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章句辯說二則

      2006-11-24 13:34趙映環(huán)
      現(xiàn)代語文 2006年8期
      關(guān)鍵詞:好色論語君子

      一、賢賢易色

      《論語·學(xué)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其中“賢賢易色”一語,歷代爭論頗多,尚無定論。

      1.解為重妻之賢德而略其姿色,明夫婦之倫。劉寶楠《論語正義》記載:“宋氏翔風(fēng)《樸學(xué)齋札記》:‘三代之學(xué)皆明人論,賢賢易色,明夫婦之倫也?!睹姟ば颉吩疲骸吨苣稀?、《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此賢賢易色指夫婦之切證。陳氏祖范《經(jīng)咫》、管氏同《四書紀(jì)聞》略同。”今人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亦沿此說,并說明了理由:“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夫妻間關(guān)系看得極重,認(rèn)為是‘人倫之始和‘王化之基,這里開始便談到它,是不足為奇的,我認(rèn)為這話很有道理的。”此釋雖通,然仍具疑點:夫婦之倫誠然是“人倫之始”和“王化之基”,然而就人論結(jié)構(gòu)的秩序而言,君臣關(guān)系乃人論之首,父子關(guān)系亦極其重要。《中庸》曰:“天下之達(dá)道者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泵献右鄬⒕?、父子關(guān)系置于五倫之首:“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種解釋之言卻先言夫婦之道,將之置于君臣、父子關(guān)系之前,頗不合情理。此其一。其二,“親親”乃“仁”之本始,“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論語·泰伯》),凡是能盡“孝悌”之道的人,就會遵循社會的規(guī)則和秩序,而不會危害社會的協(xié)調(diào)和安定。而“親親”涉及的就是父子、兄弟關(guān)系,故兄弟關(guān)系在各種人倫關(guān)系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既已言及君臣之倫、父子之倫、夫婦之倫、朋友之倫,卻單單棄兄弟之倫不言,于理不合。其三,通觀整部《論語》,并未言及夫婦之倫。《論語》中從來沒有專門討論過要什么樣的妻子??鬃与m有以其子妻之的做法,也說過小人女子之事,但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鬃踊卮瘕R景公問政時,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亦未語及夫婦一倫?!懊鞣驄D之倫”一說,是以《詩經(jīng)》解《論語》,不足信。

      2.解為好德如好色。劉寶楠《論語正義》記載:“《廣雅·釋言》:易,如也。王氏念孫疏證引之云:《論語》‘賢賢易色,易者如也。猶言‘好德如好色者也”。因孔子曾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子夏承之,亦有可能。然“易”釋為“如”在先秦諸文獻(xiàn)中無旁證?!豆庞?xùn)匯纂》收有“易,如也?!钡牵摋l目下所收的唯一例子也就是王念孫《廣雅疏證》中的這一條。且以《廣雅釋言》證《論語》不足信,不及《論語》證《論語》可信。而《論語》中用“易”十二次,皆不作“如”用。再者“好德如好色”也不值得贊許,“好色”有可能會“失德”,“好德”卻不該“失德”。

      3.解為尊賢敬德,改易好色之心。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云:“易色,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也。”皇疏曰:“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賢,則此人便是賢于賢者?!敝祆洹墩撜Z集注》曰:“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贝私饩驼Z法層面而言,似乎可備一說。然此解亦有不通之處:尊賢敬德與好色之心在儒家看來并非絕對矛盾。孔子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告子曰:“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好色和好食都是人的一種本性,男人好色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孔子也從來沒有發(fā)表過男子不能好色的觀點。女色只要合乎禮,孔子是不會反對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芬灿涊d:(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對曰:“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也就是說,孟子認(rèn)為好色并非壞事,但必須考慮老百姓也有同樣的需要,他還要求做到“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故“尊賢敬德,改易好色之心”一解值得商榷。

      4.解為尊賢敬德,見到賢人動容。黃式三《論語后案》曰:“皇氏解‘易色別存一通,云:‘尊重賢人則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莊敬之容也。”筆者認(rèn)為此解不誤,原因如下:

