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崢
《蝸?!愤M教材引起的軒然大波
最近,流行歌手周杰倫的一首《蝸?!繁贿x進了上海市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引發(fā)了整個社會以及教育界討論的熱潮。一時間,斥責的、批評的、贊許的不同的聲音從四面八方涌來。多少年來,我們頭腦中的愛國歌曲的形式被徹底地顛覆。雄赳赳、氣昂昂,讓人熱血沸騰、豪氣沖天、振奮人心的旋律被抒情化、大眾化,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所代替。偶像的影響力是無窮的,就像冬天禁錮不了春綠的蔓延,老師根本無法阻擋流行歌曲的種子在學生中間蔓延。一時間,在課堂內(nèi)外,哼唱《蝸?!返穆曇舨唤^于耳。筆者在杭城某中學做過調(diào)查:94.7%的學生異口同聲地稱贊并歡迎流行歌曲進課堂。這不禁讓人思緒萬千,孩子們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實際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世紀青少年們的審美水平與對待流行文化的心態(tài)。
近年來,流行歌曲大規(guī)模地侵入學生的校園生活,良莠不齊的社會音樂文化干擾乃至取代了校園音樂文化,時尚成了青少年爭相追逐的目標,偶像成了孩子們心目中魅力無邊的英雄。青少年中出現(xiàn)了“只知劉德華不知劉天華”的怪異現(xiàn)象。社會上的正反兩方爭論的焦點集中在:蝸牛是否應該歸于愛國主義歌曲,而筆者認為重點并不在此,通俗、流行和高雅、經(jīng)典不是選擇的主要標準,是否具有審美價值和審美意義才是最重要的。《蝸牛》的歌詞雖然屬于個體化情緒,但其間也充滿了面對困難而不退縮、勇于承擔生活責任的積極面,其旋律也瑯瑯上口。如果不是將《蝸?!放c愛國歌曲聯(lián)姻,也未必會爭論得臉紅脖子粗。況且不管討論如何激烈,各種流行音樂已經(jīng)存在并且正被學生們廣泛傳唱著?!段伵!?思想內(nèi)容尚且積極上進,但是質(zhì)量粗劣、低級庸俗的流行音樂還是存在并被無孔不入的大眾媒體灌輸給青少年。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我們應該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端正自身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健康、積極的審美理想。
正確認識流行是審美理想建構的基礎
青少年生活閱歷淺,審美經(jīng)驗不足,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尚未形成完整而準確的審美判斷力,心理不成熟易產(chǎn)生浪漫化、理想化和形式化的情結(jié)。流行文化也有良莠之分。庸俗的流行通過狂轟爛炸的信息,反復強調(diào)渲染世俗觀念,追求時尚潮流,必然形成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定勢。另外,也易導致青少年忽略修養(yǎng)、能力、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造成人格社會化的缺失,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走向追求感官享受和刺激的極端,而不注意藝術文化內(nèi)涵和思想價值。所以,音樂教育工作者們必須從審美原理、規(guī)律等方面入手加強學生的審美判斷力和鑒賞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敏銳的審美知覺,多方面、多角度、正確地認識流行,從而樹立良好的審美理想。
必須學會辨別庸俗的流行文化和具有一定審美意義的流行文化。流行已成為我們的文化事實,橫亙于我們的生活,它的無處不在已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了我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選擇。所謂的庸俗的流行表現(xiàn)為:膚淺、庸俗的欣賞趣味被移植到文化娛樂品中,藝術形象被扭曲;追求商品性、市場價值性;即時性消費為主,以修身養(yǎng)性為主旨的審美欣賞變?yōu)榱艘韵?、解悶、尋求刺激為主的消費享樂。相當多的流行歌曲都爭相為自己貼上庸俗無聊的標簽。如:“我補補補補,越補越?jīng)]有出息,越補越像神經(jīng)病。”(選自《補習》)或者是“想念著你,想念著溫柔,想來想去日子匆匆過,念念不忘,固執(zhí)得灑脫?!保ㄟx自《回心轉(zhuǎn)意》)無聊、頹廢,比比皆是。這些靡靡之音,風花雪月,輕則無病呻吟,重則毒害青年。這些音樂所宣揚的在愛里醉生夢死,或?qū)θ松膮拹呵榫w,無疑是對積極人生觀的一種銷蝕。另外還有一種類型的流行樂,不管旋律如何,統(tǒng)統(tǒng)配之強勁的節(jié)奏,這無非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或是一種刺激,而情感有多么打動人心則根本說不上。這樣的音樂還是趕緊把它請出學生的精神家園為妙。
