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or 北京人,深受電影毒害并為技術所累,忙碌不停中手腳并用操練多種后期軟件,深信技術是藝術的原動力并努力地實踐著,實踐著……
記得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名叫《剪刀手愛德華》,這次的剪輯專欄,正好借電影的標題一用,順便借機重新推薦一下剛才提到的那部影片。并非電影如何不朽,而是一個奇怪的念頭多年揮之不去:我們一個多彩的世界,愛情與憎恨,夢幻與殘酷,單純與傷感,它們是如何造就?
剪刀手,透過技術談感觸,本期開講。
畫面的分剪、挖剪和拼剪
剪輯的欄目又合大家見面了。我們都知道,電影鏡頭,通常是按照內(nèi)景、外景、實景等不同的拍攝場地分別集中拍攝的,在剪輯時需要按照影片內(nèi)容的順序重新進行組接。重要的鏡頭往往由于藝術上或技術上的原因,需要重復拍攝多次或同時拍攝多條,到剪輯時再進行挑選。而針對這些挑選的方法,我們的前人已經(jīng)整理出了許多固定的剪輯方法,或者說是“小竅門”,它們可以彌補很多前期拍攝時出現(xiàn)的錯誤,也可以改變畫面的節(jié)奏,甚至更改劇情。它們中最常見的有三種:分剪、挖剪和拼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剪輯技法。
分剪:
分剪,就是將一個鏡頭剪成幾段,然后分別安插在影片的幾個不同的地方使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拍攝一場“警察抓小偷”的戲,前期拍攝時只拍了兩個長鏡頭:一個是小偷躡手躡腳的摸黑走進民宅,另一個鏡頭是躲在遠處埋伏好的警察在密切關注小偷的動靜。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鏡頭就這樣簡單的組接在一起,觀眾很難感受到警察辦案的驚險。但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鏡頭分切成許多條,先是小偷邁出一小步,接著是警察在遠處注視的鏡頭,再接小偷環(huán)視附近街道,再接警察機警的把頭縮回墻后的鏡頭,再接小偷繼續(xù)前進的鏡頭,最后接警察麻利的用幾個手勢命令附近的同伴準備上前逮捕小偷。這樣,前期拍攝的同樣的素材,在后期剪輯時就可以產(chǎn)生平淡拖沓與緊張刺激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當我們所需要的畫面角度不夠多,但已無法補拍時,就可嘗試把鏡頭分幾開幾段來使用。這樣做不但能加強戲劇性、制造緊張的氣氛,有時也可以調(diào)整不合理的時空關系。
當然,在分剪時,我們還要考慮另外一個因素: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在上面一個例子中,是把兩個同時發(fā)生的事件直接交叉剪輯到一起,最后鏡頭的總時間長度等于兩個鏡頭之和,也就是說事件發(fā)生的真實時間被拉長了。那么,與之相對的就有另外一種分剪的方法,就是為了表明事件發(fā)生在同一時間,在剪輯時要把兩個鏡頭中時間重復的部分剪除出去,最后所得到的段落時長與真實時間相等。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在電影《再見列寧》中,主角的母親在德國社會變革時昏迷了很久,醒來時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社會主義國家已經(jīng)變成了資本主義,而全家人又在她醒來后一直隱瞞著這個事實。
在這個段落中,主角的母親臥床看著孫女在地上玩耍,而孫女發(fā)現(xiàn)了窗外一個“資本主義的飛艇”,要指給奶奶看。對于孫女來說,這時希望奶奶也看看窗外,但對于母親來說,她不能看到窗外的資本主義事物,否則她可能再一次因驚奇而昏迷。好了,我們看看導演下面是如何處理的。
