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真理靜修院院規(guī)

      2005-04-29 00:44:03
      天涯 2005年2期
      關(guān)鍵詞:服務(wù)

      甘 地

      甘 地/著吳 蓓/譯

      尚勸余 劉思彤/審校

      前言

      1930年,我在耶羅伐達中心監(jiān)獄被關(guān)押期間,每周寫信給真理靜修院,粗略地探討靜修院要遵守的原則。由于靜修院的影響已經(jīng)超出了地理邊界,我的信件被廣泛傳播。我是用古吉拉特文寫的。人們需要它的北印度文和其它的印度語言,也需要它的英文版。Shri Valji Desai先生把它翻譯為流暢的英語。當他看到我在關(guān)押期間比較空閑,他把譯文送來讓我修改。我仔細地查看了全文,為更符合我的原意,我改動了幾段。我?guī)缀鯖]有增加什么內(nèi)容,如果為英語讀者重寫,可能寫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但那樣的話超出了我的任務(wù)。況且,英語讀者可能已經(jīng)了解到我在1930年寫給靜修院的信件中表達的想法。因此,我盡可能地保持了原文的意思。

      耶羅伐達中心監(jiān)獄

      M.K.甘地

      1932年3月6日

      一 真理

      我先討論真理,因為真理靜修院的存在就是要追求并實踐真理。

      Satya(真理)一詞來自Sat,它的含意是“存在”。在現(xiàn)實中,除了真理什么都不存在。這就是Sat或真理之所以成為神的最重要名稱的原由。事實上,更準確地說,真理是神,而不是神是真理。如果沒有管理者或?qū)④姡覀冏霾涣耸裁词虑?。神的稱號如“王中之王”或“全能者”,仍將是他普遍的名稱。然而深入思考就會認識到,Sat或真理是神惟一正確和最富有意義的名稱。

      哪里有真理,哪里才有真正的知識。沒有真理,就沒有真正的知識。這就是為什么Chit或知識與神的名字放在一起。并且,有真正知識的地方就有喜悅(Ananda),沒有悲哀。因為真理是永恒的,來自真理的喜悅也是永恒的。我們知道神是Sat-chit-ananda,即他是真理、知識和喜悅?cè)咭惑w。

      獻身真理是我們生存的惟一理由。我們的所有活動應(yīng)該圍繞真理展開。真理是我們生命的真正力量。一旦追求真理者達到了這一境界,所有正確生活的原則會自動到來。那時,服從原則就會成為本能。但如果沒有真理,就不可能遵守生活中任何的原則或規(guī)則。

      一般來說,人們以為服從真理就是說出真理。但我們的靜修院一定要明白,Satya或真理有更廣泛的意義。它包括思想真理、言論真理和行為真理。如果一個人能夠充分地認識到真理,那么他就無所不知,因為所有必須知道的知識都包括在里面。沒有包括在內(nèi)的不是真理,也不是真正的知識。人沒有真正的知識就不會有內(nèi)心的平靜。當我們學會運用久經(jīng)考驗的真理,我們就會立即知道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東西值得看,什么書值得讀。

      怎樣實現(xiàn)真理,是否有像點金術(shù)一樣的法寶?《薄伽梵歌》的回答是:全心全意地獻身真理,不考慮生活中的其它利益。盡管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對某個人顯示的真理,往往在另一個人眼中不是真理。但探索者不必擔心,只要付出真誠的努力,就會認識到不同的真理就像是同一棵樹上無數(shù)片不同的葉子。雖然神對不同的人顯示出不同的側(cè)面,然而我們知道他是同一的。真理是神的正確名稱。因此,一個人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服從真理,沒有什么不對。這是他的義務(wù)。如果追隨真理的人犯了錯誤,他會改正的。對真理的探索會使人甘愿忍受痛苦,有時甚至會死亡,但他卻沒有絲毫的自私。在對真理的無私追求中,沒有人會長久地迷失方向。如果走錯路,他就會跌倒,然后會找到正確的道路。因而,追求真理就是真正的巴克提(獻身)。因為這是通往神的道路,膽怯和失敗無處藏身。真理是護身符,它使死亡成為通往永恒生命的入口。

      在這種關(guān)系中,讓我們回想柯利斯錢達拉(Harishchandra)、波拉達(Prahlad)、羅摩占陀羅(Ramachandra)、伊瑪目哈桑(Imam Hasan)和伊瑪目侯賽因(Imam Husain)以及基督教圣人的生平和榜樣。如果所有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醒來后時時刻刻都全身心奉獻真理,無論工作、吃飯、喝水還是玩耍,直到肉體的死亡將我們與真理合一,那該是多么的美妙!真理之神對我來說是無價之寶,愿他對每個人都是如此。

      二 非暴力或愛

      上周我們探討了真理的道路何以既狹窄又筆直。非暴力之路何嘗不是如此。就好像一個人站在劍刃上尋找平衡。雜技演員集中注意力可以在一根繩子上行走。但是,在真理和非暴力的道路上行走需要加倍地全神貫注,稍微有點分心就會跌倒在地。只有無休止地奮斗,一個人才能夠?qū)崿F(xiàn)真理和非暴力。

      但只要還囚禁在這終有一死的肉體里,我們就不可能實現(xiàn)至美至善的真理。我們只能在想象中看見它,因為通過有限的肉體是不能面對面地見到永恒的真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最終要求助于信仰。

      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充分地實現(xiàn)真理,這使得古代的真理探索者十分重視非暴力。他遇到的問題是:“我是該寬容給我制造麻煩的人,還是摧毀他們?”探索者意識到摧毀別人并沒有使他前行,他還是停留在原處。而寬容那些人,探索者卻能向前邁進,時常還能帶動其他的人一起上路。第一次的毀滅行為教訓了他,他所追求的真理,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在他的內(nèi)心。他使用的暴力越多,離開真理就越遠。因為他只顧和外界想象的敵人作戰(zhàn),卻忽視了自己內(nèi)心的敵人。

      我們懲罰小偷是因為他侵擾了我們。如果他們躲開我們,又會把注意力轉(zhuǎn)向下一位受害者,這位受害者也是人,是我們的另一個不同形式,這樣我們就落入惡性循環(huán)的圈子里。小偷把偷竊當成了職業(yè),結(jié)果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苦惱。最后我們將發(fā)現(xiàn)與其懲罰小偷,不如容忍他們。寬容有可能使他們恢復(fù)理智,并使我們意識到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人,他們是我們的兄弟、朋友,可能不該受到懲罰?;蛟S我們能夠做到寬容小偷,但面對需要承擔的結(jié)果,卻常常顯得懦弱。我們應(yīng)該明白還有更重要的工作去做。既然我們把小偷看作是自己的親人,就要盡力去讓他們認識到這種親密關(guān)系。因此我們要想方設(shè)法去爭取他們的轉(zhuǎn)變。這便是非暴力的途徑。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忍受痛苦,培養(yǎng)無窮的耐心。做到這兩方面后,最終小偷必然會離開罪惡之路。我們也因此逐漸學會怎樣和所有的人做朋友,并意識到神——真理的偉大。盡管受到折磨,但我們的心靈越來越平靜,越來越勇敢,越來越積極;我們更加清楚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短暫的;我們懂得什么是我們的責任,什么不是。我們的傲慢融化了,變得謙卑。我們的世俗占有物減少了,內(nèi)心的邪念也逐日減退。

