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 陳
“吃虧是?!?,凡事“退一步海闊天高”,不少人將其奉為圭皋。但是,有時想想,又覺得有些不太妥當,既然是福,那還算“虧”嗎,既然退一步,有如此廣闊的天地,那何必把“退一步”當作“虧”呢?先從二個事例說起:
其一,《馮諼客孟嘗君》是《戰(zhàn)國策》中的一篇名篇。其中講到這么一件事。馮諼代孟嘗君到封地收債,馮諼走之前問孟嘗君,債收回后,需要買什么回來嗎?孟嘗君回答說,看家里缺什么吧!馮諼把債收回后,當眾燒掉所有的債券。回來后,孟嘗君得知馮諼收回了債,就問他買回了什么?馮諼回答說,買回了“道義”。什么是“道義”啊,那是一件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孟嘗君只能搖頭,顯得不高興地說:買“道義”來又有什么用呢?可是過了幾年,當孟嘗君被貶回領地,老百姓十里相迎,此時,孟嘗君才真正理解馮諼購買“道義”的重要性,動情地對馮諼說,先生購買道義的作用,今天才見到啊!
其二、福建晉江有位民營企業(yè)家有一個49:51的理論。就是在經(jīng)營中,他始終只要49%的利潤,而合作伙伴拿51%。
細細地品讀這二個事例,可以體味到什么是虧,什么是盈。
馮諼“市義”虧了嗎?馮諼比孟嘗君更知道,孟嘗君缺的不是錢財,而是道義,因此,他燒了債券而獲得了道義,在他看來,不是虧了,而是盈了;而孟嘗君顯然沒有看到民心的重要性,把燒債券看作虧了。同理,晉江這位企業(yè)家的經(jīng)營模式,從單筆生意來說,是虧了些,但也正因為這種吃虧,獲得了合作伙伴的信賴,大伙也愿意與你做生意,這樣,你的“訂單”多了,把每個49%加起來,那遠遠超出那個單筆的51%。兩個事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以金錢的得失、不以一時一事、不以局部來論虧盈。我感到,他們對什么是“虧”、什么是“盈”,有著非常深切的感悟。
“虧”與“盈”是辯證的,有些事情,表象上看、或是從局部上看是“虧”,但是從深層次分析,從全局、長遠上看,卻是“盈”。
對“虧”與“盈”的判斷,實際上是一個人價值取向、精神操守的反映?!疤潯迸c“盈”的評判尺度取決于價值理念。有的人以金錢的得失作為衡量“虧”與“盈”的重要尺度;有的人把一時一事的“虧”與“盈”作為衡量的重要尺度,計較蠅頭小利。他們在獲得一時的“盈”、局部的“利”的同時,也使人們看出了你的品格弱點,你的處事方式,在這種“盈”與“利”中,有的會失去朋友、失去友情、失去誠信,有的失去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虧盈觀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也影響著一個人的決策。馮諼把取得“道義”作為自己的“盈”的目標,決定了采取燒掉債券這一行為方式,而孟嘗君是以擴大財富作為追求目標,所以,當他沒有遇到災難前,他認為馮諼燒掉債券是“虧本”的生意。晉江的這位民營企業(yè)家有一種做大做強企業(yè)欲望,也深知贏得伙伴對企業(yè)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所以,他采用了讓利的方式,來鞏固和發(fā)展生意伙伴。
虧盈觀既取決于道德水準、價值取向,也取決你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要具有正確的虧盈觀,就必須不斷地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加強修養(yǎng)、錘煉品行、砥勵意志、開闊眼界、不斷地領悟“虧”、“盈”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