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作者的學習與實踐,探討了高中教師面時新課程應該具備的新觀念:教師應該積極投入課程研究與實踐當中,積極總結經(jīng)驗,發(fā)表對課程改革的觀點;要正確對待教材這種教學資源,既要合理利用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其他教學資源;要正確對待學生,既要教學生學,也要向學生學;要積極應用網(wǎng)絡,發(fā)揮網(wǎng)絡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教學新觀念
從2006年9月開始,又有幾個省份的高中教育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這些省份的高中教師是期盼還是抵觸,是欣喜還是困惑,新課程都已經(jīng)來了。新課程給教師們提出了新挑戰(zhàn),也帶來了新機遇。要想在挑戰(zhàn)中把握機遇,必須有新的觀念。
一、改革——人人都有“發(fā)言權”
現(xiàn)代社會要求教師在改革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探索和實踐。每一位成功的教師都必定是一位善于反思的實踐者,一位積極進取、敢于嘗試、不斷總結的行進者,而不是一味墨守成規(guī)、機械重復的教書匠。
課程改革是一不斷發(fā)展、永不停歇的過程,“變是永恒的不變”,“變”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在第一批課改的地區(qū)和省份中,就遇到了課時不夠、知識量大、內容不連貫等問題,這些都有待于教師思考和研究。
作為直接的實踐者,對于新課程改革,一線教師最有發(fā)言權。各科的《課程標準》封面上都有“實驗”二字,事實上,新課程、新教材都還處于實驗階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進之處,每一位教師都是實踐者,更是“實驗者”。教師要敢于對新課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為新課程、新教材的不斷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如培訓過程中很多主講者都會說的話:你的建議、想法,都會成為修訂課程標準的參考,也可能會成為新課程標準的一部分;新教材的改進,需要你的觀點和經(jīng)驗。“課程改革帶來挑戰(zhàn),也帶來機遇”,這句話被反反復復地提起,事實上也是這樣。
一位網(wǎng)名叫“蒼山子”的信息技術教師,原本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師,但他特別善于總結經(jīng)驗,并勤于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因為他的勤思多寫,他的一些觀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課改專家在開國家級課改會議的時候,也把他請到了會上,專家與他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現(xiàn)實中,很多人對教學都有自己的想法,只不過沒有說,沒有寫,甚至有時只是讓一個個新想法就那樣閃過去了。要知道,這些想法,可能對學生甚至整個教育都是有益的,為什么不讓它們發(fā)揮作用呢?
二、教材——只是資源的一種
教材是什么?以往的教學中,教材幾乎承載著教學的全部內容。在信息時代,在已經(jīng)開始的新課程中,教材則只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需要的資源的一種。
(一)要合理利用教材
說教材只是資源的一種,并不是否定教材的重要作用,畢竟那是眾多專家心血的結晶。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這種資源,一方面,對于新教材中與課程標準相符合的內容要積極利用,對教材中超出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處理,對有疑問的地方,則要積極提出來;另一方面,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重新組織,而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
專家建議,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師應該對這次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體內容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比如,為什么要進行這次課程改革?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什么?在現(xiàn)階段應該突出什么、優(yōu)先考慮什么?為什么要重點對這幾個方面加以改革?這幾個方面的改革又應如何開展?具體地說,新課程標準與原教學大綱有哪些變化?新教材有哪些創(chuàng)新之處?新課程、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這些方面的問題。很多教育類報刊雜志對這次課程改革都有一系列的專題報道,人教網(wǎng)、中基網(wǎng)等網(wǎng)站都有大量相關的內容。各科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的標準解讀也已出版,這是各科教師走向新課程時的必讀書。對于課程標準和所選用的新教材,教師要盡可能多讀幾遍,認真分析研究,特別是各科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實施建議,更需要認真研讀。
(二)要綜合利用各種資源
新課程改革中的高考、會考“不是以哪一個版本的教材而是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來命題的”。以往教學中的“重教材”,常會使教師局限于書本而忽略書外豐富的教學資源。實施新課程教學時,教師必須學會利用各種資源,要時刻記住,教材只是資源的一部分。只有“重課標、重資源”,才能把握整體,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充分運用一切有效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專家建議,實施新課程教學時,教師最好把已經(jīng)通過國家初審的各版教材都搜集到,加以學習、研究,參考各種教材開展教學?,F(xiàn)在,各領域、各方面都提倡“百花齊放”,新課程的新教材也一改以往由人教社統(tǒng)一編排全國使用的局面。由于教材的編寫者不同,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選的例題、習題也不盡相同,知識的編排體系有差異,甚至對知識的處理也不同。如:在人教版和北師大版的數(shù)學新教材中,關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這個知識點,對最后結果的處理就不一樣。對于有較大差異的知識點,則需多參考一些版本的教材,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三、學生——也可以是老師