      非暴力不是以往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簡單。毫無疑問,不傷害任何生命是非暴力的一部分,但只是最低限度的表達。任何邪念、魯莽、說謊、仇恨、詛咒別人,都是對非暴力原則的損害。貪戀塵世的需求也是對非暴力原則的違背。但是,塵世的需求也包括我們每日的食物。我們立足的地方就有數(shù)百萬的微生物,由于我們的出現(xiàn)使他們受到了傷害。我們應(yīng)該做什么?難道應(yīng)該自殺嗎?即使這樣,也沒有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相信,就像我們確實相信的那樣,只要我們的精神還棲居在肉體里,身體帶來的每一種毀滅都會影響到其它的生命。只有當我們放棄身體的一切需要,它才會停止。從身體的所有的需要中擺脫出來是真理之神的實現(xiàn)。但這樣的實現(xiàn)不可能匆忙獲得。身體不屬于我們,當它存在時,我們要把身體當作托付給我們保管的東西去使用。只有以這樣的方式對待肉體,我們才能盼望終有一天可以從身體的重荷中解脫出來。既然認識到身體的局限性,我們就必須每天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力量向著理想前進。

      前面的敘述已經(jīng)表明,沒有非暴力就不可能尋求并發(fā)現(xiàn)真理。非暴力和真理相互交織在一起,實際上很難把它們分開。它們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或者更像是一個光滑無痕的金屬圓盤,誰能說得清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然而,非暴力是手段,真理是目的。手段之所以為手段,是因為它在我們能夠掌握的范圍內(nèi),因此非暴力是我們的最高職責。只要我們關(guān)注手段,目的遲早會達到。一旦我們把握住這一點,最后的勝利便確信無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什么障礙,我們都不能放棄對真理的追求,惟有真理是神。

      三 禁欲或貞潔

      我們應(yīng)該遵守的第三條院規(guī)是禁欲。事實上所有的院規(guī)是從真理中推導(dǎo)出來的,它們有助于我們獲得真理。已經(jīng)全身心和真理結(jié)合,并且崇拜真理的人,如果把他的才能用于其它的事務(wù),就是對真理的不忠誠。那么,他如何做才算是對的呢?如果一個人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了真理,他就要絕對地大公無私,他不可能有時間出于私利去生兒育女、照顧家庭。鑒于前面所說,通過自我滿足來實現(xiàn)真理就是一個矛盾的說法。

      從非暴力的觀點看,如果沒有徹底的無私精神是不可能充分實現(xiàn)非暴力的。非暴力意味著博愛。如果一個男人把愛給了一個女人,或一個女人把愛給了一個男人,那么還能給外界剩下什么?它只意味著:“我們兩個人優(yōu)先,惡魔拿走剩下的?!敝覍嵉钠拮訙蕚錇檎煞驙奚磺校瑯又覍嵉恼煞蛞矔@么做。顯然,這樣的人達不到博愛的高度,或者他們不可能把所有的人看作是自己的親友,因為他們在愛的周圍鑄起了一堵墻。他們的家庭越大,距離博愛就越遠。因此,遵從非暴力法則的人不能結(jié)婚,更不用說婚外的性關(guān)系了。

      已經(jīng)結(jié)婚的人怎么辦?難道他們永遠實現(xiàn)不了真理嗎?難道他們不能為人類的神壇貢獻一切?還有另外的一條道路。他們的行為可以像沒有結(jié)婚的一樣。享受到這種幸福狀況的人將會證實我的觀點。就我所知,許多人成功地進行了嘗試。如果夫妻把對方看作是兄妹,他們就會擺脫情欲的羈絆,為整個人類服務(wù)。把世界上每一位女人看作是姐妹、母親或女兒的想法,會立即使男人高貴,并迅速地掙脫情欲的鎖鏈。這樣,夫妻雙方不但一無所失,反而豐富了他們自己,甚至豐富了他們的家庭。他們的愛情擺脫了對情欲的渴望,變得日益深厚。隨著不純潔情欲的消失,他們更好地互相服務(wù),和睦相處。當愛情是自私自利和局限性的,雙方容易經(jīng)常爭吵。

      如果贊成上述觀點,貞節(jié)帶來的身體上的好處就成為次要的了。在感官享受中蓄意浪費生命力是多么愚蠢!因肉體滿足的需要而耗費男女充分發(fā)展其體力和精力所需的資源是一種嚴重的濫用。這種濫用是導(dǎo)致許多疾病的根源。

      像其它院規(guī)一樣,禁欲必須從思想、言論和行為上得到遵守。《薄伽梵歌》 告訴我們這一點,經(jīng)驗也將證明這一點:表面上控制了身體而腦海中仍然邪念叢生的蠢人,不管如何努力,最終的結(jié)果總是徒勞無獲。如果頭腦胡思亂想,拼命克制情欲可能有害無益,因為身體遲早會做出響應(yīng)。

      在此,有必要做一區(qū)分。心存邪念是一回事;讓邪念失控則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我們控制住雜亂的邪念,最終將達到禁欲。

      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能感覺到對身體的控制,卻很難控制大腦的思緒。我們絕不能放松對身體的控制,此外還必須不斷地努力去控制大腦里的雜念。我們只能這樣做。如果任憑大腦胡思亂想,我們的身體和思想就會分裂,我們就變得對自己虛偽。只有不停地拒絕每一個邪念入侵,我們的身體和思想才會統(tǒng)一。

      人們認為禁欲極其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尋找禁欲的理由,他們把禁欲規(guī)定在狹隘的范圍內(nèi),以為控制住情欲就等同于禁欲。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不完全的,是錯誤的。禁欲指的是控制所有的感覺器官,企圖只控制一個感官,放任其它的感官享受,必然是白費力氣。用耳朵聽色情故事,用眼睛看色情畫面,用嘴巴品味刺激性的食物,用手觸摸撩撥人心的東西,卻盼望控制住剩下的惟一感官,那是癡心妄想。這就像一個人把手放在火上,卻希望不被燒著一樣。因此,決心控制一個感官的人,必須同樣下決心控制所有的感官。我覺得狹隘地理解禁欲帶來了許多危害。只有當我們在各個方面同時實行自我控制時,我們的努力才是科學的,才有可能成功。也許味覺是罪惡之首,因此在靜修院遵守的規(guī)則中,我們把控制味覺單列出來。

      讓我們記住禁欲(Brahmacharya)的本質(zhì)含義。Charya是指行為的過程,Brahmacharya即對Brachma的追求過程,如真理。從詞源學意義上來說就是控制所有的感官。我們應(yīng)該忘記禁欲的狹隘理解,不能把它局限于僅僅是控制情欲。

      四 控制味覺

      控制味覺和遵守禁欲是密切相關(guān)的。從經(jīng)驗中我發(fā)現(xiàn),如果控制了味覺,做到貞節(jié)就比較容易。在古代的戒律中沒有這條規(guī)定,是不是因為連偉大的圣人也都覺得難以做到?在真理靜修院,我們把控制味覺作為院規(guī)單列出來,專門對它進行討論。

      吃飯應(yīng)該像吃藥一樣,也就是說不要想它是否可口或其它的什么,只需考慮身體需要的份量。藥量太少不起作用,藥量太大傷害身體,食物也是這樣。為了追求味覺吃東西,或吃得過多都違反了這條院規(guī)。同樣,為了加重或改變食物的味道,或者為了使無味的食物變得好吃,在食物中加鹽也是違反院規(guī)了。但如果出于健康的原因,在食物中添加適量的鹽就沒有關(guān)系。當然,如果我們欺騙自己,聲稱加鹽或加其它調(diào)味品是為了身體的需要,而事實上并非如此,我們就是極端虛偽的人。

