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耀
長假在法華鎮(zhèn)路一帶修車,閑暇走走這條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它是很有趣的。
法華鎮(zhèn)路一帶曾經是個小鎮(zhèn)。沒多少人會記得這一點,因為如今,這里在上海版圖內也算個“上只角”的好地段了。法華鎮(zhèn)路,就好像是許多年前來自小鎮(zhèn)的大姑娘,而今變成了出得廳堂明事理的起居于大城的“家主婆”,穿戴言語見了世面,但行事依然保留著一些淳樸與實惠。
連接著淮海西路、番禺路與定西路的法華鎮(zhèn)路并不長,也不寬,彎彎扭扭的,走一走,也就一兩站路,每走個幾步,就有點心鋪、理發(fā)店、超市、服裝小店等與生活相關的內容,一直走到定西路那個十字路口,那種雜亂與熱鬧仿佛做了個小小的總結,四下看看,市聲暮色景致倒也豐富。
國營飯店門口排著長隊在買鮮肉大包,穿了不合身校服的少男少女在游戲網吧外調情,他們的喧嘩并不影響旁邊咖啡書吧里的幽靜,不高的商務樓門口簡陋的燈箱上表明這里有兩個小酒吧,它們可不是濱江大道或者新天地里那些精心打造的“櫥窗酒吧”,它們都是便宜而隨意的。龍虎大藥房擠在還未開始營業(yè)的酒吧中間,好像老叔公坐了把藤椅在小后生中瞪眼睛,一副“威風不減當年”的派頭。旁邊一條小弄堂通進去,里面有食堂、制藥廠、菜場,對面一條羊腸小道舊稱“牛橋浜”。
順著一直往東走就是番禺路,那里面有新建造的高層住宅社區(qū),也有老民房、老廠房、學校等。高的矮的新的舊的建筑密集連成一片,不成章法,小道也是干凈一段臟一段,毫無姿色,但是人來人往煙火氣十足??拷仿房诘牡胤礁悬c小型集市的味道,蔬菜水果在街邊賣,蘭州牛肉面、福建餛飩、生煎鍋貼、雞蛋煎餅天天別苗頭,冷不防兩個居住在這里的老外在買煎餅吃,沒人會多看他們一眼,這里的居民對這一帶“混雜”的生活空間向來從容而知足,上海其它地方再怎么開發(fā)成商業(yè)金融集中的大世界,法華鎮(zhèn)路上有錢沒錢的上海人外地人卻很樂惠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在一本香港文化雜志上,我看到一句評價法華鎮(zhèn)路的文字。“法華鎮(zhèn)路的生活代表著一種漸漸被城市規(guī)劃所輕視的‘街道生活,它并沒有像陸家嘴、外灘那樣作為城市的名片和樣板被外人見到,卻作為一種讓大部分普通人安心的生活空間存在著?!?/p>
多年來,我們在大幅度地改建城市的同時,一直心存不安地在說“保護城市文化遺產”,而事實上,我們對所謂的歷史文化始終抱有一種偏頗。上海,這座令人太過期望的城市已經逐漸被打造成了一個處處炫耀著消費的空間,它過多地稱頌著商品和那些很大程度是被臆造出來的“文化品位”,卻忽視了市民價值。而法華鎮(zhèn)路的“小日子”就代表著一種不起眼的世俗文化,世俗的經驗最容易轉為人文視角,“保護文化遺產”不僅要留住城市里那些富有代表性的宏偉建筑,其更大的意義在于保留住屬于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在西方很流行的新城市主義建設模式中,有一種“傳統(tǒng)鄰里開發(fā)”模式,據(jù)說就是提倡適合步行、建筑密集的小規(guī)模空間。想來,各個地方的人文首先是從人與人的流動與相處開始的,生活在法華鎮(zhèn)路的人們可能很多都是從市中心那些老弄堂里搬遷過來的,他們已經忘記了幾家人家公用一個衛(wèi)生間的滋味,也未必知道西方人提出的先進模式,但是他們生活在狹窄而交錯的法華鎮(zhèn)路,在不緊不慢的小街巷里,或者走到新華路喝杯咖啡,或者踩個自行車到菜場里買條魚,或者拉上朋友到定西路吃個火鍋,回避了市中心大環(huán)境的擁堵與倉促,在自家門口繞來繞去,見了眼熟的小販點個頭,遇上對面社區(qū)的阿姨扯兩句,這樣的“小環(huán)境”倒也不會寂寞。
當城市被大幅度、一體化地改建成“國際臉”嶄新的表皮時,類似法華鎮(zhèn)路這樣的街道就好像是上海那光鮮臉蛋上的一道抹不去的表情紋,你不細看亦不會注意到,但是它分明存在,它有時光的記憶,也有好看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