到驚奇是在人有了把自己與世界區(qū)分開來的自覺意識之后才出現(xiàn)的。把人與世界逐漸區(qū)分開來并在更高的層次上聯(lián)結(jié)起來的人這一方面的因素,就是以物質(zhì)資料生產(chǎn)為核心內(nèi)容的實踐及其發(fā)展。從這種意義上,我們說,反思來源于實踐并服務于實踐,只是由于在實踐與哲學之間插入了較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才使得二者的關系隱而不彰。由此,我們可以對反思范疇的含義作一個全新的把握。
人要實踐,就要有實踐或行動的根據(jù),這些根據(jù)由于領域的不同而有科學根據(jù)、倫理根據(jù)、政治根據(jù)等等;由于原則的不同而有真理根據(jù)、利益根據(jù)、美學根據(jù)等等;由于層次不同而有一般根據(jù)和終極根據(jù)。所謂一般根據(jù),就是以別的什么為其存在的根據(jù)的根據(jù),科學、常識等所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根據(jù)。“人出于思維能力的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總會找出一個所謂終極的也即不以其他什么作為根據(jù)的根據(jù),來為自己的行動進行辯解或論證-或者以之說服別人跟隨他來行動”,這樣的根據(jù)就是終極根據(jù)。人對自身行動的終極根據(jù)進行的思索,就是反思。如此理解,反思就不只具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具有實踐的意義。
對于漢語反思中“反”字含義的深入考察,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反思內(nèi)涵的理解。
其一是返回的返。在古漢語中,“反”有同“返”相通的這一義項,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撥亂反正”這一成語中的“反”,即是“返”的意思。由此,反思便有返回事物、事情的根本去思考的意思。反思所“返回,的是根本,是本質(zhì)和規(guī)律。當然,作為哲學存在方式的反思所返回的,不是一般的根本,不是一般的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而是作為人行動的終極根據(jù)這一根本,包括“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尋經(jīng)驗常識的根據(jù),反思歷史進步的尺度,探索評價真善美的標準”中所言的“前提”、“根據(jù)”、“尺度”、“標準”等內(nèi)容。對于這層意思,老子的觀點很是典型。他說:“夫物蕓蕓,各歸其根”,由此要求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這觀復,即要求人的認識向萬事萬物的大根本返回與回歸。由此而“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章一六)。因此,返回根本,是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反思之“返”的第一層意思。
反思之“返”的第二層意思,即是“返觀”。馬克思的“猴體解剖”理論,說的就是反思的這一層面。之所以“人體解剖對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就在于“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
其二是正反的反,即是說,凡事不妨從反面考慮一下,此是辯證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本質(zhì)要求和集.中體現(xiàn)。從反面考慮,正反兩方面的對立與統(tǒng)一得以凸現(xiàn),這就又有一個從包括正反兩個方面全面考慮的問題,就有重點與兩點的問題,而這正是辯證思維中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內(nèi)容。從反面考慮,也就是從與常人的常規(guī)思維相反的角度來考慮,這又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本質(zhì)要求。當然,凡事從反面考慮也有個范圍與界限,不能什么事情都從反面考慮與行動,更不能什么事情都只從反面考慮與行動。
其三是反復的反,即反復思考的意思。作為對人類行動終極根據(jù)的批判性與全面性考察,往往需要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經(jīng)過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反復思考,才能走出自己的認識誤區(qū)與盲區(qū),逐漸趨近于正確的認識?!鞍乩瓐D曾7次修改他的國家學說,黑格爾聲
明,只要他有自由的余暇,他將把《邏輯學》修改77次”,可見在哲學上反復思考的必要。
由以上對反思的內(nèi)涵及反思之“反”的三層含義的考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那就是:反思相對于其他思維有兩個基本特點,即根本性、總體性。
三、反思的目的
人不是為了反思而反思,反思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哲學的目的。按照與現(xiàn)實與實踐關系的不同,可以將反思的目的分為直接目的與最終目的兩種。
反思的直接目的是獲取智慧。在西方,古希臘時期就已經(jīng)把哲學定義為愛智,這使得獲取智慧成為哲學反思所達到的功利之外的目標。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對智慧與哲學反思關系的理解,諸如“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愛智慧的人必須熟悉很多很多東西”、“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等等,使得后來西方哲學對反思與智慧的關系的探討,成為其一系列的注腳(套用懷特海對柏拉圖哲學的評價)。
與西方哲學家大多熱衷于從處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獲取智慧不同,中國古代哲學家們或者通過治理國家,或者通過安頓心靈,從而表現(xiàn)得更善于從處理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中達到智慧的圓融。老子所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章四五)所表達出來的“大智若愚”思想,就是把處理主體與主體關系中獲取的智慧與處理主體與客體關系中所獲取的聰明的反面“愚”相對比而來的。獲取智慧對于人來說,是一個不斷在新的領域與歷史條件下對智慧的永無止境的追求過程。在此,獲取智慧與對智慧的愛與追求是內(nèi)在地統(tǒng)一的。