      這樣,我們就不得不放棄許多我們一直喜歡的美味,因為它們不是身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因此,放棄許多食物種類的人,最終自然會獲得自我控制。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很少得到注意,因此將食物選擇納入院規(guī)成為一個難題。

      出自盲目的感情,父母給孩子吃各種不同的食物,損害了他們的體質(zhì),養(yǎng)成了他們?nèi)斯せ暮筇斓目谖?。當孩子長大后,他們的身體有病,味覺錯亂。早年放縱的不良后果步步尾隨我們,我們浪費了大量的錢財,輕易地成為醫(yī)生的俘虜。

      絕大多數(shù)人不去控制感官,反而成了感官的奴隸。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曾經(jīng)說過,他從未見過一位健康的人。每一次暴食都會傷害身體,通過禁食只能部分地減輕這種傷害。

      對于我的這條原則,任何人不必害怕,或者絕望地放棄努力。發(fā)誓并不表示著從一開始就能徹底做到,它只表明我們在思想、言論和行為上,不斷付出真誠的努力。我們不能用假象欺騙自己。為圖自己的方便降低理想的要求是虛偽的,并且還貶損了自己。我們應(yīng)該深入領(lǐng)悟理想,無論多么困難,不屈不撓地去奮斗。時刻都能充分遵守這條重要院規(guī)的人,在塵世上已經(jīng)沒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努力了,他成為一位完善的人,他是一位瑜珈行者。謙卑的真理追求者只要付出沉穩(wěn)而不懈的努力,就必定能在神的良辰里蒙受上天的恩典,所有人為的味覺會隨著最高境界的實現(xiàn)而消失。

      我們不必一天二十四小時總是想到食物,惟一需要的是保持警覺,食物只是為了維持身體。如果一旦沉溺于其中,內(nèi)心的警覺會幫助我們及時發(fā)現(xiàn)。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貪圖口味,就要果斷地下決心斷絕。公共食堂有益于我們遵守這條院規(guī),它使我們不必為每天的伙食操心,使我們懷著知足和感恩的心情領(lǐng)受適量的飯菜,公共食堂減輕了我們的負擔,成為院規(guī)的監(jiān)督者,它不會使我們飲食無度,它提供的食物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而身體是用于為他人服務(wù)的。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太陽應(yīng)該是我們惟一的廚師。但我知道,我們距離那種幸福的狀態(tài)是多么地遙遠。

      五 不偷竊

      現(xiàn)在我們討論不偷竊的院規(guī)。它像上面提到的最后兩條院規(guī)一樣,也是包含在真理之中。愛可以從真理推導(dǎo)出來,或者可以和真理一起發(fā)揮作用。真理和愛一致,并且相同。然而我偏愛真理。最終只能有一個惟一的實在,它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真理是目的,愛是到達真理的方法。雖然我們覺得難以服從愛的法則,但我們知道什么是愛或非暴力。對于真理我們卻只知道部分。即使充分實現(xiàn)非暴力的人也很難知道真理的完善知識。

      一位偷竊的人說自己知道真理、擁有愛,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有意或無意地偷竊過。我們可能不僅偷了別人的東西,也偷了我們自己的東西,比如一位父親瞞著孩子吃東西。靜修院的廚房是大家共同的財產(chǎn),如果有人悄悄地拿走一塊冰糖,就是給自己烙上了小偷的印記。未經(jīng)別人的同意而拿走別人的東西,即使在別人知道的情況下,也是一種偷竊行為。拿走無人認領(lǐng)的財產(chǎn)同樣也是偷竊。在路邊發(fā)現(xiàn)的東西屬于管理者或當?shù)卣T陟o修院附近發(fā)現(xiàn)的任何東西都要交到辦公室,如果不是靜修院的財產(chǎn),值班人員要交給警察。

      以上幾個方面都很容易明白,但不偷竊還有更深的涵義。經(jīng)過別人同意拿走的東西,但自己并不需要,也算是偷竊。我們不應(yīng)該接受我們不需要的任何一件東西。這類小偷一般是把食物作為目標,如果我拿走自己不需要的水果,或者拿走的份量大大超過自己的需要,我就成了小偷。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絕大多數(shù)人夸大了自己的需求,無意識地把自己變成小偷。如果認真地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就能大量地減少需求。遵守不偷竊的人會逐漸減少他的需求。世界上大多數(shù)悲慘的貧困就是由于人們違背了不偷竊的原則。

      前面提到的偷竊是指外部的或者東西的偷竊,此外還有另一種更加陰險的偷竊,使人的精神更加墮落。這就是心理上的偷竊,渴望得到別人的東西,或貪婪地盯著它。一個不吃飯的人,就肉體而言,他可以被看作是在禁食,但如果他看到別人在吃飯,就在腦海中想象吃飯的愉快,他就違背了禁食,犯了偷竊罪。如果在禁食期間,他不斷設(shè)想禁食后的各種菜肴,他同樣也有罪了。

      遵守不偷竊院規(guī)的人不會為將來的需求煩惱。許多人正是出于對未來的無端焦慮成了小偷。今天我們可能只渴望占有一樣東西,但明天如果我們想要更多時,就會采取措施,可能的話就直接去偷。

      偷竊思想不亞于偷竊物品,聲稱自己想出了某些好的觀點,其實不是他原創(chuàng)的,他就犯了思想偷竊罪。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有許多博學的人犯了這種偷竊罪,時至今日剽竊也絕非罕見。例如,假定我在安陀羅看到一架新型手工紡車,回到靜修院制造了一臺類似的紡車,卻宣稱是我發(fā)明的,我就是在撒謊,犯了偷竊別人發(fā)明的罪。

      因此遵守不偷竊院規(guī)的人要保持謙卑、考慮周到、時常警覺,還要生活簡樸。

      六 不占有或清貧

      不占有和不偷竊是同類。不是偷來的東西,如果我們不需要卻占有它,就是贓物。占有物品暗含著為將來做準備。真理的追求者,愛的追隨者不能為明天儲備。神從不為第二天儲存東西,他從來不創(chuàng)造此時此刻不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把自己托付給神的意志,就足以放心,因為神會為我們提供每日的食物,也就是生存需要的一切。許多圣人和信徒曾以此信念為生,他們的經(jīng)歷總是證實了這一點。我們對神的法則的愚昧無知或視而不見,導(dǎo)致了貧富不均以及貧富不均所帶來的各種不幸,因為神的法則是每天為人們提供他所需要的食物,僅此而已。富人儲存了太多的無用東西,對占有的物品漫不經(jīng)心,隨意浪費,同時數(shù)百萬人卻因饑餓瀕臨死亡。如果每個人只保留他需要的東西,世界上將沒有人匱乏,所有的人將不愁吃穿。事實上,富人的不知足并不亞于窮人。窮人想成為百萬富翁,而百萬富翁想成為千萬富翁。為了知足的精神能廣泛傳播,富人應(yīng)帶頭減少占有物。如果他們能有節(jié)制地占有財產(chǎn),饑餓的人就能吃飽,并且還會和富人一起懂得知足。不占有理想的圓滿實現(xiàn)要求人像鳥一樣,頭上沒有屋頂,不為明天儲備衣服和食物,他只需要當日的食物,但食物的來源是靠神的旨意,不用他來操心。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可以達到這個理想狀態(tài)。普通的探索者不要從幾乎不可企及的理想中退縮。我們要記住這個理想,在它的光芒中審視我們的占有物,并努力減少它們。真正意義上的文明,不在于財產(chǎn)數(shù)量的增多,而在于有意而自愿地減少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增進幸福和滿足,并提高服務(wù)能力。根據(jù)這條標準來衡量,靜修院里有許多東西并非必需品,多余的東西會引誘鄰人偷竊。