導演把奶奶第一次下床站立行走,與孫女望著飛艇越飛越遠的過程進行了分剪。在這個過程中,兩段鏡頭的時間是同步的,奶奶下床每走一步,飛艇就飛遠一些,觀眾心中替奶奶捏一把汗,希望她不要看到這個“致命的飛艇”。最后,當奶奶終于走到窗前時,飛艇已躲進了樓后,觀眾終于舒了一口氣(說句題外話,這個例子也證明了,所謂的畫面緊張感不一定非要大成本的汽車撞飛機才行,只要用心處理鏡頭,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一樣可以產(chǎn)生大效果),段落時長與奶奶走到窗前的時長相等,所不同的只是加入了另一個同時發(fā)生的事件。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拍攝一場“警察抓小偷”的戲,前期拍攝時只拍了兩個長鏡頭:一個是小偷躡手躡腳的摸黑走進民宅,另一個鏡頭是躲在遠處埋伏好的警察在密切關注小偷的動靜。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鏡頭就這樣簡單的組接在一起,觀眾很難感受到警察辦案的驚險。但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鏡頭分切成許多條,先是小偷邁出一小步,接著是警察在遠處注視的鏡頭,再接小偷環(huán)視附近街道,再接警察機警的把頭縮回墻后的鏡頭,再接小偷繼續(xù)前進的鏡頭,最后接警察麻利的用幾個手勢命令附近的同伴準備上前逮捕小偷。這樣,前期拍攝的同樣的素材,在后期剪輯時就可以產(chǎn)生平淡拖沓與緊張刺激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當我們所需要的畫面角度不夠多,但已無法補拍時,就可嘗試把鏡頭分幾開幾段來使用。這樣做不但能加強戲劇性、制造緊張的氣氛,有時也可以調(diào)整不合理的時空關系。
當然,在分剪時,我們還要考慮另外一個因素: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在上面一個例子中,是把兩個同時發(fā)生的事件直接交叉剪輯到一起,最后鏡頭的總時間長度等于兩個鏡頭之和,也就是說事件發(fā)生的真實時間被拉長了。那么,與之相對的就有另外一種分剪的方法,就是為了表明事件發(fā)生在同一時間,在剪輯時要把兩個鏡頭中時間重復的部分剪除出去,最后所得到的段落時長與真實時間相等。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在電影《再見列寧》中,主角的母親在德國社會變革時昏迷了很久,醒來時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社會主義國家已經(jīng)變成了資本主義,而全家人又在她醒來后一直隱瞞著這個事實。
在這個段落中,主角的母親臥床看著孫女在地上玩耍,而孫女發(fā)現(xiàn)了窗外一個“資本主義的飛艇”,要指給奶奶看。對于孫女來說,這時希望奶奶也看看窗外,但對于母親來說,她不能看到窗外的資本主義事物,否則她可能再一次因驚奇而昏迷。好了,我們看看導演下面是如何處理的。
導演把奶奶第一次下床站立行走,與孫女望著飛艇越飛越遠的過程進行了分剪。在這個過程中,兩段鏡頭的時間是同步的,奶奶下床每走一步,飛艇就飛遠一些,觀眾心中替奶奶捏一把汗,希望她不要看到這個“致命的飛艇”。最后,當奶奶終于走到窗前時,飛艇已躲進了樓后,觀眾終于舒了一口氣(說句題外話,這個例子也證明了,所謂的畫面緊張感不一定非要大成本的汽車撞飛機才行,只要用心處理鏡頭,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一樣可以產(chǎn)生大效果),段落時長與奶奶走到窗前的時長相等,所不同的只是加入了另一個同時發(fā)生的事件。
挖剪:
所謂挖剪,就是把在拍攝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造成的遺憾和不足,像切除腫瘤一樣,摳掉諸如某一多余的表演過程、某一過長的停頓,以及由于攝影機運動過程中某一推拉搖移動作與演員表演配合不準等必須剔除的畫面段落的技術措施。挖剪成立的基礎是間歇運動可以形成連續(xù)的動作感覺,也就是“完形心理學”。它可以刪除冗長的表演段落而保持動作的連貫性,使節(jié)奏緊湊,當然還可以彌補拍攝失誤。