反思的最終目的是贏得自由。從哲學史上看,哲學的反思不論是在西方哲學家那里所追求的達到對外在客體的本質(zhì)、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進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改造,還是在中國古典哲學家那里所達到的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體現(xiàn)為齊物、坐忘以體道,體現(xiàn)為滅煩惱、起智慧、出輪回,實際上都是要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逍遙”和“大自在”。也就是說,哲學的反思都是以人類要擺脫有限性尤其是局限性的束縛和逼迫,要得到自由為最終目的的。與智慧相比,自由是在人經(jīng)過智慧遠離現(xiàn)實與實踐的階段之后,要求人深入現(xiàn)實與實踐,這樣才能獲取真正的自由。或者簡單地說,有逃避的智慧,卻沒有逃避的自由。這一點,張中曉在對哲學的任務的理解中解釋得很明確。他說,哲學的“任務是在于使人有力量(理性)改變外來壓迫與內(nèi)在沖動。當然,人的力量不只限于張中曉所說的理性的培育、,還應該有意志的錘打與情感的磨練等等。
自由的達到同樣不是件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要人時時持守以追求的事業(yè)。而且,無論是獲取智慧還是贏得自由,都需要人的能動的精神與積極的態(tài)度。
從本質(zhì)上說,智慧與自由又是相輔相成的,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
當人不能自由地創(chuàng)造時,智慧主要是作為手段而存在的。這是因為,從進入文明時代的奴隸社會開始,直到最近的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人類社會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與進步,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生產(chǎn)有所發(fā)展而又發(fā)展不足,都以經(jīng)濟剝削、政治壓迫和思想奴役為社會的基本內(nèi)容。在這些社會里,不但被剝削、被壓迫、被奴役者不自由,那些剝削、壓迫和奴役階級也得不到真正的自由。這時,智慧與自由的對立與統(tǒng)一,就是智慧作為手段與自由作為目的的對立與統(tǒng)一。在這種情況下,智慧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大徹大悟,而更多地是以隱蔽的方式,通過控制別人而達到不被別人控制的目的。從更高層次來看,這只是一種小聰明。“這種小聰明只對于某一些現(xiàn)象有一定的應付能力,但對于那普遍的力量和整個客觀的現(xiàn)實卻不能掌握”。
當人能自由地創(chuàng)造時,智慧將與自由合一而上升為目的。盡管在歷史上智慧也有成為人消除外來壓迫與內(nèi)在沖動之后的追求的情況。例如在階級社會里,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時間、所有情況下、所有程度上都不自由。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由于能夠從繁重的勞動中抽身出來從事科學研究或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從而為滿足求知欲、為藝術而藝術這類以智慧本身為目的的活動才得以展開。但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那只限于社會里的少數(shù)人。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追求平等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內(nèi)容,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有條件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造活動。而馬克思主義所設想并主張建立的理想社會,更將為所有人都能達到自由,都能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造,并把智慧作為工作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智慧與人的本質(zhì)真正現(xiàn)實的合而為一,創(chuàng)造歷史的、社會的條件。
無論是智慧還是自由,都是在人類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實踐中展開的,其動力、具體目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的人對智慧與自由所追求的具體內(nèi)容是不同的)、賴以實現(xiàn)的條件、處理的對象與材料等等,離開實踐的基礎作用就無從談起。同樣,實踐也離不開智慧與自由。作為人類存在基本方式的實踐,與單純基于本能的動物的活動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中貫穿著人的目的、計劃、意志和情感。通過充實與改造客體和自身,人能夠正確地處理主體與客體、與主體自身的關系,使人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收獲,使人能夠打破局限、走出困境。所以說,智慧與自由二者統(tǒng)一于并滲透于人類的實踐之中。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無論是獲取智慧還是贏得自由,其本質(zhì)都在于使人成其為人,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什么真正的智慧與自由。因此,哲學的作用不但在于鍛煉人的理論思維能力,使人走出認識的誤區(qū)和盲區(qū);更在于培育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人的行動提供終極的根據(jù)。
通過上述對反思和哲學存在方式的探索,我們在獲得關于哲學對象的全新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對“哲學是什么”這一問題的更為深刻的回答。這將有助于我們破除人們對哲學的偏見和誤解,使哲學能夠正確有效地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哲學系)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