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忠
談到國外教育,我最喜歡提及芬蘭及愛爾蘭。因為他們沒什么自然資源,也沒有輝煌的歷史,但都靠投資教育而成功。更難得的是,主政者在國家貧窮時就知道要投資教育。
芬蘭的教育成功,可由2003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針對41國的15歲學生所做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驗成績中看得出來。芬蘭學生“閱讀能力”及“科學”排名第一,“數學”及“解決問題”第二。由于教育成功,其它方面表現也很優(yōu)異,例如芬蘭在最近兩次的環(huán)境永續(xù)指標評比均是世界第一、水質第一、世界競爭力第一,連政治透明度也是世界第一。
芬蘭一年上課190天,小學低年級學生每天最多上課5小時,中、高年級最多7小時,時數比其他國家學生少很多。反觀國內,我們學生的正式上課時間已明顯多于芬蘭,若加上輔導課、課后補習等,恐怕我們小孩的“學時”堪稱世界第一。讓資優(yōu)生花較多時間演練解題,可能提高數理成績,但很難提升閱讀寫作及創(chuàng)意思考能力,甚至可能抑制學生發(fā)展。
芬蘭把教育視為人民的基本權利,不因經濟或其它因素影響受教育的機會——提供免費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午餐、醫(yī)療等也免費。99.7%的孩子都能完成義務教育,可能是輟學生最少的國家。94%升學至高中、中專,午餐及學費仍全免,但得負擔材料費。大學也免學費,但需付費加入學生會,以獲得優(yōu)惠膳食、醫(yī)療等福利。
發(fā)展較慢的孩子本應得到較多照顧,但東方國家走精英教育路線,資質較好的學生學習資源較多,不平等教育無法全面提升國民素質。芬蘭正好相反,在OECD測驗中表現較差的學校,反而得到較多資源,讓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優(yōu)質教育。芬蘭約有26%的學生因身心障礙、成長遲緩等原因,接受免費的特別教育。
芬蘭更值得稱道的,還有先確保教師質量,除幼教外,其他教師至少要有碩士學位。國家只管學生質量,不管教師如何教;為了讓學生各方面都能成長,教師的教法自然趨向多元化并以學生為主。教育部管得少,但教學質量反而高。
芬蘭的教育指導制度更值得一提,他們鼓勵孩子自我成長,學習是快樂的。
芬蘭不但希望達到“一個都不能少”的平等教育,更希望讓每個人一生都不斷成長,很多機構提供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的基本技職教育是免費的,部分較專門的技職教育雖然會收費,但工作滿十年以上即可得到政府補助。
教育應是一輩子的事,我們在校時間不短,但不在校的時間更長,每個人一生都應該有權利享受學習的樂趣。
(本文作者為臺灣交通大學環(huán)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編輯:王克峰
電子信箱:
kefeng1996@gmail.com
海外星云 200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