      從純粹真理的角度來看,身體也是一個占有物。正確地說,正是享樂的欲望為靈魂創(chuàng)造出了身體。當這種欲望消失,就不需要身體了,人就從生死的惡性輪回中擺脫出來。靈魂是無所不在的,她何必在意囚禁在牢籠般的身體中?或為了那個牢籠而去犯罪,甚至去殺人呢?這樣思考,我們就能達到自我克制的理想,學會使用身體去服務(wù),直到身體死亡。因此,我們生活的支柱不是食物而是服務(wù)。我們吃、喝、睡、醒,只是為了服務(wù)。這樣一種思想態(tài)度給我們帶來的是真正的幸福,并且時機到來時獲得真福直觀。讓我們以此反省自己吧。

      我們要記住不占有的院規(guī)還適用于人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的腦海塞滿了無用的知識,他就違背了這條寶貴的原則。使我們遠離神的思想,或者阻止我們向往神的思想,都是我們道路上的障礙。在此我們回顧一下《薄伽梵歌》第章中關(guān)于知識的定義,它說謙遜等組成了知識,其余的沒有用處。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們今日擁有的絕大部分知識純粹是無用的,不僅對我們毫無益處反而有害。它們使我們頭腦迷失方向,甚至一片茫然,充斥著各種紛亂的邪念。勿庸置言,這并不是為懶惰找借口。生命中的每一刻應(yīng)該充滿著向往真理的精神或體力活動。把生命奉獻給服務(wù)的人不能有片刻的游手好閑。我們要學會分別什么是有益的活動,什么不是。當我們?nèi)娜獾刂铝τ诜?wù)時,就自然形成了辨別能力。

      七 無畏

      每位《薄伽梵歌》的讀者都知道,書中第十六章提到的有關(guān)神的屬性中,名列首位的是無畏。作者是出于危急關(guān)頭的需要,還是出于慎重考慮把最高榮譽給了無畏,我不得而知。在我看來,把無畏名列首位當之無愧,因為其它高貴品質(zhì)的成長離不開無畏。一位尋找真理、擁有愛的人怎么能夠沒有無畏的精神?正如Pritam所說:“‘Hari(神)的道路屬于勇敢者,而不是懦夫。”“Hari”在此的意思為真理,勇敢者是用無畏裝備起來的人,而不是持劍、拿槍之類的人。只有充滿恐懼的人才會用武器裝備自己。

      無畏是指戰(zhàn)勝所有外部的恐懼——疾病、身體受傷、死亡、被驅(qū)逐、失去最親近的人、名譽受損、觸犯法律等等。很多人以為只要不怕死,就什么都不怕了,這是非常錯誤的。一個人能戰(zhàn)勝對死亡的恐懼,不一定就能無所畏懼地對待其它事情。比如我們周圍就有些人并不怕死,可他們會去逃避生活中的一點點困難;有些人準備慷慨赴死,卻無法承受心愛的人被奪走;有些守財奴能忍受一切,甚至愿意付出生命,卻不愿舍棄財產(chǎn);還有些人做了好多不光彩的事來提高虛幻的聲望;也有些人背離就在眼前的艱難道路,僅僅是害怕遭到世人的憎惡。真理的追求者必須征服所有這些恐懼。在追求真理過程中,他準備犧牲所有的一切,甚至就像柯利斯錢達拉做的那樣。柯利斯錢達拉故事可能是個寓言,但每位追求真理的人將從個人的經(jīng)歷中見證它的真實。故事和歷史事實一樣珍貴。

      只有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才能獲得徹底的無畏,因為它意味著擺脫癡心妄想。如果一個人擁有堅定的決心,并且鍥而不舍地努力和充滿自信,他就能不斷地向著目標前進。

      就像開始說到的那樣,我們必須拋棄所有對外部的恐懼,但我們總是要害怕內(nèi)心的敵人。我們害怕情欲、憤怒等。一旦我們降伏了陣營里的叛徒,對外部的恐懼就會自動消失。所有的恐懼以身體為中心活動,當我們克服了身體的依戀,恐懼也就了無蹤影。到那時我們將發(fā)現(xiàn)所有外部的恐懼是沒有根基的幻覺。當我們擺脫掉對財富、家庭和身體的依戀,心中的恐懼就蕩然無存?!叭コ篱g幻相,方能自在安詳”是句至理名言。財富、家庭和身體仍然存在,跟過去一樣,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其實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的,它們都是屬于神的。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的,連我們自己也是他的。那么我們還有什么可害怕的?奧義書教導(dǎo)我們:“享受事物卻不貪戀”,也就是說,我們感興趣的是作為托管人來保管財富,照顧家庭和身體,而不是占有它們。遵神的意愿我們擁有它們,神會給予我們力量和武器來捍衛(wèi)它們,抵抗入侵者。當我們不再認為自己是主人,而是降為比腳下的塵土還要卑微的仆人時,所有的畏懼將如迷霧散開,我們將獲得難以形容的平靜,并且直面真理之神。

      八 根除不可接觸制

      就像控制味覺一樣,這也是條新的院規(guī),可能顯得更加陌生些,但它十分重要?!安豢山佑|制度”認為某些出身在特定階層或家庭的人是骯臟而不可接觸的。用Akha的話說這個制度是個毒瘤。在宗教的偽裝下,它總是阻礙并敗壞宗教。

      沒有人生來不可接觸,我們都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所有的人來自相同的地方,是同一個火苗四濺的火花。把某些人看作生來不可接觸是錯誤的。不敢去碰死人的身體也是錯誤的,應(yīng)該憐憫并尊重尸體。處理尸體或給它抹油后,只能出于健康的原因才去洗澡。不洗澡的人看上去不干凈,但絕對不是罪人。一位母親收拾完孩子的糞便,要是她還沒有洗澡,或者還沒有洗手、洗腳,也許算是“不可接觸的”。但如果孩子偶爾碰到她,也絕不會因此被玷污。

      但是清潔工、理發(fā)匠、鞋匠等這類人卻從一出生就被當作不可接觸者,遭到蔑視。即使他們堅持長期用肥皂洗澡,衣著得體,佩戴毗濕奴信徒的標志,每天閱讀《薄伽梵歌》,聽從博學專家的忠告,但他們?nèi)匀皇遣豢山佑|的。這種違背宗教的種姓制度,我們理應(yīng)把它鏟除。根除不可接觸制度是靜修院的一條院規(guī),我們相信不可接觸制不是印度教的一部分,而是瘟疫。每位印度人有義務(wù)和它做斗爭。每一位認識到它的罪惡的印度人,要與不可接觸者友好相處,以彌補罪過,要用愛與服務(wù)的精神與他們合作,并凈化自身。我們要昭雪他們的冤屈,耐心地幫助他們克服長期被奴役產(chǎn)生的愚昧和其它惡習,并且鼓勵其他印度人也投身其中。

      若從精神的角度考察根除不可接觸制度,它的世俗和政治的后果就無關(guān)緊要了。我們和所謂的“不可接觸者”做朋友,不考慮后果。真理的探索者不會擔心世俗的反應(yīng),因為這是他生活修行的一部分,其它的結(jié)果他不在乎。