      首先,從語法角度來說,“賢賢易色”的“賢賢”同“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老老”“親親”等一樣,前者為動詞,后者是名詞,全句乃是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釋為“尊敬賢者”之意。此種結(jié)構(gòu)是先秦語法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此處不復(fù)贅言。

      同時,儒家是積極主張“賢賢”(尊賢)的。它所推崇的君子不僅在家要做到“孝悌”,而且在外要做到“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孔子還曾說:“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禮記·中庸》)子貢問“為仁”時,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承續(xù)孔子這一思想,將“尊賢使能”作為政治道德的重要規(guī)范加以強(qiáng)調(diào):“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薄肮蕦⒋笥袨橹?,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孟子·公孫丑下》)因此,“賢賢”當(dāng)為君子必須具備的人格特征,與后文的“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這些儒家認(rèn)為極其重要的事放在一起論述是非常正常的。

      “易色”之“易”釋為“改變、改易”,在先秦漢語中,同樣不乏其例。如:

      (1)聯(lián)命不易。(《詩·大雅·韓奕》)朱熹集傳曰:“易,改也?!?/p>

      (2)以易行。(《周禮·考工記·玉人》)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云:“易,改也?!?/p>

      “易色”之“色”字本義為“臉色、表情”?!墩f文·色部》:“色,顏氣也,”段玉裁注:“顏者,兩眉之間也。心達(dá)于氣,氣達(dá)于眉間,是之謂色。”在《論語》中,“色”字除了“賢賢易色”外,還出現(xiàn)了17處,其中13處是作“臉色、表情”解,亦引申為“態(tài)度”。如:

      (1)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論語·公治長》)

      (2)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論語·鄉(xiāng)黨》

      (3)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孔子的色論在儒學(xué)中占有一席之地,與“臉色”有關(guān)的論述很多,如:“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論語·泰伯》)對待臉色的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他的禮儀思想:“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躡如也?!薄斑^位,色勃如也,足躡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薄安缥疑?,足蹦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薄坝惺?,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論語·鄉(xiāng)黨》)等等??鬃釉诔蒙?、交際場合、甚至遇到迅雷大風(fēng)都必然改變神色,那么,見到賢者,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莊敬之容也。以示對賢者的尊敬,不僅體現(xiàn)了儒家對人才的重視,同時也是孔子“禮治”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

      再者,就整句話的敘述情理而言,子夏后面所言“竭力”“致身”“有信”皆為一種事親、事君、友朋的態(tài)度?!耙咨币伯?dāng)為對待賢人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便是:改易其平常之色,如見迅雷烈風(fēng)必變色一樣。

      由此,“賢賢易色”當(dāng)釋為:“尊賢敬德,(見到賢人)則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莊敬之容)”。

      二、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歷來解釋頗多歧見,此句中的“適”與“莫”,各家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綜合來看有以下幾種:

      1.釋為厚薄親疏,無適無莫就是情無親疏厚薄。皇侃疏引范寧曰:“適莫猶厚薄也。比,親也。君子與人無有偏頗厚薄,唯仁義是親也?!贝耸栌袃商幉煌祝浩湟唬斑m”“莫”無確解,但言“猶厚薄也”,此解在先秦諸文獻(xiàn)中無旁證?!豆庞?xùn)匯纂》收有“適莫”一條,但是,該條目下所收的唯一一條例子也是陸德明引范寧的這句話,孤證不立論,因而不足為訓(xùn)。其二,就章義而言,此章雖言“義”,然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義”是相通并連的,二者參照執(zhí)行。后來孟子常以仁義連說,把“義”與“仁”合為一德。故亦可說本篇乃重言仁??鬃印叭省敝f的核心是“仁者愛人”,然“愛親”乃“仁”之本始。《中庸》言:“仁,人也,親親為大”;《孟子》亦云:“仁之實,事親是也,親親,仁也?!薄坝H親”便是“愛自己的親屬”(《漢語大詞典》10卷上,P339)。由此可見,孔子的“愛人”是一種等差之愛,由近及遠(yuǎn),由愛親而愛人,具體化為“親親”“尊尊”和“泛愛眾”。此處的“親”強(qiáng)調(diào)的便是人與人的親(血)緣關(guān)系。那又豈能說“君子與人無有偏頗厚薄”呢?

