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日下午,由本刊主辦的“《天使在作戰(zhàn)》暨《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研討會”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開。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張勝友,北京市委宣傳部干部張凝華,北京文聯黨組書記朱明德、副書記黎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張鍥,副會長周明、傅溪鵬,中國報告文學界著名作家評論家崔道怡、李炳銀、田珍穎、劉茵、王宏甲、何西來、王必勝、曲蘭、李朝全,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zhàn)》作者朱曉軍、主人公陳曉蘭,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章德寧、執(zhí)行主編楊曉升、副主編孟亞輝、副社長吳雙明及《北京文學》雜志的部分編輯,中央電視臺“半邊天”著名主持人張越以及首都十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出席了研討會。
本次研討的由朱曉軍創(chuàng)作的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zhàn)》,以強烈的現實感和憂患意識,飽蘸激情、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上海女醫(yī)生陳曉蘭,為揭露本院、本地區(qū)乃至整個醫(yī)療領域觸目驚心的醫(yī)德淪喪、醫(yī)療腐敗所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與犧牲,讀來驚心動魄,令人憂心與憤怒,同時不能不為陳曉蘭的崇高壯舉深深感動與震撼。該作在我刊今年第6期剛剛發(fā)表,就被《北京青年報》《齊魯晚報》率先連載,《廣州日報》《三湘都市報》《濟南時報》《寧波晚報》《深圳晚報》《大眾日報》《今晚報》《姑蘇晚報》《南方日報》等多家報紙也已先后來電要求連載,北京環(huán)球經緯影視文化公司還通過我刊找到了作者朱曉軍,而后專程飛抵杭州與朱曉軍洽談購買影視改編權。
為了讓讀者進一步了解本次研討會的有關內容,現將有關領導和專家發(fā)言的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黎晶(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還有新聞界的朋友,我非常高興這么多的專家和學者朋友們關注《北京文學》,關注《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研討會,同時更加關注《北京文學》發(fā)表的《天使在作戰(zhàn)》這樣一篇非常感人肺腑的作品。我看完了之后非常感動,應該說喚起了我已經55歲的蓬勃的戰(zhàn)斗力。因為我也是知青,我跟陳曉蘭有很多經歷是相同的,我也上訪過,我也接待過上訪。抑制腐敗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所以我們提出抗擊腐敗。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問題,所以我想《北京文學》能夠召集這樣一個研討會,研討引起社會關注的焦點性的問題,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北京文學》作為全國大的文學刊物,我想“好看小說”與“現實中國”這兩個欄目的并列齊驅使這本文學雜志更加深刻與厚重,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思想性、乃至批判性使其能夠喚起公眾的戰(zhàn)斗力,它和小說正好互為映襯,使《北京文學》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同時也能夠喚起我們作家巨大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性的良知。
我在分管《北京文學》以來,一直和《北京文學》的同志們樹立這樣的思想:作家是什么?作家是領導者,是人民賦予了我們的話語權,作家有責任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思想,用我們的作品來喚起社會良知,來引導社會的思潮。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引起社會巨大的關注。通過這次的研討會,我們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各個層次的領導對《北京文學》更加關注,讓我們這個平臺和我們的社會,以及我們的作者三點一線攜起手來,把《北京文學》辦得更好。
章德寧(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
剛才我們文聯的黨組副書記,也是我們《北京文學》的主管書記黎晶先生代表我們《北京文學》編輯部,表示了對各位的歡迎,而且也談了對我們這個報告文學研討會的一些想法。下面請《北京文學》的執(zhí)行主編楊曉升,也是這篇報告文學的責任編輯,來講講為什么召開這個研討會,包括《北京文學》發(fā)表報告文學整體的策劃和思路。
楊曉升(北京文學月刊社執(zhí)行主編):
《北京文學》為什么要發(fā)表《天使在作戰(zhàn)》這么一篇報告文學?
首先是因為這篇作品的內容本身有很高的社會關注度,它牽涉到的內容跟我們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第二是因為這篇報告文學的主人公陳曉蘭同醫(yī)療腐敗甚至邪惡斗爭的巨大勇氣、獻身精神和崇高境界。我相信面對這樣一個人物,稍微有一點社會良知的人,都會為我們當今社會的醫(yī)療現狀感到憂心,也會被陳曉蘭所做的一切所深深感動,我們的雜志有足夠的理由將這樣一個人物以報告文學的形式推介給廣大讀者。第三個原因是作品本身作為報告文學表現出來的感染力。應該說陳曉蘭的事跡已被眾多的媒體、報紙廣泛關注,但是為什么大家已熟知陳曉蘭的事跡作為報告文學推出來以后還有那么大的關注度?這充分顯示出了報告文學作為文學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北京的一家影視文化公司也來電要求與作者洽談影視改編問題。
下面我再介紹一下《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的情況。
