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在全社會已經形成一定的共識。但是,如何在某門學科實施信息化,依然缺乏具體的實踐。從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史來看,每一項技術手段的有效運用必然伴隨著該類手段的自我消隱,現階段課程整合的實踐或許就是這樣一類事實的反映。課程整合實踐主要有教育維度和技術維度兩類切入維度。技術維度的實踐探索主要探明某一類技術手段在教育中應用的可能性,這類維度的實踐主要是基礎工作,為課程整合的主維度——教育維度的實踐做好必要的準備。教育維度的實踐以從基本學習方式、課程特質出發(fā),將某類學習、課程建筑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為基本特點,主要探明新型技術手段介入后的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系統應用。技術維度的實踐探索總是伴隨著新型技術手段的出現,以各類新型的樣式為體現,在技術手段的選用上較多地體現為單一技術工具;而教育維度實踐探索的內部邏輯是在新型技術產生的大社會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建構新型實施方案,在技術手段的選用上較多地體現為多種工具的組合,并且不一定追求技術工具的新穎性。
學科如何信息化呢?是不是信息化學科教學時時刻刻都需要信息技術的明顯運用?答案是否定的。學科信息化是指學科教學活動的展開建立在新型技術手段介入后的條件下,而不是以某類技術手段面面俱到的使用為典型特征。在課程整合中,技術手段的選用依據不是技術的邏輯,而是源于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習者心理特征等因素產生的具體需求。
本文試圖結合下面的上海市曲陽第四小學“科技坊——科學與技術課程校本實施”實例,以節(jié)錄附解讀的形式進行剖析討論。
下文中宋體部分是原文的節(jié)錄,楷體部分是筆者的解讀。節(jié)錄部分的標題序號并非線性完整,由此給您帶來的閱讀不便,敬請諒解。
基本理念的學習思考不可缺少
前言
我們開展這項研究的目的首先并不在于課程創(chuàng)新,而在于通過系統而科學的學習和思考,深刻理解和把握國家課程標準、理解上海市課程標準,從整體上來認識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建構實際操作方案,并以此作為有效途徑之一,幫助擔任新型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從而促進新課程的落實。
解讀:學科信息化,需要我們重新梳理對學科的各項認識。創(chuàng)新可能是我們工作的結果,不一定需要作為我們工作的第一目的。
?。ㄒ唬┱n程設置依據
設計本課程的邏輯起點有以下方面:學習者和家長對科學與技術的認識是什么?執(zhí)教教師通過一個怎樣的過程來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科學是什么?科學與技術能夠分離嗎?現行的科學課程、勞技課程、課外科學活動如何能夠在學校中整合實施以提高效益、效率……
解讀:從這些思考的邏輯起點出發(fā)的后續(xù)思考,會直接或間接地聯系到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專業(yè)發(fā)展方法。這些方法是技術手段選用的內在教育依據,與技術手段的選用密切關聯。
3.關于對科學、技術等概念簡要的學習認識
指導人與自然界之間打交道的理論知識,其原始形態(tài)是博物學,它與強調思維、思辨、邏輯推理的希臘哲學和古代技術一起,構成了近代數理實驗科學的源泉與基礎。希臘人開創(chuàng)的理性精神與自由精神就是真正的科學精神。近代數理實驗科學突出的特點是量化、實驗,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的發(fā)展相輔相成,無法截然分開??梢杂眠@樣的兩句話概括我們的學習體會:科學——認識世界的方式、思維的方式;技術——世界的構成方式。
人類個體對內、外部世界的認識發(fā)展,部分地復演了人類對內、外部世界認識的歷程。作為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中的“科學”,包括了博物學傳統、數理實驗科學傳統,它運用觀察與描述、假設與實驗的方法,配合相應的技術手段來認識世界、構造世界。作為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中的“技術”,它不僅僅是工具與使用工具的方法,更在于使用工具之前對事物所做的技術構造,并在此基礎之上能夠有效運用工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技術密切相關,并圍繞相應的對象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茖W與技術的教育有必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
討論上述概念的目的,并不在于提出什么新的認識和概念,而在于學習相關理論,梳理我們的頭腦,力圖把握我們思維對象的本質,以利后續(xù)工作的思考。
……
解讀:對科學、技術的元勘,一方面是對學科基本概念的深度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對教學中的技術在哲學高度的再認識。
技術如果是我們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構成方式,那么,學科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手段運用的組合建設方案則體現了我們對學習方式的基本認識。
(二)課程設計
1.課程的基本理念與總目標
(1)基本理念
○注重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yǎng),關注學習者的終身發(fā)展。確立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yǎng)為宗旨的教育目標,通過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技術啟蒙教育,使他們在科學態(tài)度、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等方面都獲得提高,綜合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教育觀念,為學習者未來的社會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
