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鵑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初,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齊聚一堂,協(xié)商脫離英國而獨立的人事,并推舉弗蘭克林、杰弗遜和亞當斯等人負責起草一個文件。于是,執(zhí)筆的具體工作,就落到了才華橫溢的杰弗遜頭上。
他年輕氣盛,又文才過人,平素最不喜歡別人對他寫的東西品頭論足。他起草好《宣言》后,就把草案交給一個委員會審查。自己坐在會議室外,等待著回音。過了很久,也沒聽到結(jié)果,他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幾次站起來又坐下去。老成持重的弗蘭克林就坐在他的旁邊,惟恐這樣下去會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于是拍拍杰弗遜的肩,給他講了一位年輕朋友的故事。
他說:有一位年輕朋友是個帽店學徒,三年學徒期滿后,決定自己開一間帽店。他覺得,有一個醒目的招牌非常必要,于是自己設(shè)計了一個,上寫:“約翰·湯普森帽店,專門制作出售各式禮帽。”同時還畫了一頂帽子附在下面。送去制作之前,他特意把草樣拿給各位朋友看,請大家“提意見”。
第一個朋友看過后,就不客氣地說:“帽店”一詞后面的“出售各式禮帽”語義重復,建議刪去;第二位朋友則說:“專門制作”一詞也可以省略,因為顧客并不關(guān)心帽子是誰制作的,只要品質(zhì)好、款式稱心,他們自然會買——于是,這個詞也免了。這樣刪了幾次以后,草樣上就只剩下“約翰·湯普森出售各式禮帽”和那個畫出的帽樣了。
“出售各式禮帽?”最后一個朋友對剩下的詞也不滿意,“誰也不指望你白送給他,留那樣的詞有什么用?”他把“出售”劃去了,提筆想了想,連“各式禮帽”也一并“斬”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畫了一頂帽子嘛!”
等帽店開張、招牌掛出來時,上面醒目地寫著:“約翰·湯普森”幾個大字,下面是一個新穎的禮帽圖樣。來往顧客,看到后沒有一個不稱贊這個招牌做得好的。
聽著這個故事,自負、焦躁的杰弗遜漸漸平靜了下來——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結(jié)果,《宣言》草案經(jīng)過眾人的精心推敲、修改,更加完美,成了字字金石、萬人傳誦的不朽文獻,對美國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關(guān)于起草者的這個故事,也因此而流傳下來。
(選自臺灣《生活中的小故事》)
自己負責
林肯總統(tǒng)的一名顧問推薦某人出任閣員,可是林肯遲遲不予接受,于是這名顧問要求林肯說明理由。
“我不喜歡他那副尊容?!边@是總統(tǒng)的解釋。
“面目可憎并不是他本人的錯呀!”顧問仍不死心。
“一個人過了四十歲,他那副容貌就應(yīng)該要完全由他自己負責了?!绷挚匣卮?。
(林郁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