為什么要開辟“現實中國”報告文學?首先是面對文學期刊格局作出的選擇。大家都知道,全國現有的文學期刊,大大小小有上百家,但是里面的內容形式都大同小異。作為一本面向廣大讀者的刊物,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報告文學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體現著我們刊物的一個特色。第二,報告文學自身的感染力,它直觀、迅捷地反映現實社會中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焦點事件和焦點人物,真實性、現實性、可讀性強,與讀者的貼近性強,成為大眾性報紙連載版面最主要的文學載體。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全國各地的晚報和都市報,大量的連載作品是以紀實作品為主,小說其次。當然并非是報告文學就一定有讀者,就像并非小說就一定有讀者一樣,關鍵是辦刊人,我們必須知道大多數讀者需要什么樣的作品,當然同樣我們也必須知道,大多數的讀者需要什么樣的小說和散文。第三,《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的選稿標準。第一個標準,熱切地關注現實生活,大眾普遍關注或具有潛在關注度的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焦點事件和焦點人物,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不回避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同時又能理性分析,深入開掘,并把握住正確的輿論導向。第二個標準,作品必須引起多數讀者普遍的閱讀興趣,具有一定的新意和思想深度,要讓讀者在閱讀后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鳴和思考。第三個標準,作品必須盡可能做到可讀性、思想性和文學性的統(tǒng)一,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報告文學自身應有的感染力。
《北京文學》開“現實中國”這個欄目,新世紀以來已經進入第6個年頭,效果如何?我介紹一下:首先是轉載率。我們每期的報告文學刊發(fā)出來以后,都能引起普遍的關注和讀者的興趣,多的時候十好幾家報紙連載,沒有被轉載或連載的情況到現在幾乎沒有出現。還有每到年底,漓江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優(yōu)秀報告文學選中所收錄的報告文學,選自本刊的幾乎不約而同地占據了全書四分之一的篇目,居全國所有文學期刊的首位。還有一點是,我刊的報告文學作品連續(xù)獲獎。自從(正泰杯)中國報告文學大獎設立以來,《北京文學》的報告文學已連續(xù)三屆蟬聯,成為中國所有文學期刊中的佼佼者。
《北京文學》的報告文學也面臨著問題:第一,優(yōu)秀作者與優(yōu)秀題材難以統(tǒng)一。我們現在每期發(fā)表的報告文學的作者大都不是知名的,也不是最成熟的。我們主要是從選題入手,發(fā)掘、組織有報告文學寫作潛力的作者一塊溝通、策劃、協(xié)作到最后不斷地修改,最終才推出來。實際上如果是成熟的報告文學作家,他作的選題如果也是我們需要的,我們就會很省心,讀者也會更喜歡。相反,相當一批成熟的報告文學作家他們關注的視角,他們的選題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或者不是廣大讀者所需要的。第二就是思想性,可讀性、文學性難以做到高度統(tǒng)一,十全十美的作品是沒有的,我們往往是以內容取勝,這也是我們的遺憾。
我們今天的議題有三個方面:第一:《北京文學》第6期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zhàn)》的現實意義及寫作特色;第二,新世紀以來《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的特色與不足;第三,《北京文學》報告文學題材拓展和質量提升的可能性空間。
張勝友(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
我想說兩層意思。第一向《北京文學》致以深深的敬意!新世紀以來,《北京文學》在報告文學的刊發(fā)上獨樹一幟,發(fā)揚了報告文學警示人生的非常優(yōu)良的品質?!侗本┪膶W》的報告文學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影響,不斷地推出非常有分量的作品,而且多篇已經獲得大獎,他們得到整個社會的贊揚,所以他們的作品得獎是當之無愧的。因為報告文學首先是在于報告上的。我們的國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方面取得巨大的成績,同時又引發(fā)了眾多的社會矛盾,我們成績的取得和我們引發(fā)的矛盾交織在一起,撲朔迷離,是可以產生非常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的。現在報告文學界一方面有一批報告文學作者在墮落,當然大家批評很多的是廣告文學,還有非常無原則的吹捧,甚至關注一些很無聊的話題,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又有一批報告文學的作家在堅守,包括《北京文學》刊發(fā)的很多報告文學作品。
第二層我首先要向陳曉蘭大夫致敬,向作者表示祝賀!我是非常重感情的,而且在看的過程中不斷地引發(fā)一種憤怒的情緒,《天使在作戰(zhàn)》我認為是非常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主人公的事跡非常感動人,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除了表現她非常高尚的真誠以外,更重要的是表現她對邪惡勢力不屈不撓的抗爭。當然她一個人的力量非常小,所以遭受了那么多的磨難,同時因為她代表了良知,所以感到她同時是非常強大的。當然如果談到腐敗問題,多少年前,知識界、理論界都在反復談論,抑制腐敗是誰的問題?如果沒有控制權,腐敗就會變成癌癥擴散。但我們從《天使在作戰(zhàn)》中看到腐敗的普遍性的同時,我也看到我們的作家,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黨在非常堅決地打擊腐敗。當然,最后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法制建設上著手,要在權位的制衡和監(jiān)督上解決。所以我們報告文學作家身處這個時代,拿起我們手中的筆,關注這樣的社會矛盾,我認為非常好。
我認為這篇報告文學非常優(yōu)秀,如果說不足的話,就是在醫(yī)療腐敗描寫上,通過眾多非常感動人的細節(jié),包括那些非常讓人憤怒的現象,但是在描寫醫(yī)療腐敗體制上的筆墨和深度不夠多。
李炳銀(著名評論家):
我看這個作品驚心動魄,我覺得這是最近以來對我感染最強烈的作品。在我看來,當前報告文學界的沙漠化情況非常嚴重,報告文學寫作被世俗(指有償報告文學)危害非常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從《北京文學》看到了一片綠地,我們只要看《北京文學》這些年發(fā)表的報告文學,不管非常精彩的也好,或者部分精彩的也好,我覺得編者和作者都在試圖很好地利用報告文學的力氣面向社會,面向人生,面向民眾,試圖由此解決社會上的問題,表現那些美好的東西,鞭笞那些丑陋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北京文學》的報告文學,用一句話就是沒有任何銅臭氣的報告文學,純粹社會意義的報告文學,可以說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這一點尤其令人可敬,他們用他們的肩膀堅守報告文學的綠地。
再一個,我欣喜地看到《北京文學》在報告文學這種大面積要淪陷的過程中還在堅守。以前很多的刊物都在發(fā)表報告文學,都在利用報告文學這個文學樣式表達他們對社會的看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報告文學在不斷地淪陷,有一些刊物不再發(fā)了,《十月》不發(fā)了,《當代》發(fā)得很少了,現在的《中國作家》發(fā)一些,但堅守最執(zhí)著,最強烈的是《北京文學》,而且堅守得這么好,我向他們表示致敬!