      2.《論語集解》刑疏又云:“適,厚也。莫,薄也。比,親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無擇于富厚與窮薄者,但有義者則與相親也?!贝耸枧c皇疏接近,“適”“莫”之解同樣于先秦諸文獻(xiàn)中無證,且取義“富厚與窮薄者”未免有牽強(qiáng)附會之嫌,故劉寶楠《論語正義》曰:“其義淺陋,不足以知圣人言矣?!?/p>

      3.適,專主;莫,不肯。無適無莫就是無可無不可的意思。朱熹不滿前注,另立新義,《論語集注》謂:“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也。比,從也?!敝x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茍無道以主之,不幾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xué),所以白謂心無所住而能應(yīng)變,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學(xué)不然,于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此解“莫”字取義“不可”,于本句的文氣自然能順利貫通,然驗之于先秦典籍,于“莫”字本身的義詮,卻缺少應(yīng)有的詞源學(xué)依據(jù)。查《古訓(xùn)匯纂》釋“莫”為“不可”也僅見朱熹引謝氏此句,孤證不為證。再者,此章君子之于天下,天下二字,本可指人言,亦可指事言。朱注“比”取“從”義。則此注當(dāng)為以指事之說。故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采此說,亦云:“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要怎樣干,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才合理,才恰當(dāng),便怎樣干?!比酥谌?,主觀上可能是有親疏厚薄的,然人對于自己做的事,主觀上是不會去干不合理、不恰當(dāng)?shù)氖碌模?dāng)然歹徒壞人例外,但孔子說的是講求仁義的君子,不包括歹徒壞人。故此解仍有待商榷。

      4.釋為敵對和貪慕,無適無莫就是不要敵對,也不要貪慕。劉寶楠《論語正義》引《釋文》:“適,鄭作敵。莫,鄭音慕,無所貪慕也?!辈⒃唬骸案`謂敵當(dāng)即仇敵之義,無敵無慕,義與之比,是言好惡得其正也。鄭氏專就事言。”筆者認(rèn)為:適,作敵;莫,音慕,此注不誤。原因如下:

      從字詞語法層面來講,先秦文獻(xiàn)中“無”常與“毋”通用,為表示禁止的否定副詞,相當(dāng)于“不要”。如:

      (1)無輕民事。(《書·太甲下》)蔡沈集傳曰:“無、毋通?!?/p>

      (2)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xué)而》)朱熹集注曰:“無、毋通。禁止辭也?!?/p>

      (3)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虞書》)劉淇按曰:“此無字,與毋通,禁止辭也。”(《助詞辯略·卷一》)

      “無”既為副詞,那么,“適”與“莫”當(dāng)為動詞?!澳弊畛跏恰澳骸钡谋咀?,作無定代詞、否定副詞、表揣測的副詞甚至表禁戒義的副詞用法在先秦都已有之,然卻少有動詞用法。據(jù)《古訓(xùn)匯纂》,“莫”本字為動詞的有以下幾例:

      (1)圣人莫之。(《詩·小雅·巧言》)毛傳曰:“莫,謀也?!敝祆浼瘋髟唬骸澳?,定也?!?/p>

      (2)屠夫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鐵。(《管子·制分》)尹知章注:猶削也?!?/p>

      (3)莫,去也。(《廣雅·釋詁二》)

      然上述的幾種義項從未有人言及,且也顯然不能作為正解。在整部《論語》中有關(guān)于“莫”的句子除了“無適也,無莫也”還有11條。

      (1)子曰:“不患五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2)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

      (3)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4)(曾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先進(jìn)》)

      (5)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6)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同上)

      (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同上)

      (8)(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鄙哉!硬硬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同上)

      (9)(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衛(wèi)靈公》)

      (10)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11)子貢曰:“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p>

