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西方國家來說,1986年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和197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核事故都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公眾對核能產生了一種恐懼感?雖然仍有一些國家對核能的熱情不減,但核設施數(shù)量明顯減少?20年以來,政府和銀行都不愿碰這個“燙山芋”?不過現(xiàn)在,核能似乎又迎來第二春?法國有四分之三的電力來自核能,發(fā)展中國家也都一直加快建設核電站的步伐?美國的能源公司強烈要求增加核電站;英國政府開始著手制定新政策;芬蘭在建一個新的反應堆;擁有大量鈾原料卻沒有核反應堆的澳大利亞也覺得,核能時代的到來無法阻擋?
曾經的災難讓核能背上一個惡名,但如今科技?經濟和環(huán)境都轉而青睞核能?投建一座核電站的費用極其昂貴,可是維護修繕費用卻很低?新的安全機制能在緊急時刻及時關閉反應堆,無需人為干預?科技的進步大大提高了核能的經濟效應?此外,核能可以產生大量電力,比煤炭能源清潔,比天然氣安全,比風能可靠,是一種更環(huán)保的綠色資源?但是,核能經濟的未來還不明朗,因為它終究存在政治風險,投資者們還是害怕自己的錢打了水漂?
(《經濟學人》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