雖然《北京文學》這幾年發(fā)了一些好的作品,這些作品看上去像一片茂密的森林,但坦率地說至今還是缺少參天大樹。這次看了朱曉軍的作品,我覺得是一棵很茁壯的樹,是可以稱為擎天大樹的作品,這篇作品我覺得是把醫(yī)療腐敗深層內在的情況揭露得淋漓盡致。我尤其覺得陳曉蘭的精神感動天地,這反映了報告文學的精神,反映了報告文學的憂患意識和使命精神。陳曉蘭作出的這樣的貢獻,我覺得給予什么樣的贊美都不為過,她這種獻身會得到很多人的理解和愛戴。應該感謝陳曉蘭,感謝朱曉軍,感謝《北京文學》!
傅溪鵬(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非常憤怒,又非常害怕,覺得這個醫(yī)療系統(tǒng)這么腐敗,這么可怕,我們的社會怎么辦?像這種東西早就應該揭露出來,報紙上可能出現過,但是像報告文學這么深刻地揭露出來還沒有。這篇作品確實很震撼,確實是好作品。
近幾年的報告文學確實不容易,從全國來說有很多的刊物,《北京文學》能夠在這幾年連續(xù)發(fā)出這樣的作品,我覺得非常難得,你們的作品不比中央機關辦的文學刊物差?!短焓乖谧鲬?zhàn)》這個作品確實很好,希望有很多的報刊來轉載,希望對懲治醫(yī)療腐敗造成一定的聲勢。如果有更多的讀者看到這個作品,應該可以激起社會上更多的力量。
崔道怡(著名評論家):
好久沒有看到這樣的報告文學了,這樣的報告文學,履行干預生活的職能,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直面現實,痛切時弊,揭丑與罪,贊善與美,情深意切,感動中國。這樣的報告文學,應該成為《北京文學》“現實中國”這個專欄當之無愧的重頭篇什,為公眾捧出可圈可點的精彩閱讀。
陳曉蘭作戰(zhàn)很艱難,難在權勢和金錢無法無天,也難在世道風氣日漸沉淪,但是陳曉蘭是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要為真理獻身的斗士,她不怕死,也就不怕“天”。與其說這是職業(yè)的使命,不如說這是人生的態(tài)度,陳曉蘭秉承了母親的遺囑:“病人不懂,你懂,你是醫(yī)生,你要保護病人的權利”。她實踐了白衣天使特有的首要職能,她與醫(yī)療腐敗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她身陷污濁,心向清明,她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疾惡如仇,堅持行善。這樣的醫(yī)生,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這樣的白衣天使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猶如神圣的菩薩,身著白衣,亭亭玉立,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天使在作戰(zhàn)》將客觀的映現和主觀的觀照水乳交融在一起,構成為陳曉蘭抗擊醫(yī)療腐敗的過程。朱曉軍的字里行間,流露著作家本人強烈而鮮明的愛與恨。文學是情文字,即便紀實性質的報告文學也需要作家以情來感受,朱曉軍做到了,展示出一幅幅令人驚駭的畫圖,他抒發(fā)出一段段引人共鳴的議論。我在閱讀過程中,便時而義憤填膺,時而眼熱鼻酸。作為一名老編輯,我深知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這樣痛切時弊的報告文學,需要有膽有識有勇氣,我不僅要向陳曉蘭,而且要向朱曉軍,向此文的責任編輯表達我的贊賞,我的祝福。
劉茵(著名編輯家):
《北京文學》有一個欄目叫“現實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關注現實。這一篇《天使在作戰(zhàn)》,就是一篇直面現實,大膽地干預生活,尖銳地抨擊醫(yī)療腐敗,謳歌反對醫(yī)療腐敗的斗士,呼喚醫(yī)療改革的好作品。這一篇作品傳遞的是民情、民意,歌頌的是正義、正氣,這就是報告文學應有的批判性,戰(zhàn)斗性。
我認為報告文學重要的功能是它的批判度,但我覺得在80年代很有成績的社會矛盾報告文學在現在是衰弱了,是不是作者的責任感問題?還是有其他的原因?我也說不清楚?!爸R分子包括作家如果忘記文學批判的意識和文化先驅的使命,面對壓迫人心的問題轉過彎去,自己和夜總會的小姐就沒有什么兩樣?!边@種說法我很贊同。從《天使在作戰(zhàn)》我很欣慰地看到了陳曉蘭這樣的天使、斗士,看到了朱曉軍這樣有膽有識,用筆作武器的作家,看到了有勇氣的《北京文學》,為此我感到很欣慰,同時向他們深深地致意!