我們不否認,流行音樂中具有一定審美意義的作品。一批有想法的年輕人擺脫愛情的題材,嘗試將傳統(tǒng)民間音樂與搖滾結(jié)合,歌詞突出文化縱深和批判意識,有反思人生和激勵奮進的效應,另外將流行元素與人生哲理、民族文化和愛國情懷相結(jié)合的流行音樂也有一定教育意義,如《中國人》《龍的傳人》《真心英雄》等,還有80年代的臺灣校園民謠,表達一種懷舊的情懷,對純真的愛情和友情的渴望,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另外一些輕音樂,旋律瑯瑯上口,通俗易懂,舒緩優(yōu)美,有助于放松心情。這些作品都可以被利用起來。
有些音樂教師反復播放愛國歌曲,試圖占領學生的耳朵,如今和平年代,抗戰(zhàn)時期的愛國歌曲顯然與學生擁戴的流行音樂相比有些勢單力薄,用愛國歌曲的熏陶試圖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另外,音樂教師最好少用嚴肅的說教方式,而改為循循善誘加上行為實踐的結(jié)合。因為青少年處于心理叛逆期,心理學認為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主觀色彩較濃,追求特立獨行,個人意識尚不明了,理論說教必然起到反效果,對正確的審美判斷的引導可以包括:
首先,端正對流行的認識,客觀而正確地認識流行文化的屬性和來源。它是通俗文化、傳播文化、商業(yè)文化、消費文化的復合體,因為觸及了人類感受的本能,集中了大眾的所欲所念及典型情結(jié),引起共鳴。正如流行歌曲大部分是你情我愛,因為這東西唾手可得,而且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是一種感受,所以容易引起共鳴。其次:認清庸俗流行的真面目。1.缺乏獨創(chuàng)性,只是機械地復制、蓄意地制造。用復制代替獨創(chuàng)、用平庸代替超越、用平面代替深度。2.缺乏內(nèi)在價值和超越意義,只停留在感性層面,未深入到理性層面,推行的是一種世俗化、非精神性的原則,即以個體的享受、娛樂和快感為動機。強勁的節(jié)奏加上舞美,的確造成視覺沖擊,娛樂大家眼球,但給人的審美效應是短暫的。3.市場和商業(yè)的因素滲透其中,其交換價值超過了甚至完全掩蓋了使用價值。它是由個體構想、策劃出來的,其創(chuàng)作要么遵循一種商品化原則,要么遵循創(chuàng)意者自我表演、自我張揚的原則,兩者的目的直接或間接地為了獲取物質(zhì)利益。再次,吸取良好流行音樂作品的精華和價值點。讓青少年瞬間從對流行歌曲的熱愛轉(zhuǎn)變到對交響樂的熱愛并不現(xiàn)實,關鍵是如何吸取流行音樂中具有一定審美價值和意義的元素,鼓勵和組織學生收集有審美價值和意義的流行歌曲,組織相關主題班會或在校園廣播宣傳,還可以從簡單分析校園民謠、輕音樂的配器、曲式入手,作為欣賞交響樂的基礎,也可通過對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影音樂中過渡到對經(jīng)典電影配樂和交響樂的欣賞。最重要的是必須讓學生意識到:有審美修養(yǎng)的人,往往把個人的審美趣味、價值取向和崇高的審美境界與理想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主客
觀的統(tǒng)一。一味盲從流行,反而會成為流行的奴隸。
崇高審美理想建構的當務之急
席勒認為:現(xiàn)代文化建立的是一種個體與社會、精神與物質(zhì)、感性與理性分裂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壞。而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徑是對人進行審美教育,建設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礎的審美文化。
我們無法阻擋流行文化的腳步,而且光對流行文化進行正確的認識還不夠。要樹立青少年正確、健康、積極的審美理想。
一、音樂教師身體力行,以自身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全面的審美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1.與學生一起,尋找庸俗的和健康的流行歌曲例子二三,先不加任何評價,讓學生自己去辨別。當學生察覺歌曲中含有低級趣味的元素,他們也會審視和思考,在學生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以恰當?shù)囊龑盏绞掳牍Ρ兜男Ч?,既培養(yǎng)鑒別優(yōu)劣作品的能力,同時提高對流行產(chǎn)品的理解能力。