      若我們能堅持遵守這條戒律,將會發(fā)現(xiàn)我們與之斗爭的罪惡遠不止欺負受壓迫的階層。最初,罪惡比芥菜籽還小,不久它便迅速成長,并侵蝕它的棲息地。因此,這一罪惡現(xiàn)在已經(jīng)侵襲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不可接觸制錯誤觀念所致,需要無休無止地凈身沐浴和隔離食物,我們幾乎無暇自顧。當假裝向神禱告時,我們敬拜的不是神,而是我們自己。

      因此,這條院規(guī)不僅僅是倡導(dǎo)和不可接觸者做朋友,還要求大家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的人。根除不可接觸制度就是熱愛并服務(wù)于整個世界,把自己融化在愛中。根除不可接觸制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打破了人的等級障礙。我們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地都有障礙,但在此我們主要關(guān)心的是在印度由宗教承認的不可接觸制,它把成千上萬的人降低到奴隸的境況。

      九 生計勞動

      為了生存,人必須勞動,我第一次有這個想法是來自托爾斯泰關(guān)于生計勞動的論述。直到讀了魯斯金《給那后來的》之后,我才深刻理解了這個道理。首先強調(diào)人必須用雙手勞動來維持生計的人是俄國作家T.M.Bondaref,托爾斯泰廣泛傳播了這個思想。在我看來,相同的原則也出現(xiàn)在《薄伽梵歌》第三章中:若享受食物而不予奉獻,這樣的人與竊賊無異。奉獻在此處意味著從事生計勞動。

      理性的思考也會得到相同的結(jié)論。一位不做體力勞動的人有權(quán)利吃飯嗎?圣經(jīng)說:“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币晃话偃f富翁干不了多久的體力活就會十分勞累,即使他整天在床上滾動也會有助于消化食物,鍛煉后他感到饑餓,使食物易于吸收。如果每個人無論貧富都參與某種形式的身體鍛煉,為什么不能是生產(chǎn)形式的鍛煉,如體力勞動?沒有人會要求耕種者做呼吸練習,或鍛煉他的肌肉。況且十分之九以上的人類在土地上勞動。如果剩下十分之一的人以絕大多數(shù)人為榜樣,至少為了食物而從事體力勞動,那么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幸福、健康和平安。如果這些人助農(nóng)民一臂之力,將會緩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艱辛。如果每個人都認同為生計而勞動是一項義務(wù),那么不公平的等級差別也就會被廢除。體力勞動對所有的種姓都適用。在資本和勞動之間存在著遍及世界的沖突,窮人嫉妒富人。如果所有的人靠體力勞動維持生計,那么貧富差別就會消失。雖然仍然有富人,但他們會認為自己僅僅是財產(chǎn)的托管人,并把財產(chǎn)主要用于公眾福利。

      對于遵守非暴力、崇拜真理、自覺奉行禁欲的人來說,體力勞動確實是一種恩惠。此處的體力勞動其實只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guān),但目前無論如何,不是每個人都能到地里干活。雖然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是理想狀況,但也可以用紡織、編織、做木工或打鐵來代替耕作。每個人應(yīng)當成為自己的清潔工,打掃衛(wèi)生就像吃飯一樣必需。每個人最好處理掉自己的廢棄物。如果不可能的話,每個家庭應(yīng)該清理自家的垃圾。多年來我感到一定存在某種根本性的錯誤,以至社會中存在一個專門的階層做清掃工作。歷史上沒有記錄誰是第一位指定最低身份的人去做重要的清潔服務(wù)。無論他是誰,他都沒做好事。我們應(yīng)該從童年起就在思想中形成這樣的觀念,即我們都是清潔工。對每一位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來說,最容易的辦法是,從做一名清潔工開始生計勞動。做清潔能幫助我們真正懂得人與人的平等。

      十 寬容,即宗教平等(上)

      我不喜歡寬容一詞,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說法。寬容暗含了一個無端的假定,即其它的宗教信仰不如我們的好。非暴力教導(dǎo)我們,尊重其他人的宗教信仰要像尊重自己的一樣,并要承認自己宗教的不完善。真理的探索者愿意承認自己的不足,他遵從愛的法則。如果我們完全地見證了真理,我們就不再是探索者了,我們與神合一,因為真理就是神。我們?nèi)σ愿暗刈非笳胬恚⒂X察到自身的缺陷。如果我們自身不完善,那么我們理解的宗教也一定不完善。我們尚未認識完美意義上的宗教,正如我們還沒有認識神一樣。它正處在進化與不斷闡釋的過程中。正是由于這種進化,才有可能不斷向真理、向神邁進。如果人類表述的所有信仰都不完善,就不需要比較優(yōu)劣了。所有的信仰都包含著真理的啟示,但都不完善,容易出錯。對其它信仰的尊重不等于無視它們的缺點。同時也必須十分注意自己宗教信仰的毛病,不能聽之任之,而要盡力地去克服。我們不僅要平等對待所有的宗教,也要考慮到我們的義務(wù),要把其它宗教信仰可接受的部分融入到我們的信仰中。

      那么,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許多不同的信仰?靈魂只有一個,而靈魂所賦予生命的肉體卻有許多。我們不可能削減肉體的數(shù)量,但能認識靈魂的統(tǒng)一性。就像大樹只有一個樹干,卻有很多的枝葉一樣,也存在一個真正完美的宗教,但經(jīng)由人的中介變成了許多。完美的宗教超越所有的語言。當不完善的人掌握它時,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其他同樣不完善的人解釋他的話。誰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也有可能每個人都錯了。寬容不是對自己的信仰漠不關(guān)心,而是更加明智和虔誠地熱愛它。寬容賦予我們深刻的精神洞察力,使我們避免從一個極端誤入另一個極端。真正的宗教知識沖破信仰之間的壁壘,培養(yǎng)對其它宗教信仰的寬容,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

      寬容不妨礙我們區(qū)別對錯與善惡。這里談?wù)摰氖鞘澜缟现饕淖诮绦叛觯@些宗教信仰都根植于共同的基礎(chǔ),都產(chǎn)生過偉大的圣人。

      十一 寬容,即宗教平等(下)

      我想再講講寬容。以我個人的經(jīng)歷為例,我的意思會更加清楚。在鳳凰村我們每天禱告,就像在薩巴瑪?shù)伲⊿abarmati)一樣,穆斯林和基督徒,以及印度教徒一起參加。后來,賽斯· 羅斯敦和他的孩子也經(jīng)常來參加,他很喜歡古吉拉特語圣歌“Mane valun”,“對我來說,最最親切的名字是羅摩(Rama)?!比绻覜]記錯的話,摩干拉爾和Kashi曾帶領(lǐng)我們吟唱這首圣歌。當羅斯敦愉快地喊到:“用‘Hormazd代替‘羅摩”,我們采納了他的建議。以后只要有羅斯敦在場,甚至有時他不在的時候,我們也用“Hormazd”代替“羅摩”。侯賽因是Daud Sheth的兒子,經(jīng)常住在鳳凰村,他熱情地參加我們的禱告會,在一架風琴的伴奏下,他時常用甜美的嗓音唱道:“Hai bahare bagh,今世花園的繁榮轉(zhuǎn)瞬即逝?!彼涛覀兂@首歌,禱告時我們也唱它。我們的宗教歌曲也給熱愛真理的侯賽因留下回憶。我還從來沒有遇到過有哪位追求真理的年輕人比侯賽因更投入的了。約瑟夫經(jīng)常來到鳳凰村,他是位基督徒,他喜歡的圣歌是“Vaishnava jana”:“他是一位Vaishnava(神的仆人),神把人民從危難中拯救出來”。他酷愛音樂,有一次唱這首圣歌時,他用“基督徒”代替Vaishnava,其他人欣然接受,我看到約瑟夫滿心歡喜。