第二,我覺得這是一篇用文學形象來宣揚“八榮八恥”的好作品。我覺得“八榮八恥”也應該適用于評價文學作品,其中有幾條在這篇作品有明顯的體現,比如“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我覺得當今社會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摧毀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觀,有些人道德淪喪,把榮辱顛倒了,所以我覺得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是非常及時的。我們看這篇作品,那些醫(yī)療腐敗分子漠視人民的生命,那不就是嚴重的背離人民嗎?他們置醫(yī)德不顧,把病人當作取款機,那不是十足的見利忘義嗎?而陳曉蘭正是一個誠實守信,以為人民服務為榮的真正的白衣天使,我覺得在她身上延續(xù)著中國民族的美德。
我覺得這篇作品寫作上是很有特色的,是一篇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朱曉軍是用形象思維寫作,他是用文學的角度,通過陳曉蘭這樣具體的形象表達他的思想,能夠給人感動和沖擊。第一點我覺得這個作品成功地寫出了陳曉蘭這樣一個天使、戰(zhàn)士、斗士的形象。另外,它的文學性體現在心理描寫上,確實用了文學的手段:陳曉蘭作為一個天使,非常熱愛這個醫(yī)療事業(yè),一上班把門打開,就覺得那個醫(yī)療器械像乖孩子一樣迎接她。作品里面類似的比喻用得比較多,因此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第三點我覺得這篇作品把暴露和歌頌很好地結合起來,揭露醫(yī)療腐敗現象,使人非常地氣憤,非常地痛恨,但是我們還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我們看到她在北京上訪的時候有不少人支持她,她自己獲得了勝利,她9年32次進北京,花了10萬元,但是有7種違規(guī)的醫(yī)療器械被禁用了,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希望的。
田珍穎(著名編輯家):
我讀完《天使在作戰(zhàn)》這篇報告文學,可以用巨大震撼來形容,來自兩方面。一個方面是主人公陳曉蘭的品德和精神給我的震撼,我覺得她的品德和精神夠得上高尚和高貴,她的高尚在于她的精神無私,物質的利誘面前絲毫不動搖自己作為一個醫(yī)生、作為一個人的靈魂準則。第二個方面就是作者和主人公合起來向我們展現“現實中國”的重大現狀,就是醫(yī)療現狀給我的震撼。陳曉蘭面對的是強大的利益聯盟:強大的廠商,有名的專家,有權力的官人,我們面臨的是醫(yī)療腐敗到處蔓延這樣的一個現實。腐敗在醫(yī)療領域不是一個個別的現象,這個現象被作者和陳曉蘭描寫成一句話,就是絕對的權力滋長了絕對的腐敗,沒有作者對陳曉蘭高度的挖掘就沒有這樣的揭露。
說到這篇作品的風格則是4個字:平實流暢。作者用平實流暢的文字向我們敘述了一個很感人的斗士的形象,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現實中利益聯盟的網。沒有華麗的文字,也沒有慷慨激昂的語句,為什么沒有?是因為作者太相信他挖掘到的陳曉蘭的精神寶藏,他把這個精神寶藏展現給讀者的時候,效果完全可以達到。我讀的時候時常感到,我們的作家太注意真實了,我們的作家不是為主人公的業(yè)績作傳,是把主人公放在生活中,讓我們看到現實中的陳曉蘭。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深思,也是作者呼喚我們的良心,陳曉蘭呼喚我們的良心。
《北京文學》的報告文學我是期期都讀,認真地讀,我一直對《北京文學》的編輯很有敬意,當許多雜志在逐漸放棄報告文學的時候,《北京文學》的報告文學沒有放棄,這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北京文學》的決心,才能使我們看到《北京文學》辦刊的特點,它有一個使命感。所以它的藝術在增加,不排除市場,所以可以一個月出兩份刊奉獻給讀者,沒有使命感的編輯怎么可能在別人都摒棄報告文學的時候把這個使命承擔起來?沒有使命感的編輯怎么會走出去尋找選題?所以我覺得《北京文學》的貢獻不僅是在報告文學本身,而是把一批作家納入到這個隊伍中來。
很多的報告文學在《北京文學》上登了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實,真實現實,讓我們零距離地接觸到了關于教育,關于醫(yī)療,關于環(huán)保,關于種種現實,我相信李炳銀說的參天大樹會在以后出現,會變成現實。我自己對《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的建議有兩點。一個是更文學化。我們報告文學常常因為文學的不足而遭受從事其他文學樣式的寫作者的侵犯,我覺得我們的報告文學作家應該有這種勇氣,把我們報告文學作為一個文學門類,朱曉軍實際上已經作了一個很好的表率。當然這個過程很艱辛,這要求我們的編輯不是把作者的東西原生態(tài)地發(fā)表,而是要跟作者討論這篇報告文學怎么更文學。第二個建議是希望走向社會,征選我們的選題,這樣我們的眼界會更寬一些,我們不僅是編輯部里討論老百姓到底關注什么,我們要走出去觀察。最后有一句話,希望《北京文學》越辦越好。
周明(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天使在作戰(zhàn)》這篇作品我讀了以后,覺得確實是很觸動,是震撼人心的好作品。觸動是因為很客觀、很真實、很尖銳地揭露了醫(yī)療腐敗的問題,陳曉蘭是醫(yī)療圈子里的人,面對醫(yī)療腐敗她卻能夠挺身而出,進入這場戰(zhàn)斗,我覺得她確實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她很有責任心和事業(yè)心,醫(yī)術也很高明,這從68位患者簽名就可以看到她的醫(yī)術和服務水平。所以我覺得這樣一個人物,朱曉軍能及時把她采訪,挖掘,分析研究,寫出這樣一篇非常有分量的作品,確實應該感謝朱曉軍。報告文學有義務和責任把現實生活中對時代對民族有貢獻的人寫出來,我覺得這是一個責任感的問題。
報告文學直接來寫醫(yī)療腐敗的問題,我覺得這是第一篇,而且這么有深意和深度。很久沒有看到這樣觸動和打動人心、震撼人心的報告文學了,這篇作品肯定是代表作。大家都講,確實不敢進醫(yī)院,醫(yī)院太宰人了,本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醫(yī)院應該是服務于患者和人民的,造福于人民的機構,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成了一個賺錢的機構,以賺錢為目標,當然就開大處方,腐敗的問題就出來了。在五六十年代的醫(yī)院還是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這樣的目標,現在一搞市場經濟,老百姓確實是看不起病了,醫(yī)院開藥時拼命地加量、加價,所以這篇作品很有典型性,很有現實意義,應該在社會上加強宣傳。非常感謝《北京文學》這幾年發(fā)表的很多好的作品,我們也感謝作者的眼光和膽識,也感謝時代的英雄陳曉蘭同志做的一切!
