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習慣。鑒于以上認識,在閱讀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課前放手預讀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教學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預習中,要使學生養(yǎng)成遇到困難時主動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劃出重點詞句,標明自己不理解的語句和字詞,可以寫出自己的感受,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疑難,還可以根據(jù)語言特色,摘抄課文中優(yōu)美詞句,精彩片段,好的開頭、結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師應檢查預習情況。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說預習中懂得了哪些內容,遇到了哪些問題。教師對學生預習的收獲應予以肯定,以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自學的潛能,提高學生質疑的質量和能力。
二、課中精心導讀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積極的引導。引導得好,學生的自主作用才會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主發(fā)展的效率才會高。
1.導“趣”。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W生有了
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形成強大的內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如上《長征》一文時,當學生初步學習了解課文后,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該用幻燈機出示紅軍長征的線路圖,讓學生觀察紅軍所經過的省市,并且指出“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河”、“岷山”等地所處的位置,使學生對紅軍長征的路線有整體的感知,從而激發(fā)理解詩句意思的興趣。
2.導“法”。學法指導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領悟學法,尋法自學。如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的練習,不但要告訴學生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如抓住主要事件,聯(lián)系課文題目,抓住中心句段,抓住故事的寓意,聯(lián)系社會背景等;還要告訴學生歸納中心思想的一般規(guī)律:寫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頌人物的高貴品質,寫景的文章一般是抒發(fā)作者的感情,狀物的文章一般是為了說清一個事物等。
3.導“思”?!八肌奔此季S,思維是能力的核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出疑問,讓學生去思考。例如在教學《小青石》一課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小青石原來的理想是什么?能實現(xiàn)嗎?后來它成了什么?為什么它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是最有意義的?教師要善于在關鍵處設問,在無疑處質疑,不斷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導“讀”。要指導學生讀,就要教給朗讀的方法。朗讀一篇文章可以從速度、感情、語調去考慮。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錄音、范讀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把范文讀好、讀出味道來。
三、課外循法自讀
應用從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把方法轉化為學生的能力與習慣,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具體閱讀實踐中,可用“三步法”指導學生讀懂每一篇文章。
第一步:初讀。先看清題目,思考文章可能寫些什么內容,再通讀文章,遇到不懂的字詞查閱工具書,然后想一想整篇文章講了什么。
第二步:細讀。先一句一句地讀,讀懂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讀完一個自然段停下來想一想,這些話概括起來是什么意思。接著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讀下去,想一想哪幾個自然段可以合并成為一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最后把每段段意連起來,由此可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精讀。從寫作的角度去讀,分析作者怎樣立意、選材、構思。重點描寫和語言描寫有什么精到之處。
另外,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要讓學生養(yǎng)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閱讀時每當發(fā)現(xiàn)優(yōu)美詞句或精彩片段都要摘抄到讀書筆記中,并熟讀到背誦,從而積累豐富的語匯。還可以讓學生練練筆,寫出心得體會,或模仿精美語段進行仿寫等。如此,學生的讀寫能力才會不斷得提高。
(梁東麗河南省夏邑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