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教學初三《社會與歷史》第四單元第一課《角色與選擇》中的消費者這一角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思路:先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消費者有哪些權利受法律保護,受哪個法律保護。然后通過例子讓學生思考:假如我們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被侵犯時該怎么辦?從中引出“專題探究:在自尊、自立、自強中‘走上維權之路”’這一探究主題,讓學生嘗試通過分組討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希望通過這一探究活動來進一步認識維權之路之艱苦而漫長,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目的。雖然事先對“維權之路”中的程序有點疑惑,但考慮到教材編排的意圖也就未作過多的思考。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一些疑問,如: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時,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是否一定要經歷這樣五個程序,可不可以跳過其中某一個階段而直接進入下一個程序?什么叫仲裁?碰到具體問題,怎樣才能做到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地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課后通過查閱法律文書,逐漸弄清了上述問題,還發(fā)現(xiàn)了這一探究主題有兩處值得商榷。
第一,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犯時不一定非要一步步走完這五個程序。經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發(fā)生消費者權益爭議,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一)與經營者協(xié)商和解;(二)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四)根據消費者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這個表述中尤其是“可以”這兩個字,我們可以確定這是解決爭議的五個方法,但并不一定非要經過“協(xié)商——調解——申訴——仲裁——起訴”這五個程序。消費者可以任選其中途徑來解決爭議,既可以一步步來,也可以跳過某一個程序,直接進入下一個程序。如:不經過協(xié)商,直接向消協(xié)投訴,甚至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消費者才會利用它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就應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鼓勵學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起訴,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意識。
第二,這“維權之路”中的第四環(huán)節(jié)和第五環(huán)節(jié)即“仲裁——起訴”這樣處理程序是錯誤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規(guī)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申請仲裁。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愿,達成仲裁協(xié)議。沒有仲裁協(xié)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第五條規(guī)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xié)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xié)議無效的除外。第九條規(guī)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從這幾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仲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要提請仲裁機關仲裁,須有仲裁協(xié)議;(二)仲裁貫徹自愿原則;(三)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即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即為終局裁決,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應當自動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換句話說,一旦仲裁庭作出裁決,即具有法律效力;(四)我國實行的是或裁或審制度。仲裁與訴訟是兩種不同的爭議解決方式。因此,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的爭議只能在仲裁或者訴訟中選擇其一加以采用,有效的仲裁協(xié)議即可排除法院的管轄權,只有在沒有仲裁協(xié)議或者仲裁協(xié)議無效的情況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轄權?!笨梢姡瑥姆ɡ韥砜?,仲裁與訴訟應該是并列的,是解決爭議的兩種不同的途徑。只要符合仲裁的條件,向仲裁庭提起仲裁,仲裁裁決一經仲裁庭作出即產生法律效力。不可能出現(xiàn)仲裁不成,向法院起訴這樣的情況。除非當事人提起仲裁時不符合仲裁條件,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就只有向法院起訴這一唯一途徑了。只有勞動爭議和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是例外。因此,仲裁和訴訟不能有先后之分,只能是并列的。當事人要維護自己的權益,只能是要么仲裁,要么訴訟。不可能先仲裁,再訴訟。因為這不符合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
因而,既要體現(xiàn)設計意圖,又符合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真正體現(xiàn)法律精神,增強學生維權意識,在實際生活中能正確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認為應該把“協(xié)商——調解——申訴——仲裁——起訴”這個程序改為“協(xié)商——調解——申訴
并且加一個注釋:這是維權的一般途徑。消費者既可以按此程序進行,也可以跳過其中某個環(huán)節(jié)或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甚至可以直接向仲裁部門申請仲裁或向法院起訴,你認為哪個最經濟、最有效、最直接,你就選擇哪個程序。
事后,雖然我運用了有關的法律條文,講清了這些問題,學生也弄清了這些問題。但這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第一,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的依據。一定要體現(xiàn)出嚴謹、科學、有效的原則,這樣才體現(xiàn)出它的權威性,學生才能學以致用。因而在編寫教材過程中,當涉及到專業(yè)知識,如法律方面的知識,要盡量多請教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盡量讓教材編寫更科學、更嚴謹、更具有權威性。
第二,在這個信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已成了全社會的追求。作為傳播文明成果的教師是否更應該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畢生追求呢?象上面兩例,如果我們不學習法律的有關具體內容,不理解法律條文,單依靠教材、教參和練習答案,我們教給學生的豈不是一知半解的東西,豈不是誤人子弟嗎?國家提出了要構建和諧社會,浙大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姚先同認為構建和諧社會要解決三大矛盾:人與人的利益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國與國的矛盾。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國內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而這個矛盾將越來越體現(xiàn)在勞資關系上面,這是關系現(xiàn)代化建設成功與否的根本問題。為解決勞資問題,國家花了許多力氣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開通綠色通道解決農民工的工資拖欠問題等等。這只是其中一方面,尤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勞動者自身的能力建設。其中包括掌握法律知識,增強維權能力?!睂W生作為未來勞動力的主體,作為我們教師理應承擔起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新課標實施中雖然教學生知識的知識比教知識更重要。但這并不是說知識不重要,知識畢竟是基礎,尤其對學生現(xiàn)在、將來都有用的知識,對學生來講更為重要。那么為了我們的共同責任構建和諧社會,是不是更應該主動學習,更積極學習更多的知識,才不會誤人子弟,才真正履行了自己教師的職責呢!
第三,新課標,新課程,反映出內容更多,信息量更大。這不僅需要教師更注重學習,吸收新知識,也需要學生不再拘泥于教材中的點滴知識,更需要從多種途徑學習更多的知識;更需要學生有質疑的勇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從不同途徑進行學習,通過師生之間的探討,互相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達到我們課改的目的。
(責任編輯:李雪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