何西來(著名評論家):
我讀了這個作品以后,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感受,就是陳曉蘭是一個醫(yī)生,醫(yī)生被叫做白衣天使,如果她作戰(zhàn)的話,她的對象是疾病,但是她卻被從這條戰(zhàn)線上解職了。她是一個英雄,本來應該有她用武的地方,真正應當由她來用武的地方不能用,而不應該由她用武的地方她跑去用。本來對這些醫(yī)療器械,假冒偽劣的東西,國家有專門管它的機構,各個地方都有衛(wèi)生局,都有行政單位,行政單位處理不了了,可以由司法單位,國家有強力機構,他們都應該是做這個事情的。國家的藥監(jiān)局,一個一個的坐在那個地方,還有以郝司長為代表的司長,他們就是要管這些事情的,而他們不管,他們不僅不管,他們跟那些造假的人一起形成了利益關系的聯盟,形成了一個網。我感覺到危機,作者寫這個問題也是感受到這個危機了,不是這個事件的本身,而是這個事件要告訴我們是一個非常深沉的問題,非常讓人感覺到沉重的問題。我贊成剛才很多朋友對這篇作品的評價,因為這是真實,不是我們感覺到自豪和驕傲的真實,醫(yī)生本來應該在治療救人的地方變成英雄,她現在跑到這個地方變成了英雄,我覺得不是我們民族的自豪,而是我們的恥辱。我覺得這個作品的意義,它的價值就在這個地方。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樣一點,我看了以后,這樣的報告文學才是真正的報告文學,真正符合于我們報告文學傳統(tǒng)的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本身當然應該寫英雄,但是這里寫的是悲劇,她的斗爭其實是很悲觀的,當然她背后還有很多人支持她,也不是說官員都已經壞透了,最后郝司長他們還是受到了處置,光量子還有其他的器械也都禁止生產了,但是還有很多啊。這怎么辦?這就警示我們要從根本上對付這個醫(yī)療腐敗的問題,我們必須有民主的、老百姓真正能夠監(jiān)督的權力機制。這樣看來,深層次的改革任務還很艱巨。
張鍥(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我覺得陳曉蘭同志還沒有勝利,《北京文學》這幾年經常發(fā)表報告文學,但是我希望能夠把報告文學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我覺得我們中央的主要領導同志對這個是重視的,北京有這么多的刊物,這么多的報紙,應該把這個再進一步擴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今天這么多的同志都被感動著,所以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我覺得會逐漸地擴大。醫(yī)療界的腐敗現象我們都了解一些,但是沒有想到會到了這樣讓人痛心的地步,還有陳曉蘭同志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的戰(zhàn)斗。我看到了這篇報告文學以后有巨大的震撼,同時今天知道已經有這么多的報刊轉載,都是影響很大的一些報刊,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還要不停地戰(zhàn)斗。
王必勝(著名評論家、《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這篇報告文學我覺得最成功之處是刻畫了陳曉蘭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不是朱曉軍發(fā)現了陳曉蘭,但是我們是從報告文學里面發(fā)現了這個人物內心的高貴和對社會的責任。
另外一個成功在于它的批判性,我覺得現在的報告文學弱化了它的批判性,多是歌頌的、正面的,可歌頌的、正面的報道有新聞和媒體的報章文字啊?!短焓乖谧鲬?zhàn)》這篇作品其實正是體現了報告文學應有的批判性。
還有一點就是喜歡《北京文學》這個刊物,這個刊物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很好。她很注重形式,但是在內容上又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侗本┪膶W》很注意創(chuàng)新,這和報告文學沒有關系,我是說她經常用很大的篇幅建立與讀者互動的聯系,在其他的刊物這種做法是比較少的,說明《北京文學》的編輯部很有創(chuàng)意。他們也很注意形式的變化,刊物這幾年搞一些人物漫畫,在我的印象當中,很多的刊物經常變。比如說有一些刊物把一些帥哥美女的照片搞到上面去,這些都不是說沒有的,現代文學史上的刊物有一些也是這樣,《北京文學》弄人物的漫畫我覺得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傊?,刊物的創(chuàng)新給人驚喜。為什么剛才有的同志講,《北京文學》來了以后就會看,其實我那里也一樣,每月有許許多多的文學雜志,但辦公室的同事首先是傳看《北京文學》。文學刊物在這段時間不受歡迎,我覺得主要還是在于刊物的吸引力。既然咱們的刊物將報告文學這個旗幟張揚出去,扛起來了,就不要后退。當然不一定期期都有,不一定期期都有4萬字,不一定期期都寫一個社會問題,報告文學不一定就是要寫大的事件,大的問題。比如去年你們發(fā)表的手記的東西也不少,學生的手記,家長的手記,一年多的時間里面有這么多的手記,至少從審美上不是特別的新鮮,但是我總覺得在策劃上是值得贊揚的,當然也希望多發(fā)一些像《天使在作戰(zhàn)》這樣的有影響的、人物刻畫比較到位的作品。
王宏甲(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本來沒有必要再談了,但是確實是很喜歡《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的。一直認為報告文學在今天這個時代本來就是很有讀者的時代,但是現在就以北京文學界來說,感覺到真正的寫報告文學找個地方發(fā)表都不容易,但是《北京文學》做到了,而且我特別同意前面同志講的責任感?!侗本┪膶W》把好的作品收集起來,然后去出書,我一直覺得一個作品需要傳播,傳播是非常重要的,我看了這個以后非常感動,也覺得這種東西讓更多的人看到多好?。?/p>