      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我閱讀了不同宗教信仰的圣典,我熟悉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和印度教。在讀圣典的過程中,我對所有的信仰一視同仁,盡管當時我可能沒有意識到?;仡櫮菚r的情況,我沒有因為它們不是我的信仰而產(chǎn)生批評它們的絲毫愿望,我滿懷敬仰閱讀圣典,在每一本書中都發(fā)現(xiàn)了共同的基本道德。有些事情我當時不理解,甚至現(xiàn)在也不明白,但經(jīng)驗告訴我,匆忙地以為我們不理解的東西肯定是錯誤的,這種做法不妥。我起初不理解的某些事情后來變得像白天一樣明顯。一視同仁幫助我們克服許多困難,即使我們批評對方時,也要謙虛、有禮貌,不要傷害別人。

      接受宗教平等的原則并不等于消除宗教和無宗教的區(qū)別。我們不大主張寬容無宗教。正因如此,一些人可能會反對,如果每個人自己決定什么是宗教什么是無宗教,就不會有一視同仁。假若我們遵守愛的法則,對待無宗教信仰的兄弟就不會有憎恨之心,相反我們愛他們,指出他們的錯誤,他們也指出我們的錯誤,或者大家寬容彼此觀點的分歧。如果其它派別的人不遵守愛的法則,對我們施加暴力,然而如果我們真心地愛他們,最終一定能化解他們的仇恨。我們要遵守這條黃金法則,對待有錯誤的人一定要耐心。如果需要,準備好讓自己經(jīng)受磨難。

      十二 謙遜

      謙遜作為一條院規(guī)不能獨立存在,因為它不能脫離其它的行為。然而它是對非暴力的不可缺少的考驗。對真正實行非暴力的人來說,謙遜是他天性的一部分。

      為真理靜修院起草的院規(guī)草案在朋友圈流傳時,古魯達斯·班納吉先生提議把謙遜加進院規(guī)里,我沒有采納,理由上面已經(jīng)講過。

      雖然謙遜不是一條院規(guī),但它很重要,甚至比其它院規(guī)更重要。遺憾的是沒有人去實踐。真理可以培養(yǎng),就像愛可以培養(yǎng)一樣。但培養(yǎng)謙遜卻有淪為虛偽的危險。不要把謙遜和禮貌、禮節(jié)混為一談。表面上一個人也許會向另一個人屈服,但他的心里可能充滿仇恨,這不是謙遜,而是狡猾。一個人也許會反復(fù)吟唱神名“羅摩那摩”,或撥著念珠喃喃祈禱,或在社會中顯得像是圣人,但如果他內(nèi)心自私自利,他就不是謙恭的人,而是偽君子。

      一位謙遜的人意識不到他的謙遜。真理之類也許有度量的尺度,可謙遜沒有。與生俱來的謙遜決不會永遠隱而不顯,但是它的持有者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最富仙人和世友仙人的故事是很好的例子。謙遜的人明白自己無足輕重,而妄自尊大的人自以為了不起。如果有人為自己能遵守院規(guī)而感到驕傲,那么遵守院規(guī)就失去了部分意義。吹噓自己品德的人經(jīng)常成為社會的禍害。社會不欣賞這種行為,他自己也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好處。也許有一種想法可以讓我們更加謙卑:在浩瀚的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不過是微小的原子。我們作為肉體的存在轉(zhuǎn)瞬即逝,在永恒之中一百年算得了什么?但如果我們砸碎了自我的鏈條,融入人類的海洋,我們就與她的尊嚴同在。自以為是的人在神與人之間設(shè)置了一道屏障,感覺不到我們的存在是要與神合一。海洋中的一滴水分享著父母的偉大,盡管它沒有意識到。然而一旦它脫離海洋,獨自存在,立即就被蒸發(fā)掉。不夸張地說,地球上的生命只不過是一個泡沫。

      為他人服務(wù)的一生必定是謙遜的一生。為別人愿意犧牲生命的人沒有時間為自己謀得一個顯要的位置。不要像在印度教中那樣,錯把無所作為當成是謙遜。真正的謙遜是竭盡全力、持之以恒地為人類服務(wù)。神顯現(xiàn)在行為中,沒有片刻的休息。如果我們?yōu)樯穹?wù)或與神合一,我們的行為就要像他那樣不知疲倦。脫離海洋的水滴也許有片刻的休息,但海洋中的水滴永不停息。我們的情況也一樣。當我們與神的海洋合一時,我們也不會停息,不需要休息。我們的睡眠就是行動,因為睡眠的時候心中仍在思念著神。永不停息的信念才能換來真正徹底的休息,擁有從不懈怠的激情才能最終抵達無法言說的平靜。徹底無我的最高狀態(tài)難以描述,但沒有超出人類經(jīng)驗的范圍,許多虔誠獻身的人達到了這種狀態(tài),我們自己也有可能達到。這就是成立真理靜修院的目標,所有的院規(guī)和活動都是幫助我們實現(xiàn)目標。只要我們堅信真理,總有一天會在無意中達到。

      十三 誓言的重要性

      這一小節(jié)我概括地討論誓言的重要性,但它和虔誠生活的關(guān)系可能需要詳細些。有一批很有影響力的人認為應(yīng)該遵守某些原則,但沒有必要發(fā)誓。他們甚至提出發(fā)誓是軟弱的表現(xiàn),可能還有害處。他們還說,如果后來發(fā)現(xiàn)某條原則不方便或極其不好,再堅守下去就是絕對的錯誤。比如戒酒是件好事,但偶爾喝一下,比如說是為了治病喝酒,會有什么害處呢?發(fā)誓滴酒不沾反而是多余的障礙,其它事情也一樣。

      誓言表示毫不動搖的決心,幫助我們抗拒誘惑。如果我們的決心在困難面前屈服,它就一文不值。人類的普遍經(jīng)驗說明沒有堅定的決心,進步是不可能的。不存在一個去做壞事的誓言。如果開始認為是好的誓言,后來發(fā)現(xiàn)有嚴重的錯誤,當然應(yīng)該拋棄。但沒有誰會對可疑的事情發(fā)誓。發(fā)誓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是普遍認可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的錯誤,大概只是頭腦的想象。真理的追隨者不會去考慮他說實話會不會傷害別人,因為他相信真理不會害人。徹底的守戒也一樣。守戒者或者以治病為借口破例,或者為了徹底的守戒準備冒生命危險。如果我們碰巧為了堅守戒律而失去生命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即使我們的壽命借助酒延長了,仍然不能保證長壽,延長片刻的生命也許又被其它的作用扼殺。另一方面,守住戒律高于生命的人,就像醉漢戒了酒,他的榜樣在世上將成為強大的善的力量。有高尚決心的人擁有堅定的信念,即使付出生命代價也在所不惜,只有他們終有一天能見到神。

      發(fā)誓不是軟弱的表現(xiàn),而是力量的表現(xiàn)。不惜任何代價去做到是誓言的特征,這是力量的堡壘。說自己“盡可能”去做的人暴露了他的傲慢和軟弱。從我自己和別人的經(jīng)驗中,我發(fā)現(xiàn)用“盡可能去做”來約束自己存在致命的漏洞。盡可能地去做某些事很可能抵擋不住第一次的誘惑。就好像說我們會“盡可能地”遵循真理是毫無道理的一樣。連商人也不會查看票據(jù),找出某人答應(yīng)在某天“盡可能”地付錢。同理,神也會拒絕人做出的“盡可能”地遵循真理的許諾。

