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增強閱讀量,提倡少做題目,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那么如何指導小學高年級開展讀書活動呢?
一、好讀書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庇终f:“樂此不疲?!睂ψx書來說,同樣也是如此,興趣乃閱讀的動力。據(jù)此,我沒有強其所難,而是通過下列途徑使其樂讀。
1.教之方法。每周一課時開設課外閱讀課,在指導課中先后向?qū)W生介紹了分類讀書法、擴散讀書法、比較讀書法、秩序讀書法等讀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滲透閱讀方法,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持之以恒地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掌握閱讀的一般方法和步驟,覺得“書好讀”,從而“讀好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逐步形成閱讀能力,終生受益。
2.投之以好。如愛好科技的,則指導他們多讀些《十萬個為什么》一類的書;喜歡童話的,則指導他們多讀些《安徒生童話選》一類的書??茖W地實事求是地進行閱讀配置——配置相應的閱讀內(nèi)容,形成自己的閱讀層、核心層(中心讀物,重點研讀),補充層(補充讀物,拓寬加深),參與層(參與讀物,輔助考證),主動地進行定向閱讀,那么,這個學生就已進入閱讀的最佳境界一自主閱讀了。
3.巧設懸念。受說書藝人的啟發(fā),我在教學中有時講到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刻意制造懸念,激發(fā)他們課外閱讀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講《軍神》時,同學們深為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所感動,總結時我說:“手術中的劉伯承是多么堅毅頑強!而他光榮受傷的經(jīng)過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壯舉。”學生紛紛要求我把故事講完,這時我拿出了預先準備好的《劉伯承元帥》一書說:“欲知詳情如何,課后閱讀便知?!蓖瑢W們興趣高漲。一時間,圖書館有關劉伯承的書籍被借閱一空,大家爭相傳閱、議論。人人談論劉伯承的事跡,有的學生還借閱了介紹其他各位元帥的書籍。
4.以聽促讀。利用課前或課余時間由老師講,學生聽;或詩,或文;或短篇佳作,或精彩片斷。但更多的是佳作推薦,或是內(nèi)容介紹;或談讀后體會。或述寫作特色。介紹得繪聲繪色、惟妙惟肖。但又如蜻蜓點水,點到即止。學生聽了常常心馳神往,可又像霧中看花,究底不能而又欲罷不能。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一讀為快的心理。
5.以說帶讀。復述與閱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要復述得好,主要理解和領會書中的內(nèi)容。如沒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就會復述得似是而非。因此,我要求學生讀后能做到完整地、有條理地、比較生動地講述閱讀的內(nèi)容。方法是先培養(yǎng)典型,再帶動一般,最后全面推廣,全面展開,并進行比賽,看誰復述得最正確、最生動。
6.以讀導讀。所謂朗讀就是要用規(guī)范的普通話自然地、富有情感地把文章讀出來。讀得好,聽者“賞心悅目”,自己讀興倍增?;顒又?,除一般的個人讀、集體讀、輪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外,我還常常交替使用下面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和諧有趣的環(huán)境中強化讀書意識:①點將打擂。由各組組長任點其他小組一名或幾名同學進行比賽,評出優(yōu)勝。②個抽簽。將要讀的篇目或片斷制成紙簽,學生抽到哪篇即讀哪篇。③代表競爭。各組派代表誦讀比賽。
7.以編引讀。為提高學生讀書的主觀能動性,我發(fā)動學生自編讀書小報。我開設了辦報指導課,從主題的確立、內(nèi)容的選擇、版面的設計、抄寫、美工等方面進行指導。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辦報、用報的積極性,我定期把優(yōu)秀小報張貼在教室四壁,定期把優(yōu)秀小報編印成冊,印發(fā)到每個學生手中,供交流、學習之用。這一活動,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工作的作風。
8.以寫促讀。即注意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填寫印發(fā)的《讀書筆記表》。在此基礎上,利用隊會舉行讀書心得會,這樣學生既可以受到教育與鼓舞,寫作水平又得到提高。
9.以講激讀。①語文課前,開設了學生“一分鐘演講”。做法是:第一步,為避免學生怕出洋相“金口難開”的現(xiàn)象,老師先“下水”示范。第二步,提出明確要求:內(nèi)容不拘一格,但必須思想健康,用普通話演講,每次不得少于半分鐘。第三步,學生按座次輪流演講。“課前一分鐘演講”,既豐富知識,又能鍛煉口才,而且是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有效形式,可謂一箭雙雕,一舉多得。②每天晨會前,開設“五分鐘信息發(fā)布會”。學生可以自由上講臺發(fā)布從書籍、廣播、電視、網(wǎng)絡中獲取的信息及個人簡短評論,其他學生則對該信息或補充、或更正、或評論,從而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鍛煉了分析、判斷能力。③每月召開一次故事會,評選“故事大王”。許多同學為奪這一桂冠,精心準備,有效地激發(fā)了他們讀書的興趣。
二、讀好書
古人云:“開卷有益”,這確有道理。只有打開書卷閱讀總會有所收獲。但古往今來,著書立說者總是從屬于一定的階段、集團、階層,他們閱歷有深淺,知識有多寡,見解有高低,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必然有“真知”、“半知”、“無知”,甚而虛妄的“謬知”。再說,書是看不完的,而人的時間和精力卻是有限的。兒童辨別是非能力差,還不善于選擇適當?shù)恼n外讀物。因此,為了避免“閱讀浪費”,防止“閱讀污染”,真正做到“開卷有益”,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來選擇課外讀物:
1.教育性。課外讀物應是是學生的“生活良師”、“知識益友”,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和知識上都得到教益。我國五六十年代成長的青年,大多讀過《把一切獻給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等書籍,并從這些有益讀物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這些優(yōu)秀讀物至今仍具有強大的教育性和感染力。
2.針對性。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的需要,有所選擇的引導學生閱讀。如為配合國情教育,可推薦新近出版的有關國情教育的讀物;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可推薦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及有關作文指導方面的書籍;為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可指導學生看《小學生叢書》中的《方法集》等。
3.可行性。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認識水平,指導他們選擇內(nèi)容恰當、深度適中、知識性和趣味性較強的書來讀。
4.輔助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校里教學時間所占比重較大。因此,只有結合教學開展課外閱讀,才能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擴展。如教完《裝滿昆蟲的衣袋》,則指導學生閱讀《法布爾的故事》;教完《我也是普通一兵》,則指導學生閱讀《劉少奇的故事》,以拓寬其視野,增長其知識。
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近兩年的讀書活動,學生收效甚大,知識面擴大了,閱讀能力提高了,智力有所發(fā)展。但如何“科學、高效、易行”地開展讀書活動,還必須進一步探索、研究。
(責任編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