我覺得報告文學和小說不同,我自己寫報告文學的時候感覺到,不能像寫小說那么含蓄,對一些問題要不遺余力地講出來,我感覺有時候要那樣。還有就是這個作品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直覺得報告文學就是要有人,這個作品寫了人以后,但我覺得還有可補充的地方,包括人的內心,包括那種極美和極丑的對照,涉及到人的精神里頭還在想什么?在非典的時候我才認識了一些醫(yī)生、護士,非常地感動,但是我也覺得我們這個時代遺忘得也太快。現在的問題是整個靈魂上的問題,自己的底線沒有了,這個可比非典厲害,就不僅僅是體制了。
李朝全(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副研究員):
幾年前,有人對報告文學的前途相當悲觀,甚至斷言報告文學是一種正在消亡的文體。幾年來——就我所知,至少從2001年起,《北京文學》每期主推一篇報告文學,放在“現實中國”的總題之下,注重清新感、現實感、大眾性和可讀性,為《北京文學》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起到了可謂是最重要的作用,也為雜志贏得了關注國計民生、與老百姓貼心貼肉的好名聲?!侗本┪膶W》的卓越實踐印證了報告文學強勁的生命力,為報告文學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徹底粉碎了對于中國報告文學的悲觀論調。
《北京文學》今年第6期頭條推出的朱曉軍《天使在作戰(zhàn)》是繼前年張雅文《4萬∶400萬的牽掛》之后又一篇很有分量的關于醫(yī)療衛(wèi)生主題的報告文學。這篇作品代表著《北京文學》“現實中國”報告文學專欄的特點。根據七年來對這一專欄的關注和跟蹤,引發(fā)出我對報告文學的若干思考。
1、“好看報告文學”的概念。也就是報告文學的可讀性。報告文學應當也需要關注社會熱點焦點難點疑點重點問題,譬如教育、住房、就業(yè)、醫(yī)療等幾大社會癥候性問題?!侗本┪膶W》2005年12期中就有5期的報告文學作品是關于教育的?!侗本┪膶W》每年都發(fā)表有若干篇引起廣泛關注的作品,諸如《中國宇航員準備出征》《從分數重壓下解救出來的少年天才》《老年悲歌》等。這些作品注意貼近現實生活實際,反映百姓普遍關心的主題,所選的人和事生動典型而感人,從而造就了《北京文學》“好看牌”報告文學。
2、報告文學的人文關懷與現世情懷。報告文學是貼著大地行走的,是吃人間煙火的,是最不可以游戲或矯情做作的文學門類。報告文學向來有著“參與現實”“干預生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要求作者有嚴肅的寫作態(tài)度,有對于民生深切的關心、同情、體悟和表達。
3、報告文學的平民意識。研究界一般強調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和新聞性,還有人提出真實性(或現實性)、史志性。我認為報告文學無法“陽春白雪”,而只能“下里巴人”,因此我提出報告文學的平民性,并將它當作報告文學的一種基本品格。報告文學要特別重視對所謂的社會弱勢群體如兩億民工八億農民的關注與表現。在這方面,我感覺《北京文學》還可以加強。
4、“大報告文學”的概念——指的是報告文學在文體及題材方面巨大的包容性。報告文學是一種開放性的文體,傳記、回憶錄、口述史、口述實錄、對話訪談、調查報告、日記、手記、有文采的通訊報道等這些無法被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門類所收納的非虛構紀實作品都可以歸入“大報告文學”范疇。題材方面,國際國內,今日過去,上窮碧落下黃泉,大事件小事情,大英雄小人物,都可以進入“大報告文學”的視野。國際題材、歷史題材等方面的報告文學《北京文學》也可以考慮選發(fā)一些。
5、報告文學的瘦身問題。近年來,評論界一再呼吁報告文學“長風不可長”,要狠剎長風,倡導短篇創(chuàng)作。這種倡議成了一股潮流,難免有矯枉過正之憾。短篇報告文學與短篇小說一樣面臨著一個讀者接受的難題,短篇作品近年來在讀者中相對比較低迷(而小小說、微型小說、精短美文又較被看好),《北京文學》在這方面很明智,大多選發(fā)中篇報告文學作品,緊緊抓住中篇這塊較大市場。中篇,3萬~8萬字的篇幅,相當適合而且能夠滿足眾多讀者的閱讀訴求。
6、報告文學的命題寫作?!侗本┪膶W》報告文學專欄不乏如《4萬∶400萬的牽掛》這樣優(yōu)秀的自然來稿,也有不少是刊物經常聯系的作家和自己發(fā)現的好題材,但估計有一半是責任編輯的約稿,或者干脆就是楊曉升主編的“命題作文”?!侗本┪膶W》擁有一批如曲蘭、舒云、吳苾雯等這樣有實力的作者資源,編輯也具有記者的資歷與職業(yè)敏感,常常能發(fā)現和策劃出有分量、能引起社會反響的選題。因此《北京文學》的“命題寫作”在運作上基本是成功的。在鞏固作者資源不致流失方面,建議可以學習《中國作家·紀實版》聘請一批“首席作家”的做法。楊曉升本人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家,“舉賢不避親”,我認為《北京文學》也可以刊發(fā)刊物內部的作家編輯自己的佳作。
7、報告文學的“訂單寫作”。最近,評論界對報告文學有一種很尖銳的批評,認為其最大的痼疾是“訂單寫作”問題,誰請,誰買單,作家就去寫誰,就去為誰寫。而買單的基本上是企業(yè)家、企業(yè)和某些地方政府,如此創(chuàng)作出來的報告文學大多乏善可陳。這確實是長期以來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中值得嚴重關注的一個問題?!坝唵螌懽鳌迸c“廣告文學”、有償新聞式的“報道文學”是血脈相承的,給報告文學的聲譽帶來了不良的影響。令人欣慰而且驚訝的是,《北京文學》竟能廁身其外。我迄今還沒有在《北京文學》上發(fā)現“訂單文學”“訂單作品”。