      神是誓言的形象。如果神突然偏離自己的律法,哪怕只是一根頭發(fā)的寬度,神就不是神了。太陽是一位偉大的守戒者,因此我們才可能測量時間、公布歷法。所有事情的正常運行都離不開人們履行諾言。難道在品格培養(yǎng)或自我實現(xiàn)方面,諾言就不太需要了嗎?因此,為了自我凈化和自我實現(xiàn),我們絕不要懷疑發(fā)誓的必要性。

      十四 奉獻或自我犧牲

      我們頻繁地使用“奉獻”(yajna)這個詞。我們把手工紡織提高到日常“重要奉獻”(maharaja)的地位。因此,有必要考慮奉獻一詞的種種含義。

      奉獻是指為了其他人的福利而采取的行為,不圖任何回報,無論是世俗的還是精神世界的。此處的“行為”是指最廣泛意義上的行為,包括思想、言論和行動?!捌渌恕辈粌H僅是指人類,包括所有的生命。如果從非暴力的角度看,犧牲低等動物為人類服務(wù)就不是奉獻。雖然《吠陀》中有用動物獻祭的主張,但這沒有什么關(guān)系。它經(jīng)受不住真理和非暴力的考驗,對我們而言這就足夠了。我承認我不精通吠陀學問,但就此話題而言,我不用為此擔心。因為即使動物獻祭是吠陀社會的一個特征,它也不會為非暴力倡導(dǎo)者所援引。

      重要的奉獻一定是為最大范圍的最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并能讓最大多數(shù)的男女以最小的代價參與的行為。因此,即使為了所謂的更高的利益,對任何人施加惡意或惡行都不是“奉獻”,更談不上“重要奉獻”?!侗≠よ蟾琛方虒?dǎo)我們,并且經(jīng)驗也證明,一切不屬于奉獻的行為只能是枷鎖。

      如果沒有奉獻,這個世界片刻不能存在。因此《薄伽梵歌》第二章討論了真正的智慧后,接著第三章是獲得智慧的方法,它用大量篇幅說明了奉獻與人類的創(chuàng)生同時到來。神賦予我們的身體僅僅是為了能夠服務(wù)所有的創(chuàng)造物。因而《薄伽梵歌》說沒有奉獻的人吃的食物是偷來的。追求純潔生活的人,每一個行為都應(yīng)該是在奉獻。奉獻隨著我們的出生到來,我們的一生都是負債人,因此我們要不斷地服務(wù)眾生。就像一位奴隸為主人服務(wù),并從主人那里接受食物和衣服,我們也應(yīng)該滿懷感激地領(lǐng)受由宇宙之神分配的禮物。我們接收到的東西應(yīng)該稱作禮物,作為負債人,我們理所當然地要履行義務(wù)。如果我們得不到禮物,我們不必責怪主人。我們的身體屬于他,根據(jù)他的意志我們被珍惜或者被拋棄,這種事不值得抱怨或憐憫。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在神的規(guī)劃中找到我們合適的位置,我們就達到了一種自然的、甚至是愉快而理想的狀態(tài)。如果我們愿意體驗到這種天賜之福,就要有強烈的信念?!安槐貫樽约簱鷳n,把一切的擔憂留給神?!彼械淖诮讨卸己羞@個教導(dǎo)。

      任何人不用對此感到膽怯。以十足的良心獻身于服務(wù)的人,會日益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領(lǐng)會服務(wù)的必要性,并不斷豐富他的信念。如果一個人不準備放棄自身利益,不認識到他出生的條件,他就不可能踏上為眾生服務(wù)之路。我們每個人有意或無意地做過服務(wù),如果我們慎重地培養(yǎng)服務(wù)的習慣,服務(wù)的愿望將隨之增強,并且不僅僅為了自己的幸福,也為了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

      十五 再論奉獻

      上周我寫到奉獻,但感到還想再寫一些。作為自有人類以來就創(chuàng)立的一條原則,也許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奉獻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履行的義務(wù),或者要給予的服務(wù)。無私地為他人服務(wù),獲益的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就像償還債務(wù)時,我們是在服務(wù)自己,減輕自己的負擔,盡自己的義務(wù)。此外,我們所有的人,包括道德高尚的人,都要把自己的資源奉獻出來,與整個人類共享。如果這是一條法則,顯然它就是一條法則,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就沒有自我放縱的余地,而是要自我克制。自我克制把人與獸區(qū)別開來。

      有些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這樣的生活枯燥乏味,缺乏藝術(shù)性,沒有時間照顧家庭。但我講的自我克制不是棄世,不是隱退到森林中去。自我克制的精神應(yīng)該統(tǒng)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一位父親把生活看作是義務(wù)而不是放縱,他仍然是位家長。一位以奉獻精神經(jīng)營的商人,即使經(jīng)手一千萬盧比的錢,如果他遵循這條法則,運用他的能力去服務(wù)大眾,他仍是一位商人。他不會欺騙或投機,他過著簡樸的生活,不傷害任何生靈,他寧可損失百萬元也不愿傷害任何人。不要以為這種商人只是我的想象,令全世界感到慶幸的是這種商人西方有,東方也有。他們雖然屈指可數(shù),但畢竟存在于現(xiàn)實中。哪怕只有一個人,也不再是憑空想象了。我們都知道在Wadhwan有一位慈善裁縫。我還知道一位這樣的理發(fā)師。還有大家都知道的一位紡織工。如果我們深入下去,會在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中碰到這樣的人,他們過著奉獻的生活。無疑這些奉獻者靠勞動維持生計,但謀生不是他們的目標,只是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的副產(chǎn)品。莫迪拉爾(Motilal)起初是位裁縫,后來仍然是位裁縫。但他的精神改變了,他的工作變成了敬拜。他開始考慮其他人的福利,他的生活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shù)化。自我奉獻的生活是藝術(shù)的頂峰,充滿著真正的喜悅。如果有人覺得奉獻是負擔,或者令他苦惱,奉獻就不是奉獻了。自我放縱導(dǎo)致毀滅,自我克制帶來永生。喜悅不能孤立地存在,它與我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有關(guān)。比如一個人喜歡矯揉造作的布景,另一人喜歡不斷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的天空景象。因此,喜悅與個人和國家的教育有關(guān)。我們喜歡的事物是從小被教導(dǎo)要去喜歡的東西。以繪畫為例,很容易看出不同的民族風格。

      另外,許多奉獻者認為他們提供了無私的服務(wù),就能夠隨意接收別人送的東西,無論自己是否需要。當這種想法占據(jù)了支配地位時,他就不是一位仆人,而是變成了統(tǒng)治人民的暴君。為他人服務(wù)的人不會考慮個人的安逸,因為一切聽從神的安排。他不會被服務(wù)途中的任何東西拖累,他嚴格地獲取他的所需,把多余的留下。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困境,他仍將保持平靜、不氣餒、頭腦清醒。他的服務(wù)就像美德一樣,他滿足于奉獻本身就是回報。

      還有在服務(wù)的時候,人不敢疏忽或耽誤。如果某人認為在個人事務(wù)上他要勤奮,在沒有報酬的公共事務(wù)上,他想在什么時間以任何方式做都可以,那么他還需要學習奉獻學的初級課程。自愿為他人服務(wù)要求發(fā)揮人的最佳才能,并將它放在個人事物之前。實際上,純潔的獻身者總是毫無保留地為服務(wù)人類獻出自己的一切。