      以上十一條中,“莫”的眾義項無一為動詞。可見,至少《論語》的作者并無將“莫”的本字做動詞用的習(xí)慣。

      那么,“無適也,無莫也”中的“莫”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如《釋文》所言:“莫,鄭音慕,無所貪慕也。”而“慕”則是一個動詞。劉寶楠《論語正義》曰:“馮氏登府異文考證:‘莫、慕…聲之轉(zhuǎn)?!蹦?,《集韻》曰:“莫故切,去暮明,鐸部?!蹦?,《廣韻》曰:“莫故切,去暮明,魚部?!蹦?、慕同屬古音明母,莫在鐸部,慕在魚部,鐸與魚可對轉(zhuǎn),故莫、慕相通乃當(dāng)然之事?!墩f文·擲部》朱駿聲通訓(xùn)定聲曰:“莫,假借為慕?!崩罡粚O《詩經(jīng)異文釋》卷十三亦曰:“民之莫矣。荀悅漢紀(jì)莫引做慕?!薄澳奔葹椤澳健保斑m”當(dāng)取“慕”之反義——“敵”,適、敵相通于古書書證甚多,不勝枚舉,如:

      (1)兵之勝從于適。(《管子·白心》)集校引洪頤煊云:“適,古敵字?!?/p>

      (2)莫敢取適之義也。(《禮記·燕義》)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云:“適,本亦作敵?!?/p>

      (3)秦當(dāng)時適其鋒。(《戰(zhàn)國策·趙策三》)黃丕烈札記云:“適即敵字?!?/p>

      由上,從語詞角度,“無適也,無莫也”當(dāng)為“無敵也,無慕也”,義為“不要敵對,不要貪慕。”

      此種解釋就孔子的思想而言也信而有證?!盁o適、無莫”符合孔子的中庸之道。此乃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方法論:“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從個人修養(yǎng),到治國安邦,以至穩(wěn)定社會秩序,都離不開中庸之道,這更是孔子所推崇的具有近乎完美人格的君子處世的方法。但是,孔子的這種“過猶不及”(《論語·先進(jìn)》)、“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禮記·中庸》)、“時中”(《禮記·中庸》)、“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中庸并非不講原則,即“無適、無莫”是以“義與之比”為條件的。而“義”乃君子品德修養(yǎng)和行為規(guī)范的標(biāo)準(zhǔn)——“行義以達(dá)其道?!?《論語·季氏》)“君子義以為質(zhì)?!?《論語·衛(wèi)靈公》);“義”是維持君、臣、民關(guān)系的法寶——“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論語·子路》);君子必須視仁義為性命——“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特別是孔子生活的時代,貧富分化進(jìn)程的加劇,導(dǎo)致了社會各階層在道德意識與經(jīng)濟(jì)利益關(guān)系上的錯位。由此而產(chǎn)生了嚴(yán)重的貪欲問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故孔子強(qiáng)調(diào)“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奔慈∩帷耙粤x為本”(《論語集釋》)。雖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君子“不要貪慕”——“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但是,同樣“不要敵對”——孔子輕利并不排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陽貨》)如果能求他也會求的,但有一個原則,就是“義”?!案欢汕笠玻m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他主張“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子張》)、“義然后取”(《論語·憲問》),并且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綜上所述,將“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取義“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不要敵對,不要貪慕,唯義是從”最為合適。

      (趙映環(huán),福州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中文系)

      猜你喜歡
      好色論語君子
      談古論今說“好色”
      君子無所爭
      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淇奧
      好色升溫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關(guān)于“君子”究竟說了些什么
      《論語·學(xué)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好色與偷色
      山阳县| 舞钢市| 永泰县| 买车| 喀喇沁旗| 双峰县| 白水县| 射阳县| 衡东县| 定日县| 福州市| 宾阳县| 陇南市| 叶城县| 台山市| 大理市| 交城县| 洛阳市| 天峨县| 白水县| 皮山县| 宁河县| 庄河市| 泽普县| 托里县| 本溪| 古浪县| 合川市| 德州市| 长岛县| 青田县| 锡林郭勒盟| 七台河市| 张北县| 唐海县| 高陵县| 金华市| 河东区| 云梦县| 安泽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