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忠海
巴金先生談讀書時說,雨天讀書,窗外朦朧蒼茫一片,意會神游;林間讀書,幽樹曲徑,蔥蘢滿目;躺在床上讀書,在柔和的燈光下,如同靜夜渡海,倦了,和衣而睡,一覺到天明。讀萬卷書,讀自己喜歡的書,可以凈心,可以時眸。讀書實在是一種享受。
巴老詮釋讀書之樂是深得個中三味。不知巴老在“文革”的牛棚中,能否讀到書,如能讀到,那苦日子會變好一點,我曾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讀書,熬過了那段最難過的時光,使我能在今天或雨天、或林間、或怡然臥床讀書,享受此中樂趣。
羅曼·羅蘭在“讀書之樂”中說,讀有益的書可以把我們由瑣碎雜亂的現(xiàn)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觀者眼光回顧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nèi)的攏攘紛爭,這時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認真了……世上有人喜歡儲蓄金錢,有人喜歡收藏古董,有人喜歡搜集郵票珍玩,也有人喜歡把書本上的嘉言名句儲存在腦中。我認為這種儲存是最富經(jīng)濟價值且又最安全的方法。因為它一不怕盜竊。二不怕丟失,而且攜帶方便,取用簡單。
實際上羅蘭還忘了最主要的一條:前三種愛好必須以經(jīng)濟實力做后盾,而最后一種是可以量米下鍋的——書本這東西不僅竊賊不光顧,而且手頭無錢買不起也不要緊,可以去借去租去抄,真是成全了窮書生。梁厚甫先生認為,要把讀書看得平凡,才可以讀書……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是:有空便要讀書。不讀書,浪費光陰,未免可惜。至于讀書是否有收獲呢?仍應該相信古人的話,“正其益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p>
讀書如此容易,怎能不去讀書?忠告為讀書所苦的在校生們照此調(diào)整心態(tài),那沉重的負擔會減輕一點罷?
至于錢鐘書伉儷更是超凡脫俗,躲離紅塵。嗜書如命?!陡尚A洝分袟罱{有一段描寫,她指著菜園里的玉米秸搭就的看菜人小窩棚問丈夫:“給咱們一個這樣窩棚住行嗎?”錢鐘書認真想了下說:“沒有書?!痹谒麄兊耐砟旮亲巫尾痪氲刈x書,無論新書舊書,無論中外文,凡是到手的書都要翻開看看,樂此不疲。所以楊絳最大的感慨是:“什么物質(zhì)享受,全部舍得,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p>
當錢老的80華誕來臨,他們夫婦仍是蝸居書齋,杜門避囂,專心治學,對外界的一切活動一律堅辭,因為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錢,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倍麄冏约褐灰种杏型鈪R,就設法買書。國外出版社的稿酬,也大都不取現(xiàn)金,而是開出單子,請對方實物支付。
紅塵滾滾,看書寫字,出世至此,神仙乎?乃我輩讀書人之楷模。
英國詩人科勒律治把讀者分四類,做過四個形象的比喻:
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讀書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
(我承認有過這種情況,但許多好的東西將長留記憶,豈能全部漏下去?即使是篩子上面還留有“沙漏子”呢。)
例如培根的“論美”片斷我至今還記著,“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yōu)雅而美。拉丁諺語說:‘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
第二類好像海綿,有什么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變,甚至還臟了些。
(讀書應有選擇,如同一位食客去飯店,好的多吃些,不喜歡的不吃或少吃。炒菜我不會,吃菜還不會嗎?)
第三類像濾豆?jié){的布袋,豆?jié){都流了,剩下的只有豆渣。
(“這也要看所讀的是什么書。如果讀的盡是一些狠屑的東西,其人如何能有書倦氣之可言?”一梁實秋語)
第四類像是寶石礦床里的苦工,把礦渣甩一旁,只揀些純凈的寶石。
(我盡力的去追求這種讀書的境界,雖然做得不好,但終于做了,那么終究會有收獲。)“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該有多好啊!這就顯出生命的價值。如果認為歲月還相當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我們對生活就不會總是充滿熱情……我多么渴望看看這世上的一切,如果說我憑我的觸覺能得到如此大的樂趣,那么能讓我親眼目睹一下該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對這一切卻如此淡漠!那點綴世界的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tài)在他們看來是那么的平庸。也許人就是這樣,有了的東西不知道欣賞,沒有的東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視力這種天賦不過增添一點方便罷了,并沒有賦予他們的生活更多的意義。”每當讀到海淪·凱勒這些肺腑之言時,內(nèi)心往往會感到自愧,當不了作家,成不了詩人,連一個好的讀書人的資格都不具備嗎?
梁實秋先生是這樣形容讀書的,“古圣先賢,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起隊來立在書架上面等候你來點喚,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行吟澤畔的屈大夫,——邀就到;飯顆山頭的李白杜甫也會聯(lián)袂而來;想看外國戲,環(huán)球劇院的拿手好戲都隨時承接堂會;亞里土多德可以把他逍遙廊下的講詞對你重述一遍。這真是讀書樂?!?/p>
近年來梁先生就經(jīng)常被我“點喚”。有工夫讀書謂之福,“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謂之淺深耳。”來日無多,那就惟有“活到老學到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