《學記》說“教學相長”,韓愈也曾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在當今這個時代,越年輕的人對學習越有優(yōu)勢,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往俯視學生的高姿態(tài),而應以平等的目光甚至抬頭的視角來看待學生。
(一)請學生來幫教師教
新課程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教師關注個別差異。事實上,每個班都有四五十名學生,很多老師都教兩個甚至多個班,在這種情況下要關注到每個同學真的很難。專家建議:要充分利用學生這種資源,請那些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幫教師教。請學生來教不僅能發(fā)揮一部分學生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而這恰好也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這方面很多老師已做過嘗試,效果很好。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避免充當知識的“權威”和學習過程的“裁判”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請學生來教教師
不管教師愿不愿意承認,總是有很多學生在某方面比教師要強,或者說每個學生都有比教師強的地方。
浙江師范大學附中的李永言老師有—個經(jīng)典的實例,在帶領學生學習做“博客”時,在改變鼠標指針這個問題上他被“卡”住了,怎么也解決不了。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他向學生公開了這個問題,很快就有學生給他提供了解決方法。
鼓勵學生“超越老師”,不但不會使學生看不起老師,反而能夠拉近師生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當然,老師也要不斷學習,以不懈努力的精神給學生做出榜樣。
(三)做“導師型”教師
很多教師都知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這句話值得進一步思考。比如,這里的“水”是知識嗎?是否包含其他成分?學生的水是不是都來自于教師?學生能不能從別的地方取水?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不是就是倒水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杯子里的水滿得快一點,教師應該怎樣做?
以往,很多教師扮演了倒水者的角色。學生忙著接受,有的學生生怕不小心接不好而漏接了,全神貫注地接,沒有時間想“水”是怎么來的、“水”有多大的用處,更不知道別處還有很多“水”可以?。灰灿械膶W生不愿意接或不會接,不肯或不會打開杯的蓋子,老師只在那里倒,這“水”就灑了,沒進到杯中去。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待這個問題。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已有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應該是“導師型”教師。首先,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計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實現(xiàn)由“被動接受”向“主動發(fā)現(xiàn)”的轉變。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以恰當?shù)男问絹磉M行有效探究,如個別探究、小組協(xié)作探究、全體共同探究等。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需要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有時也可能需要教師協(xié)作探究,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還要扮演指導者和協(xié)作者的角色。通觀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教師應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
四、網(wǎng)絡—改革需要“善泳者”
在這個“不懂網(wǎng)絡將成為新文盲”的時代,如同新課改的不可拒絕一樣,網(wǎng)絡也是教師不能拒絕的,不但不能拒絕,還要好好利用。在網(wǎng)絡這個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教師要爭做“善泳者”。
只要有條件,教師就應該利用網(wǎng)絡來準備、實施教學,也要利用網(wǎng)絡來進行學習、交流。 新教材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要求教師首先掌握并恰當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技術,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圖書館等各種資源進一步拓展學習渠道和領域。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關的網(wǎng)站,以便教師下載教材配套資料或獲取教學參考資源。如:人教社建立的人教網(wǎng),作為人教社出版的各科教材的延伸,不僅有課程標準和人教版新教材的電子文本,還大量提供由于課本篇幅所限而無法納入的閱讀材料和拓展學習內容,而且及時推出由于課程教材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滯后性所來不及更新的最新材料。
在這里為老師提供兩點建議:一是可以利用網(wǎng)上的論壇,二是利用“博客”。這兩種途徑都可以用來與同行進行交流。比如:人教網(wǎng)上的“高中數(shù)學論壇”,在這里,可以提出問題等待解答,也可以針對某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還可以了解目前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形勢?!安┛汀毕喈斢诰W(wǎng)絡上的筆記本,可以隨時把自己的收獲或見解發(fā)表在上面供同行參考,不過要讓同行知道自己的“筆記”,需要做一下廣告。教師也可以參考別人的“筆記”進行學習。
(責任編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