比如我們看一看《午夜兇鈴2》里面的這個段落(日本人的恐怖片在使用心理學創(chuàng)造剪輯方法上,真是非常在行):
被貞子纏身的女主角,有一段接受電視記者采訪的錄像。當編輯回到剪輯臺重新回放這段錄像時,錄像機突然不聽使喚,自己開始播放畫面中女主角不停搖頭的鏡頭,直到她的頭發(fā)凌亂擋住全部臉龐,這時,鏡頭逐漸推上,這個恐怖的女人也慢慢地抬起頭來…
在這個鏡頭中,鏡頭一直是非常緩慢的推向女人的眼睛的。前期拍攝時,也是這樣緩緩的推上去的。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組接,畫面冗長,很難突然嚇到觀眾。于是剪輯師利用了鏡頭的節(jié)奏,在緩緩推動鏡頭的過程中,觀眾的潛意識里認為還會有幾秒鐘才會看到恐怖的事物,而剪輯師打了個措手不及,直接把中間的推鏡頭挖剪掉,在觀眾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突然接女人凌亂發(fā)髻后瞪著鏡頭的“邪惡的眼睛”,再接編輯被嚇癱在地??植婪諊幌旅摎ざ觯銎洳灰?。
拼剪
拼剪就是將一個鏡頭重復拼接來擴大時長,它多用在鏡頭不夠長、補拍又不可能的情況下。在前期拍攝時,有些畫面素材由于拍攝過程中的種種原因和困難,效果不理想。比如拍攝野生動物的紀錄片,像地鼠一類機警的動物很難拍攝到,更不能滿足拍攝人員的一些特殊要求。因而有時雖然拍攝多次,但可用的鏡頭卻很可能只有幾秒,觀眾還沒看清畫面就沒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的畫面內(nèi)容的備用鏡頭,就可以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剪下來,然后拼接在一起,以達到畫面的必要長度,同時可以反復模擬動物的運動,觀眾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動物的動作。
比如我們看一看《午夜兇鈴2》里面的這個段落(日本人的恐怖片在使用心理學創(chuàng)造剪輯方法上,真是非常在行):
被貞子纏身的女主角,有一段接受電視記者采訪的錄像。當編輯回到剪輯臺重新回放這段錄像時,錄像機突然不聽使喚,自己開始播放畫面中女主角不停搖頭的鏡頭,直到她的頭發(fā)凌亂擋住全部臉龐,這時,鏡頭逐漸推上,這個恐怖的女人也慢慢地抬起頭來…
在這個鏡頭中,鏡頭一直是非常緩慢的推向女人的眼睛的。前期拍攝時,也是這樣緩緩的推上去的。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組接,畫面冗長,很難突然嚇到觀眾。于是剪輯師利用了鏡頭的節(jié)奏,在緩緩推動鏡頭的過程中,觀眾的潛意識里認為還會有幾秒鐘才會看到恐怖的事物,而剪輯師打了個措手不及,直接把中間的推鏡頭挖剪掉,在觀眾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突然接女人凌亂發(fā)髻后瞪著鏡頭的“邪惡的眼睛”,再接編輯被嚇癱在地??植婪諊幌旅摎ざ?,出其不意。
當然,拼剪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應用方法,就是反復強調(diào)。我們還是來看看《午夜兇鈴2》里面的例子:
在女主角終于在貞子的老家中,看到錄像帶里所錄的恐怖詛咒段落時,導演沒有像剪輯普通段落一樣平淡帶過,而是運用同一個固定的機位的鏡頭,機械地反復拼剪。這時觀眾看到的電影,就像當初女主角看錄像帶時一樣,磁帶自己反復重放、重放再重放,好像貞子馬上會纏上銀幕前的你。而這也是《午夜兇鈴》系列的特點,運用一切視覺技巧引導觀眾體會主角的環(huán)境,讓觀眾產(chǎn)生一種“被詛咒”的幻覺,從而產(chǎn)生心理恐懼。
好了,這一次我們就先聊到這里??傊@次我們所講的這些技巧,最初都只是用來彌補前期拍攝時的不足而發(fā)明的,但是經(jīng)過后人的實際應用,又都煥發(fā)了“第二春”,各自都產(chǎn)生了獨特的應用效果。多加思考,多加嘗試,我們自然會理解到何謂“再創(chuàng)造”,何謂剪輯的魅力與權利。咱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