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20家著名出版商“有眼不識泰山”,竟然將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蘇·奈波(V.S.Naipaul)以及著名作家斯坦利·米德爾頓(Stanley Middleton)的兩部獲獎作品視為垃圾,并對其做出這樣的評價:作品不能引起共鳴、毫無市場價值。
改名換姓后屢屢遭拒絕
最近,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編輯,刪除掉曾獲英國文學“布克獎”的《在自由的國度》(In A Free State)作者奈波爾的姓名以及更改小說主要人物的名字后,將作品開頭章節(jié)的打印“原稿”分別寄給《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版權擁有者之一的魯姆斯伯里出版社(BIoomsburyPublishing PLC)、時代—華納出版社(Time Warner),以及發(fā)掘《哈利·波特》作者羅琳的克里斯多佛—利特爾出版社(Christopher Little)等20家英國著名出版商和代理商。奈波爾于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多部作品曾榮登《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好書排行榜。
但令人遺憾的是,竟然沒有一家出版社愿意為這本曾經榮獲過大獎,并引起無數人共鳴的著作出版發(fā)行。其中,英國主要文學出版社PFD的答復是:“對你選擇的素材,我們感到萬分抱歉。由于作品沒能引起共鳴,我們對此并沒有足夠的信心。”而另一家著名出版商布萊克—弗萊德曼出版社(Blake Friedmann)則表示:“為新人出版著作的首要條件就是,作品的內容和寫作風格要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和興趣,但很抱歉,我們對你的作品沒有這種感覺?!?/p>
無獨有偶,《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編輯還將著名作家米德爾頓在1974年榮獲“布克獎”的得意之作《假日》(Holiday)做了一番“處理”后,寄給相同的出版商和代理商。米德爾頓雖然在文學界享負盛名,曾經出版過42部作品,但他的這部巨作也落得了與奈波爾作品同樣的下場——被眾出版商一口回絕。
魯姆斯伯里出版社的意見是,對作品“感興趣”,但卻不適合出版;時代—華納出版社則表示,作品雖然“意念不錯”,但并非公司理想的出版種類。此外,還有其他13家出版社也給出了類似答復,只有芭芭拉—利維出版社(BarbaraLevy)表示有興趣繼續(xù)閱讀其他章節(jié)。
不愿意給無名作家機會
對于兩部名作遭遇出版商“退貨”,小說家兼文學評論家泰勒說:“米德爾頓的作品可能會被視為不合潮流,已經過時,但奈波爾的作品應該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制,沒有理由不被重視?!?/p>
近年來,出版界只一味追捧“著名作家”,以及那些“具有市場價值的年輕新星”,這種做法,無形中犧牲了眾多“嚴謹作家”。資深出版發(fā)行人克利稱:“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連鎖書市的狠命壓價,為求保險,出版商已經不敢貿然為新人出版書籍,他們只選擇那些‘出位的新人或名人。”
類似事例比比皆是,英國巨胸名模、艷星喬丹繼出版了第一部自傳《成為喬丹》(Being Jordan)后,與著名的柯蒂斯—西頓菲爾德出版社再度合作,不久前又推出第二部自傳《全新的世界》(AWhole New World,嚴格意義來說,它應該算是一本性愛日記)。泰勒稱,現在的作家需要擁有市場價值,那就是“29歲、金發(fā)、美貌、小有名氣”,換言之,這些就是推出新作的主要“資本”。
現在,許多大出版商常常把發(fā)掘新秀作家的任務交給文學經紀,而文學經紀們卻不見得有充裕的時間,來仔細閱讀林林總總的作者投稿,于是他們在匆匆瀏覽幾頁后,便決定了稿件的命運。
有文學經紀坦言其公司一年要處理1500份文稿;還有文學經紀稱平均每天會收到大約50份小說手稿,但公司每年只從中選擇6名新秀作家,由于相關人員,“因此除非翻閱的那幾頁手稿有令人驚喜的商業(yè)價值或文學特點,否則很少納入新秀考慮名單”。
泰勒表示,現在的英國以筆桿子維持生計的文藝小說家少之又少,總共不超過20個。因作品稿件只注有筆名而被出版商將作品無數次打道回府的著名作家迪·萊辛(D.Lessing)說:“現在的出版商根本不愿意給無名作家任何機會?!?/p>
(周艷編譯自《星期日泰晤士報》)
海外星云 200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