要發(fā)掘和利用流行歌曲中的積極因素,如勵志的歌詞來激發(fā)、感染學生,達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同時主動抵制庸俗的流行文化,讓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的、具有深刻反映作用和強烈人文反思的、高雅的、嚴肅的、具有教育意義的高雅文化的聲音透出來。2.教師需學會利用音樂心理學中的移情,理解和欣賞學生的感情。學生是受眾,是精神產(chǎn)品的消費者,他們有發(fā)言權,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不應該被成人社會所忽視,也不應該為專家或權威以及所有成人者的意見所淹沒。老師決不可以越俎代庖,取代孩子們的聲音和意見,須對學生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與各種不同的審美觀點進行平等友好的溝通和對話,鼓勵學生追求格調(diào)高雅、具有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不強制性地試圖強迫青少年接受既成定論的精神產(chǎn)品,而通過比較、辨別、評價等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3.不以個人的好惡為作品選擇根據(jù),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教師肩負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本身需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選擇具有審美價值的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讓學生充分感受和體驗真正美好音樂的熏陶和感染,使美的具象深植于學生心中,從而受到藝術魅力的感召。
二、讓學生在伙伴的正確審美觀的影響下被同化。實際上,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部分青少年還是表現(xiàn)出對審美理想正面價值的積極態(tài)度,對美的向往和追求,他們對大眾傳媒制造的庸俗流行的接受也不是被動的,而是充滿了明確的審美思維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上說,處于成長狀態(tài)的青少年對友誼非常重視,往往容易被同伴或群體同化,如果組織具有良好審美趣味和理想的同齡人,通過共同欣賞高雅音樂、組織收集優(yōu)秀流行音樂活動和比賽,帶動那些對美的價值定位有偏頗、審美理想蒼白空泛的人,此時的效果要遠遠大于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
三、發(fā)揮學校文化氛圍和學習條件的重要作用。教師除了對健康、積極的審美情趣進行強調(diào),言傳身教,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外,還必須發(fā)揮學校文化氛圍和學習條件的作用,雙管齊下。學校應創(chuàng)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多舉辦藝術講座和審美輔導,可以在校園的廣播站分不同時段播放輕音樂、校園民謠、交響樂等,讓學生聆聽高雅音樂的時間增多,空間增廣。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音樂學習的條件,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和比賽,多組織交響樂、畫展等藝術作品的觀摩欣賞。
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一再強調(diào)要“使每一個孩子可以擁有打開好音樂的鑰匙,并且同時有對抗壞音樂的護身符”。除了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身體力行,對流行文化加以引導之外,整個社會都要行動起來,一同來關懷成長中的青少年。從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流行文化多元性的繁榮等方面看,流行歌曲進課堂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關鍵在于如何提高廣大在校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正確的審美觀,并將所培養(yǎng)的審美判斷力和鑒賞力融會貫通,運用到其他藝術審美領域中,加強審美體驗,豐富審美經(jīng)驗,升華到高雅的審美境界中,樹立具有時代個性的、健康的、積極的審美理想,做一個有高尚審美修養(yǎng)的人。
章 崢浙江工業(yè)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