8、報告文學的評論?!侗本┪膶W》在刊發(fā)的每篇作品前都有言簡意賅的內容提要和導讀,感覺很抓人,很提氣。我認為還可以效仿《小說選刊》,在發(fā)表的每篇作品中,附錄一篇簡短的評介類文章,引導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把握其精彩絕妙之處。
我很喜歡也很感謝《北京文學》2001年以來提供了一系列好看好讀的報告文學佳作,祝愿《北京文學》堅持不懈,奮發(fā)前行,為報告文學的發(fā)展繁榮作出更加輝煌的貢獻!
曲蘭(報告文學作家):
我想說《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的特色,那就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命題作文,包括我寫的東西。我在《北京文學》發(fā)了很多,我比較出名的作品都是發(fā)在《北京文學》上。我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我不認為自己有名,但是有一天我爸爸在小公園里有人跟他講,您姓什么?我爸說姓曲。他又問您是曲蘭的父親嗎?所以我覺得《北京文學》為什么這么有名?就是因為它成為報告文學沙漠里的一塊綠洲了。這個可能和很多選題都是《北京文學》做的有關系。曉升很有才氣,我覺得他更大的才氣就是他的選題,包括我寫的《老年悲歌》,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北京文學》的報告文學之所以能夠引起人注意的原因。因為我過去也是編輯,我覺得我之所以沒有做到曉升這樣,就是我的策劃能力,這一點《北京文學》可以堅持下去,而且《北京文學》不光是策劃搞得好,后期的一系列宣傳推廣工作都做得很好。
張越(中央電視臺“半邊天”節(jié)目主持人):
剛才大家都在說《北京文學》的關注現實和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我非常同意,這和我們的行當不是沒有關系的,我在做訪談節(jié)目也是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我記得在2002年的時候楊曉升先生說把我的一期節(jié)目變成報告文學,我覺得他眼睛很賊,他挑中的也是我覺得比較有價值的。我的一期節(jié)目有可能變成他們的一篇文章,他們的一篇文章也有可能變成我的節(jié)目,所以最近他強烈地推薦《天使在作戰(zhàn)》這篇文章,這也是我們今天來的原因。一個是對《北京文學》的支持,還有一個是想結識作者朱曉軍,我們希望有機會可以合作。
楊曉升(北京文學月刊社執(zhí)行主編):
張越的文字也很漂亮,我一直期待張越能親自操刀將“半邊天”節(jié)目中精彩的選題寫成報告文學。
下面由《天使在作戰(zhàn)》的作者朱曉軍發(fā)言,他是黑龍江人,原來是《生活指南》的高級編輯,寫東西很多。2002年我們發(fā)過他的報告文學,叫《讓天說話》,寫煤礦的一個書記如何舍生忘死面對礦難。他寫的東西很多,但是報告文學很少,他主要是為《家庭》和《知音》寫稿子,掙錢不少,但是我跟他說你可以到《家庭》《知音》掙錢,到《北京文學》發(fā)表報告文學做的是影響力。他現在的身份是浙江理工大學的教授,兩年前調到那邊去工作的。
朱曉軍(《天使在作戰(zhàn)》作者):
首先感謝《北京文學》給我這次機會,再一個就是感謝作家和專家對我這篇報告文學的評價,讓我收獲非常大,第三感謝曉升,如果沒有曉升,就沒有我這篇報告文學。我去采訪陳曉蘭的時候沒有想寫報告文學,當時就覺得這個事情打動我,我原來是想給《家庭》寫紀實,在采訪過程中,我的眼淚一直在眼里,我想問:一個單身女人帶著一個孩子,她做的事情應該是我們的政府職能部門做的事,有一個電影里的臺詞是“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現在社會的男人哪里去了?讓女人進行這場戰(zhàn)爭,我感到很羞愧,我寫的時候想到了很多,我想了我們的民族。我發(fā)現醫(yī)療問題非常嚴重。我母親就是醫(yī)生,我母親對哪個病人都了解,總掛在心上,現在怎么會這樣的?我感覺非常奇怪。
曉升很有眼光,是一個很出色的編輯,他在電話中聽了我介紹的幾個選題之后就說“你就寫陳曉蘭”,所以我非常感激曉升。
我覺得陳曉蘭的勝利都是階段性的,因為這個(醫(yī)療偽劣)打下去之后,馬上又換一個新面孔在其他地方上市。但是陳曉蘭確實是勝利的,她勝利在哪兒?光量子每年在上海至少減少了1億的損失,一個光量子,1億多元的損失是指的直接損失。給沒有什么病的人使用光量子導致了尿毒癥。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生了病就要去醫(yī)院,我們沒有辦法回避。
陳曉蘭(《天使在作戰(zhàn)》主人公):
這次能夠給我這一次機會參加《北京文學》舉行的這樣一次座談,我特別感動。我介紹一下自己的近況:因為上海市的市長關注了我的事情,在一次會上用了三分之一的時間講了我做的一切,第二天就上了上海報紙的頭版頭條,我看到了以后在衛(wèi)生間里哭了很久。應該講,很多事情我做的都是一個醫(yī)生應該做的,我到現在還認為這是一個醫(yī)生最起碼的職責,為什么我現在這么受關注?這是醫(yī)生職責的錯位。
最近上海藥監(jiān)局聘我做監(jiān)督員,上海市的保監(jiān)局也請我做監(jiān)督員,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協(xié)會也讓我做專家,更好地監(jiān)督醫(yī)院里面的問題,上級領導則希望我回原單位,我工作的問題也可以說已經得到了解決。聽了大家的發(fā)言,我想說的是:我們只能講現象,不能講體制,在這個問題上我不能講得太多,這么些年有很多事情讓我很委屈??墒俏野职謰寢屩v的,我反映問題就是要讓大家一起關注,這些年一些媒體朋友一起幫我,把我說的專業(yè)的語言變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我很幸運。