      十六 斯瓦得希(1)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斯瓦得希是最重要的一條法則。與自然法則一樣,精神法則同樣不需要人為制定,它們本身就存在。但由于愚昧或其它原因,人們經(jīng)常忽視或不服從它們。這就需要用發(fā)誓來保證人們遵守法則。有素食傾向的人用不著發(fā)誓來強化他的素食,看到肉食,不但誘惑不了他,反而會引起他的厭惡。斯瓦得希原是人的本性使然,但如今卻被人徹底遺忘。因此必需發(fā)誓遵守它。從最深遠的精神意義上說,斯瓦得希代表了靈魂從世俗的束縛中獲得最終的解脫。肉體不是靈魂本來的或永恒的居所,它是靈魂未來旅程的障礙,肉體妨礙了她與所有生命的統(tǒng)一。斯瓦得希信徒在努力與眾生融為一體的同時,尋求從肉體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如果這種解釋是正確的,那么斯瓦得希信徒的首要責任是為鄰人服務(wù)。表面上看,這樣做似乎忽略了其他人的利益。但如果奉獻給鄰人的服務(wù)是純潔的話,就絕不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和一人相處,如同和整個宇宙在一起?!笔且粭l永恒的法則,我們要用心體會。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被“距離感”誘惑,跑到地球另一端去服務(wù),他不僅放棄了對鄰居的義務(wù),還會挫敗他的雄心壯志。舉個具體的例子,在我住的地方,有鄰居、親戚和我贍養(yǎng)的人。他們需要我,尋求我的幫助和支持是他們的權(quán)利。假定我現(xiàn)在離開他們,到遠方去為其他人服務(wù),我的決定會使周圍的小世界陷入混亂,同時我的游俠騎士的作風還可能打擾了新地方的氛圍。把自家的鄰居置之不顧,又給想要服務(wù)的人無意中幫了倒忙,這是違背斯瓦得希原則的第一個后果。

      這樣的例子多得是。這就是為什么《薄伽梵歌》說:“履行自己的義務(wù)雖死猶榮,承擔他人的義務(wù)充滿危險?!比魧⑦@個原理用于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就是斯瓦得希法則?!侗≠よ蟾琛诽岬降摹白约旱牧x務(wù)”完全適用于斯瓦得希,因為斯瓦得希就是要我們承擔屬于自己的義務(wù)。

      錯誤理解斯瓦得希法則,會導(dǎo)致不良的后果。例如我眷顧自己的家庭,不擇一切手段聚斂錢財,就是歪曲了斯瓦得希。斯瓦得希法則只要求我用正義的手段履行對家庭的合法義務(wù),這一做法將為我展示普遍的行為準則。斯瓦得希的實踐絕對不能傷害任何一個人。如果傷害了其他人,就不是履行自己的義務(wù),而是自我主義在作祟。在某些情況下,斯瓦得希信徒可能要響應(yīng)號召,為服務(wù)大眾犧牲自己的家庭。這種甘愿犧牲行為是對家庭的最高服務(wù)?!暗弥模瑢⒁獑适?,為我喪失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這句話既適用于個人,也適用于家庭。假定我的村莊發(fā)生了瘟疫,為了服務(wù)傳染病人,我、妻子、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員都付出了生命。在勸說最親近的人加入服務(wù)行列時,我并不是我的家庭的毀滅者,相反是它的最忠實的朋友。在斯瓦得希里,沒有自私自利的余地;如果有自私自利的話,那就是它的最高形式,與最高的利他主義沒有區(qū)別。斯瓦得希最純粹的形式是全身心地為大眾服務(wù)。

      正是沿著這一思路,我認為,手工紡織是斯瓦得希法則應(yīng)用于社會的必然而最重要的結(jié)果。我問自己:“什么樣的服務(wù)是大多數(shù)印度人目前最需要的服務(wù)?同時所有人都容易理解和贊同,實行起來也容易,還能讓數(shù)千萬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的農(nóng)民能夠活下去?!贝鸢赋霈F(xiàn)了,只有土布或手工紡車的普及化滿足這些條件。

      但愿沒有人認為通過土布來實踐斯瓦得希會傷害外國人或印度的廠長。已經(jīng)棄惡從善的小偷,或準備退還偷來財產(chǎn)的小偷,他已經(jīng)不是禍害了。相反他是位獲益者,他可能意識到了,也可能沒有意識到。同樣,如果世上所有的鴉片癮君子或嗜酒者擺脫了他們的毒癮,酒店主和鴉片販子就沒有顧客了,但不能因此說酒店主和鴉片販子吃虧了。從最真實的意義上講,他們是獲益者。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鏟除罪惡的回報絕不是損失,而是純粹的收獲。

      如果以為履行斯瓦得希的義務(wù)就僅僅是手工紡線,并穿上用紡線做的土布衣服,那是十足的誤解。土布是通向在社會中履行斯瓦得希義務(wù)的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身穿土布衣服,同時還佩戴各種令他們著迷的外國產(chǎn)品。這種人不是在實踐斯瓦得希,而是在追逐時尚。斯瓦得希的信徒要仔細考察環(huán)境,一旦有可能就盡力幫助鄰居,還要偏愛當?shù)禺a(chǎn)品,即使當?shù)禺a(chǎn)品比外地產(chǎn)品質(zhì)量差、價格昂貴,他也會盡力補救它們的缺陷。但不會因此支持外來產(chǎn)品,而放棄本地產(chǎn)品。

      像其它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樣,如果盲目崇拜斯瓦得希,它也就被置于死地。我們一定要提防這種危險。拒絕外國產(chǎn)品僅僅是因為它們產(chǎn)自外國,而把全民的時間和金錢浪費在推銷不適合于本國的產(chǎn)品上,則是可恥的蠢行,是對斯瓦得希精神的違背。但一位斯瓦得希的真正信徒對外國人卻沒有惡意,他不會鼓動別人去抵觸任何人。斯瓦得希主義者不是狂熱的仇恨者,大公無私的原則根植在最純潔的愛中。

      注(1):第十六節(jié)是甘地1931年出獄后寫的。斯瓦得希,Swadeshi,指自給自足,愛國,使用本地、本國的產(chǎn)品,抵制外國產(chǎn)品,當時尤指英貨。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lǐng)袖,“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曾領(lǐng)導(dǎo)印度人民為爭取自治不懈奮斗,1948年遇刺身亡。

      吳蓓,自由撰搞人,現(xiàn)居北京。主要著作有《英格蘭的落葉》等。

      猜你喜歡
      服務(wù)
      自助取卡服務(wù)
      服務(wù)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wù)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wù)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wù)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wù)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wù)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wù)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高等教育為誰服務(wù):演變與啟示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wù)”到“感動服務(wù)”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邓州市| 利川市| 东兰县| 钟祥市| 手游| 正安县| 柳州市| 车险| 千阳县| 东海县| 仁怀市| 潼关县| 临漳县| 清苑县| 鄂伦春自治旗| 长垣县| 广元市| 大足县| 佛教| 河津市| 乡宁县| 滦平县| 广宗县| 潜山县| 嵊泗县| 象山县| 扶余县| 建平县| 盐山县| 湟中县| 湖州市| 旌德县| 阳东县| 农安县| 达尔| 普安县| 蓝山县| 江阴市| 两当县| 琼海市|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