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祝生
原以為課件《黃山奇松》是一些風景圖片加配音的組合,然而,展現(xiàn)在面前的卻是一個琳瑯滿目的黃山奇松專題學習網(wǎng)站,一下子,我面前教室的四壁被戳了好幾個窟窿。劉國正先生說:“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各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通。這樣,會使教學充滿生氣,使語文訓練多趣而有效?!碑斎藗冞€在擺弄投影儀時,課件《黃山奇松》卻帶領孩子們在電腦里神游世界了。什么是語文?有位學生寫得好:“語文是那巍巍昆侖,是那草葉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舊都中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魚船……”人文性乃語文的靈魂,離開人文性,語文課件定黯然失色,語文教學也必將失去生命的色彩。與其說課件《黃山奇松》在理念上給人以面貌一新的感覺,不如說它只是還語文生命的活力,守了個本分。
課件先以情景誘人,再以掃障開路,繼而登山攬勝,又以自測斷后。作者處處體諒學生,你看那“書寫指導”中的幾個字,就設計得頗具匠心。為制作課件,作者調用了好幾個軟件,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單就用Flash制作的圖片滾屏,沒有一定的用心和功底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其實最值稱道的還在它與教學的整合。我看過一個《黃山奇松》的網(wǎng)絡課件,整個的視聽沖擊,欣賞黃山、了解黃山,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視野確是開闊了不少,語文呢?可惜猶抱琵琶半掩面,在羞羞答答中錯過了。如果認為一個課件中放上幾張圖片便是多媒體教學,一堂課里插入幾個課件就是整合,這是對整合的誤解。整合不是湊合不是摻和而是水乳交融的渾然一體,看不出丁點兒痕跡。你看課件《黃山奇松》處理得多么奇妙,在“仿寫練習”頁面的相冊中,將一個可前后翻頁的按鈕提供給學生自由選擇練筆,在這么小的細節(jié)上也想到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不是嗎?在這個按鈕上,我們看到的是學生、教師、教材、環(huán)境和課件多因素的整合。在配樂上,作者選古曲《高山流水》為背景音樂,旋律典雅、韻味雋永,猶見高山之巔、云霧繚繞,表達了“熱愛自然,關愛生命”的人文意識。這些都使得作品自然而不落入俗套,新奇而又樸實無華。
很多事情我們做了,收到了好的效果,但又往往自發(fā)而不自覺,在理論上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作者在闡述制作理念時,說是企圖“通過聲像并茂”、“視聽結合”,讓學生“感受”、“了解”黃山,“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用這種理念來闡述課件《黃山奇松》,抽掉了它“以學為本”的精髓,抹殺了其內外溝通、工具性與人文性有較好融合的特點,這對自己的作品是不公平的。另外,首頁的文字處理不協(xié)調、朗讀中將“挺拔”誤讀成“挺秀”,朗讀時背景音樂沒有消除等,在再版時還需要好好修理。
將網(wǎng)絡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無疑有極強的生命力,但也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這都需要時間,需要熱心的人共同努力。不管怎樣,課件《黃山奇松》是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枝早梅,雖然它還是那樣的嬌嫩,但帶給我們的是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