我沒有要想過戰(zhàn)斗,我只是發(fā)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老百姓不可能看到。因為醫(yī)療服務的真實性,和醫(yī)療服務的安全性都受到了威脅,包括藥品的使用也是受到了威脅,所以我有責任向有關部門反映。
朱明德(北京文聯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
《天使在作戰(zhàn)》這篇報告文學好就好在它寫的主題正好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切關注的,而陳曉蘭這個典型就典型在她是這個時代為人民群眾的利益無私無畏的。我們前幾天紀念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什么?屈原是責任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文化中最典型的是責任文化。多少年前我們有一個張志新,凡是憂國憂民的人都是責任文化的一個表現,陳曉蘭同志就是這樣代表。我們中國共產黨歷來呼喚和提倡能夠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的英雄,包括有些時候,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最可喜的是我們用報告文學的形式,通過對醫(yī)療腐敗的揭露和分析提出了很好的課題:如何懲治醫(yī)療腐敗?如果通過報告文學的推動最后變成國家相關的政策的完善與執(zhí)行,醫(yī)療腐敗的現狀就將逐漸地被改變過來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這篇報告文學的選題抓得非常好,我覺得寫這篇作品的人也是很有責任的。
再一個,和諧社會是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通過奮斗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對腐敗的現象、錯誤的現象,要有人說話。有責任感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窒息的環(huán)境下敢吶喊的人是這個時代的英雄。陳曉蘭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英雄。
下面我提幾點希望。
我作為北京文聯,也是《北京文學》主管單位的負責人,一是希望主人公繼續(xù)作戰(zhàn),要依靠黨和政府,你知道你這一段做的是什么工作嗎?我告訴你,是一個業(yè)余的社會工作者。你的想法絕對是符合了這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的,所以你要自信,一定不要把自己懸在半空中,要很科學地作戰(zhàn)。你不是政協(xié)委員,但是要提出政協(xié)委員提的那些意見,把這些意見反映上去,更多的是拿出辦法。怎么辦?你最有發(fā)言權,因為你懂醫(yī),所以我希望你提高作戰(zhàn)質量,要有目標,同時愉快作戰(zhàn),要保護自己。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最后肯定是要解決的,但是解決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認識到這場戰(zhàn)斗的艱難,因此你要有長期的作戰(zhàn)的準備,最終是好人要有好報。
還有要做好這篇報告文學的成功拓展,把曉蘭同志的這種精神和科學的研究結合起來,給黨和國家出主意。我很同意把這篇報告文學給有一些領導送去,希望張越同志在這篇報告文學的基礎上,能夠把陳曉蘭同志的事跡推向感動中國的候選人物。
張越(中央電視臺“半邊天”節(jié)目主持人):
我們是女性節(jié)目,“感動人物”不歸我們管,我回去以后會把這篇作品轉給白巖松,他管“感動人物”。
楊曉升(北京文學月刊社執(zhí)行主編):
今天這個研討會開得非常好,大家的發(fā)言非常充分,對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zhàn)》這篇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尤其對主人公的作戰(zhàn)精神、獻身精神給予了更高的評價。我覺得每個人對陳曉蘭的任何贊美,都不為過,因為陳曉蘭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她自己,而是為了廣大的患者,廣大的老百姓,甚至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
對于《天使在作戰(zhàn)》這篇的報告文學的推廣和宣傳,大家說了許多很好的建議,尤其是怎么樣拓展這篇報告文學的影響力,剛才我們文聯的書記朱明德同志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我們接下來要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除此以外,大家對《北京文學》報告文學這幾年的成績和不足也給了客觀的評價,我更看重的中肯的意見,有好多意見我們會慢慢吸納,爭取把“現實中國”這個欄目做得更有影響力,爭取推出更多能夠贏得震撼讀者、感動中國的報告文學。謝謝在座各位今天的精彩發(fā)言。
(注:以上發(fā)言由本刊編輯部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責任編輯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