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霞 丁克堅 陳方新 陳 莉
摘要研究了小麥紋枯病病情指數與產量損失率及千粒重的關系。結果表明,產量損失率隨著病情指數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隨著病情指數的增加呈下降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病情指數與產量損失率的關系模型,病情指數與千粒重的關系模型。
關鍵詞小麥紋枯?。徊∏橹笖?;產量損失率;千粒重
中圖分類號S 435.121
小麥紋枯病(Rhizoctomia cerealis)是一種重要的上傳真菌病害,幾乎遍及世界各小麥種植區(qū),早在1934年國外即有報道。1973年,我國也發(fā)現此病的危害。目前,該病在國內十幾個省市不同程度發(fā)生和危害,其中尤以江淮麥區(qū)為重。近年來,由于品種、栽培制度和肥水條件的改變,病害逐漸加重,對小麥高產穩(wěn)產構成較大威脅。本文研究了不同供試品種的小麥紋枯病府情指數與產量損失率及千粒重的關系。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小麥品種
半冬性品種:皖麥19、溫麥4號、皖麥30;冬性品種:揚麥158、豫麥18、豫麥21。
1.2栽培管理與田間設計
半冬性小麥品種播期為10月15日,播量為8kg/667mz;冬性品種播期為10月25日,播量為10kg/667mz;造墑條播,墑寬2.5~3.0 m,行距18cm,播種深度3~5 cm。每個品種種植面積72m2(面積為小區(qū)凈面積,其中高菌量區(qū)、低菌量區(qū)和不接菌區(qū)各為24m2),墑溝25 cm。
1.3供試菌株與接種方法
小麥紋枯病菌株為JR54菌株(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經玉米砂培養(yǎng)基擴大繁殖后,取出培養(yǎng)物搓細,均勻拌和過篩的細土,麥種播下后按每667m215 kg細土拌和物,撒于種間后覆土。高菌量區(qū)按培養(yǎng)物:細土=1:20,低菌量區(qū)按培養(yǎng)物:細土=1:50配制施用。
1.4調查內容與方法
分別于小麥孕穗期、揚花灌漿期二次隨機分段抽樣調查。記載病株率和剝查嚴重度。嚴重度分級標準為:
0級:無病;
1級:莖稈基部葉鞘有明顯病斑(未侵入莖稈內部);
2級:莖稈發(fā)病,病斑繞莖圍1/4以下;
3級:莖稈發(fā)病,病斑繞莖圍1/4~1/2;
4級:莖稈發(fā)病,病斑繞莖圍1/2~3/4;
5級:莖稈發(fā)病,病斑繞莖圍3/4以上;
6級:病株提前枯死,形成枯白穗。
1.5產量損失調查
各品種在高接菌區(qū)、低接菌區(qū)和不接菌區(qū)分別取3個樣點,每個樣點1m2,收割前每一樣點均分散隨機調查200株莖蘗的病情,每一樣點單收、掛牌編號,以樣點為單位分別脫粒揚清稱重,計算每樣點產量,并分別測其千粒重。
2結果與分析
2.1病情指數與產量損失率的關系
供試品種的最終病情調查及室內考種結果表明,所有參試品種的產量損失率隨著病情指數的增加呈上升趨勢(表1、表2)。為了便于計算產量損失率,并將產量損失率與小麥紋枯病病情中長期預測預報技術相結合,對小麥紋枯病的最終病情和產量損失率進行了分析,建立了最終病情與產量損失率的關系模型。對已建立的模型進行x2檢驗,結果表明,理論值與實際值差異不顯著(表3),由此可認為該預測模型符合率較高。
2.2病情指數與千粒重的關系
千粒重是構成小麥產量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由試驗結果(表4)可以看出,供試品種的千粒重隨著病情指數的增加呈下降趨勢,為進一步明確千粒重與病情指數的關系,通過將供試品種的千粒重與病情指數之間的線性回歸分析和建立回歸方程(表5),可知各品種的千粒重(y)與病情指數(x)之間相關程度均達極顯著水平。
2.3病情指數與千粒重損失率的關系
對供試小麥品種的病情指數和千粒重損失率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千粒重損失率隨著病情指數的增加呈升高趨勢,為了明確病情指數與千粒重損失率的關系,作者建立了病情指數與千粒重損失率關系模型(表6)。對已建立的模型進行x2檢驗,結果表明,理論值與實際值差異不顯著,可初步認為該預測模型符合程度較好。
3討論
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是構成小麥產量的3個基本要素。國內外眾多報道認為,小麥紋枯病造成的產量損失程度與發(fā)病時間、發(fā)病部位、發(fā)病級別以及小麥品種密切相關。一般發(fā)病愈早,造成的產量損失愈大;在莖稈病癥相同的情況下,發(fā)病葉鞘位和發(fā)病莖節(jié)位愈高,產量損失愈大;隨著病級的提高,減產幅度增大,千粒重降低。小麥紋枯病產量損失估計試驗結果表明,所有參試品種的產量損失率和千粒重損失率均隨著病情指數的增加呈升高趨勢,而千粒重則相反,隨著病情指數的增加呈下降趨勢,這個結果與前人的結論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