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梅 王小丫
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里,有一位廣受矚目的政府官員。他把一系列重大的違法違規(guī)的行為,暴露在陽光之下。他就是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2004年他留給我們的關鍵詞是“透明”。
在2004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臺舉行的中國經(jīng)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現(xiàn)場會上,人們自發(fā)地起立為李金華的獲獎鼓掌;半年前的6月23日,李金華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呈送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審計報告之后,也曾經(jīng)贏得過長時間的掌聲。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審計“清單”,7個中央部委被曝光,幾十億元的資金黑洞讓人觸目驚心。長江堤防工程款大量被侵吞;體育總局動用奧運會1億元資金,用于職工小區(qū)建設。報告中的18項內(nèi)容,每一項都足夠震撼。人們用“審計風暴”來形容報告所帶來的沖擊波,而處于風暴中心的李金華卻顯得非常平靜。他說:“我的總的想法就是,慢慢消除人們這種審計風暴印象,我不希望老刮審計風暴。”
“我希望形成一種制度,大家形成一種習慣。審計以后就對外公開,然后就不斷地整改,有問題就追究責任。被審計單位通過審計去披露他的問題,點名或者追究責任,他也覺得這是應該的。廣大公眾也認為是應該的,沒有什么好奇的。作為審計機關來說,也不會再有一種壓力,認為這是我的職責,這是應該的,就像我們其他部門履行日常職責一樣,這樣就不會形成一種風暴了?!?/p>
增強審計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進而推動法制化建設,是李金華和他的團隊多年以來追求的目標。61歲的李金華1998年出任審計署審計長,1999年,他向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做的年度審計報告被普遍認為是審計公開的第一步。這個報告一改過去談問題時溫和、籠統(tǒng)的措辭,而點名道姓直接披露。
1999年的審計報告出臺時遇到的阻力是什么?記者詢訪李金華。
李金華說:“在沒有向人大常委會公布報告之前,有相當多的單位通過各種渠道,希望能夠不要點他們的名,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在我們內(nèi)部也有不少人是忐忑不安的,有的人認為應該如實報告,有的人認為是不是慢慢來,不要一下子得罪那么多的單位。在國務院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因為也有些部門參加,也提了很多不同意見??偫砺犃烁鞣矫嬉庖娨院筇岢鲆粭l就是,凡是審計署審出來的問題,只要不涉及秘密的都應該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因為人大常委會是對政府直接監(jiān)督的,我們有這個義務促使政府各部門,嚴格預算管理,合理有效使用資金,更好地發(fā)揮職能作用?!?/p>
回想起當時的情況還是記憶猶新。1999年是我擔任審計長“以后第一次向人大常委會做報告,而且我自己知道這份報告的分量是重的,我心里也明白,報告以后會產(chǎn)生比較大的反響。它的結果會怎么樣,是正面反響還是反面的,我當時心里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等到報告做完了,會場出現(xiàn)了掌聲,我的心里應該說也就比較踏實了,知道這是一種正面的反響,多數(shù)的人大常委還是贊成的?!?/p>
1999年以來,審計報告公開化程度一年比一年高,一批大案要案隨著審計結果的公開浮出水面,并得到查處。
6年來,全國審計機關共查出違規(guī)資金超過2000億元。在長長的一份審計清單上,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林業(yè)局、國家體育總局、國防科工委、國家電力公司等等一批聲名顯赫的國字頭部門都名列其中。有人說,李金華膽敢把這樣一份清單公諸于眾,需要有非凡的勇氣??稍诶罱鹑A這個審計長眼里,這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是他的職責。
凡是吃皇糧的部門,審計部門都有審的權力,審什么?怎么審?政府不干預,在外人看來,審計的確大權在握。但是,站在查處腐敗的風口浪尖,李金華感到更多的卻是重重壓力。因為如果切實履行審計職責,他和8萬多審計干部將得罪的不會是一個人,更不會是一般的人。
