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成語在使用過程中,從古至今意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截然相反,我們不妨列舉數(shù)例。
一、愚不可及 古時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智);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里原指寧武子為了應(yīng)付無道的政治局面而假裝愚癡,以免禍患,為常人所不及。但是今天在使用這個成語時,卻變成形容人極端愚蠢的意思了。如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nóng)》:“我們醉后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fā)笑?!?/p>
二、閉門造車 宋朱熹《〈四書〉或問》:“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惫糯能嚕瑑奢喼g的距離是固定的,只要按照同一規(guī)格,關(guān)起門來制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和。此成語后人在使用過程中卻反其意而用之,比喻不問客觀實際,不進(jìn)行調(diào)查研究,只憑主觀想像處理問題,關(guān)起門來造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們的任務(wù)在于把群眾政治家的意見集中起來,加以提煉,再使之回到群眾中去,為群眾所接受,所實踐,而不是閉門造車,自作聰明?!?/p>
三、數(shù)見不鮮 成語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shù)見不鮮,無久慁(hùn打擾)公為也?!睌?shù),屢次;鮮,新殺的鳥獸,原意為經(jīng)常來的客人就不必再宰殺禽獸招待。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數(shù)見不鮮,意必秦時人語,猶今人所謂‘常來之客不殺雞也?!焙髞泶顺烧Z的意思卻演變?yōu)槟撤N事物經(jīng)常見到,已經(jīng)沒有新鮮感,這同其原意已相去甚遠(yuǎn)了。
四、一絲不掛 原指魚類不受釣絲的掛礙。本為禪語,比喻超然灑脫,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行境界。后用以泛指毫無牽掛。如《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把世情榮枯得喪,看做行云流水,一絲不掛?!痹俸髞?,該成語便多用來形容赤身裸體了。如魯迅《故事新編·起死》:“全身赤條條的一絲不掛”。
五、鉤心斗角 唐杜牧《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迦,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边@里的“心”,指宮室的中心;“角”,指的是檐角。鉤心斗角,謂宮室建筑的結(jié)構(gòu)錯綜精密。而到后來,該成語便用以比喻用盡心機(jī)、明爭暗斗了。如魯迅《兩地書》:“但他人誰會想到他為了爭一點無聊名聲,竟肯如此鉤心斗角,無所不至呢?!?/p>
六、寄人籬下 《南齊書·張融傳》:“丈夫當(dāng)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本謂文章著述當(dāng)自創(chuàng)一體,以“寄人籬下”比喻因襲他人。清薛雪《一瓢詩話》:“若一步一趨,描寫古人,已屬寄人籬下。”本成語后來多用以比喻依附別人,不能獨立。如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他在工商界老是寄人籬下,是不甘心的。”
古今義異的成語,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對于此類成語,我們在閱讀和使用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
(史大豐,山東棗莊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