有人擔心地說,點了那么多“權勢”部門的名,難道李金華就不怕把人都得罪光了嗎?李金華說:“如果把所有人都得罪了,那也就不存在得罪人了?!?/p>
“這是我的一種哲學,因為審計本身它從總體來說,是要得罪人的,關鍵是你對你的被審計對象應該是公平的。如果說我專門跟哪個部門過不去,或者是我專門提哪個部門的問題,而別的部門存在同樣的問題,我就不去解決,這就失去了一種公道和公平。
從目前來看,整改情況比歷年都好,我想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就是我們所有審出的主要問題都通過媒體對外公開報道,這無形中對被審單位在輿論上產(chǎn)生了一種壓力,因此他們也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必須認真整改,對社會有一個交代。第二個原因就是國務院領導多次強調(diào),審計的主要目的是要促進這些單位整改,加強管理。在我印象當中總理有過五次以上的講話或者批示,要求一定要認真整改,對社會對人民有一個負責任的交代?!?/p>
李金華曾經(jīng)說過,他最大的困惑,一個是能否找到最好的辦法讓國家資產(chǎn)少損失一些,再一個就是盡快解決屢審屢犯的問題,不要讓查過了、處理過了的問題,又不斷出現(xiàn)。他總是按照這么一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審計干部,但他對自己的部下卻又抱著深深的愧疚。
因為審計風暴,我們認識了李金華。因為審計風暴,李金華成為第一位獲得CCTV中國經(jīng)濟年度人物大獎的政府官員。但在接受我們采訪的過程中,李金華多次強調(diào),他并不希望掀起風暴,也不希望媒體僅僅關注他本人。他希望大家關注全國8萬審計干部為此付出的代價。
李金華深情地說:“有好多審計干部審計過程當中受到各種威脅、恐嚇,我們有些審計干部常年在審計第一線,有些審計人員,一年在外邊審計的時間超過200多天,工作是非常艱難的,有的要經(jīng)過千辛萬苦,跑大半個中國,到處調(diào)查。但是我們的干部絕大部分是堅強的,非常堅強,遇到很多困難都不講,這也是我后來才知道的,他們很感動我。”
1999年,國家審計署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根據(jù)群眾舉報,對天津薊縣國稅局進行審計。然而對方非但不配合審計人員工作,還雇傭黑社會人員對他們進行跟蹤恐嚇。有人曾經(jīng)對審計署京津冀特派辦金融審計一處工作人員王劍說:“你們對稅務局案子的調(diào)查適可而止,不要做的太過了?!彪S著審計小組工作的不斷深入,薊縣國稅局虛開增值稅發(fā)票、侵吞中央稅款的犯罪事實逐漸浮出水面。而審計人員面臨的危險也越來越大,對方把恐嚇變成了實際行動。王劍說:“有一次外出工作,后面有一輛車一直跟著。到了十字路口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的車快速啟動朝我們的車沖過來?!睘榱藬[脫身邊的危險,審計小組先后換了三個招待所,最后搬到了一家有金庫,而且有持槍警衛(wèi)把守的銀行。然而對方不甘心,又把恐嚇電話打到了審計人員在天津的家里。天津市公安局立即派了兩部警車,分別趕到特派辦的辦公樓和職工家屬院區(qū),一直守侯到天亮。
2000年,京津冀特派辦審計北京鐵路局下屬的一個經(jīng)營公司時,發(fā)現(xiàn)這個公司大量挪用公款的事實。正在深入調(diào)查時,在審計人員每天必經(jīng)的路上,意外發(fā)生了。審計人員開車正要往下沖坡時就聽到車廂上“咣”的一聲響。出來一看,頂上鐵板有一個大窩。也可能是真槍,也許是高壓氣槍。
奮斗在一線的審計人員,不僅面臨風險,同時也欠下家人許多親情。審計干部苑寶良的母親患了小腦萎縮,生活不能自理。而一年到頭,奔波在審計現(xiàn)場的苑寶良,根本沒有時間照顧母親,只得把母親送進了養(yǎng)老院。
李金華說:“我懂他們,我也理解他們,因為共同的事業(yè)能夠使人產(chǎn)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我會跟他們在一起的,一直在一起?!?/p>
為了提升這支審計隊伍的素質(zhì),深深地理解8萬審計干部艱辛的李金華,狠心地制定了一些嚴格的制度。2000年1月,審計署公布了針對審計干部的“八個不準”,包括不準讓被審單位安排住宿等,李金華把它叫做規(guī)范審計行為的高壓線。李金華十分強調(diào)審計機關和被審計單位必須割斷任何經(jīng)濟和福利上的聯(lián)系。他經(jīng)常跟審計人員講:“你們都是挺清貧的,而且都面臨著很多的誘惑,我也一下子沒有這個能力去解決你們的清貧問題,但是我希望你們想一個問題:中國還有很多老百姓比我們更清貧?!?/p>
在審計工作崗位上干了19個年頭的李金華給自己的成績打70分。到他65歲退休時,他正好干滿這一屆任期。他說在這段時間里,審計署還有三件事要干,加大效益審計的分量,加快審計公開透明的進程,進一步加強內(nèi)部控制和管理,提高審計質(zhì)量。
(作者單位:央視《經(jīng)濟半小時》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