○以科學探究為核心,強調學習者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在動手做的過程中體驗、感悟、運用科技的學習方式。確立以探究學習為課程基本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在系統思考支持下感悟技術手段的運用,逐漸養(yǎng)成探究和實踐的意識和習慣,養(yǎng)成樂于自主改進自己日常生活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態(tài)度。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線索,培養(yǎng)學習者在科學思維基礎上的綜合實踐能力,從生活走向科技,從科技走向社會。
○加強自然科學與技術的課程整合,整體規(guī)劃原有課內外科技學習活動,建設模塊式課程體系。構建科學與技術領域5學年、9學期的模塊式課程體系,統一制定科學探究的要求,整體設計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空間、工具工藝,以及人與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基本內容框架,整體認識、思考原有科學(自然)課程、勞技課程、科技類探究型課程、科技類興趣活動、科技類社會實踐學習活動,增強課程實施的整體性。
○構建操作性強的多元發(fā)展性評價體系。樹立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觀念,構建多元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加強評價內容的綜合化、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通過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教師的不斷進步。
解讀:技術手段運用的組合建設方案需要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從再認識基本學習方式等觀念、概念開始。
確立了探究學習為基本方式,那么在技術手段的選用上,網絡技術、真正的多媒體(不是輔助講授演示用多種媒體)技術是主要的技術類型。
確立了探究學習為基本方式,那么在學習資源的需求上,知識資源、智慧資源、工具資源就成為主要的資源需求類型,當然,素材資源的需求程度相對講授教學方式來說弱了很多。
這里雖然沒有直接點明對新型互動插件支持的虛擬實驗的需求,但是這類需求已經包含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中了。
看似不相關但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ǘ┱n程設計
2.課程結構
(1)構成
由于學習者的興趣點以及每位教師擅長的領域各有不同,各類學習素材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準備狀態(tài)。另外,以課程標準為綱領的課程教材系統,用模塊方式來建設課程有其獨到的便利之處,所以我們選擇了以主題學習單元為基本模塊,用模塊方式來建設課程體系。
解讀:技術手段的選用服從于教育的需求,課程內容的構成看似和信息化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在學科信息化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思考。
主題學習單元模塊分類——
○分類的主維度。按照實施的開放性和生成性程度,以及課程內容收斂程度來劃分。所有的主題按照這個維度劃分為基礎模塊類和活動模塊類。前者源于原有的科學(自然)課程、勞技課程以及科技類探究型課程。后者源于原有的科技類社會實踐課程活動、拓展型課程科技興趣學習活動。
○分類的次維度。基礎類模塊再按照知識領域劃分為“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宇宙”、“工具工藝”四個子類別?;顒宇惸K再按照學習活動的特點,劃分為“網絡漂流瓶”(跨文化交流)、“走進實驗室”(參觀訪問)、“小小科學家”(專項運動)、“科技擂臺賽”(科技競賽)四個子類別。
主題厘定的原則——
○源自學習者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符合課程內容標準的要求。
○預計單元學習活動的資源基本能夠獲得。
解讀:如何跨地域呢?網絡交流方式(包括文字的同異步交流、網絡視頻交流等方式)的需求躍然紙上。
(2)內容目標組織
組織框架——
○基礎類模塊的學習內容選擇,按照已經頒行的相關課程標準分年級分學年進行統整。
○活動類模塊的學習內容則根據當前熱點問題、學習者感興趣的有關問題來選擇。要注意與基礎類模塊的內容標準之間的相互聯系。
具體的目標序列另外作為專項工作進行研究與表述。
途徑——
厘定具體學習目標,需要在一個時期內制度化了的教學研究活動中,通過對相關的國家課程標準、上海市課程標準進行深入學習后,歸類并通過教學實踐逐步調整。
……
解讀:無論是在課程整合實踐探索還是新課標實驗過程中,對教學目標認識不清是很多實踐探索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學科信息化實施的實踐中,這同樣是需要有效解決的問題。
在學科信息化進程中,通過日常的教研活動和實施方案的研究過程,讓學校教師對課程教學目標有一個深入細致的學習過程。
5.課程評價方案建設原則
(1)對課程學習的評價思考
不同評價類型的適用條件各有不同,不同的評價手段適合評價不同的學習目標,這需要我們首先正確理解評價。從評價的教育作用來看,學習評價主要有兩種類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國家課程改革與上海市課程改革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凸現“過程——方法”維度的學習目標。評價學習者是否達成“過程——方法”維度的學習目標,用體現過程性的真實性評價手段較為適合,如檔案袋評價手段。而相對于書面測驗評價手段,真實性評價在實施的時候需要更多的資源(人力、物資等),在現行學校教育條件下,完全采用真實性評價手段,可能在實施中會遇到難題。為此,我們在建構本學校課程評價方案時,需要有效平衡評價的科學性與評價的可操作性這對矛盾統一體。
……
解讀:評價方案中選用了真實性評價作為評價方法之一,那么電子檔案袋的需求就明確了,同時電子檔案袋的有效運用條件也逐步清晰起來。
(三)課程管理
1.教師隊伍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2)專業(yè)發(fā)展方案
○過渡方案。通過參與到學校課程開發(fā)小組中承擔相關科研任務的方式,輔以課程教學論講座、科學史類書籍的閱讀等,提升專職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化水平。通過專職教師帶領下的備課組活動方式,改善兼職教師的專業(yè)準備狀態(tài)……
解讀:教育網志、教育科研電子檔案袋在什么場合、時間運用,它們分別描述、記錄、上傳什么等的細節(jié)要求就在這個方案的詳盡細節(jié)之中。
學習軟硬環(huán)境建設直接和信息技術手段關聯
?。ǘ┱n程設計
4.教材建設原則
新課程在教材方面,以課程標準為準繩,融合了書籍、報刊、網頁文本、實物、各類媒體等開放發(fā)展的新型教材觀。在曲陽四小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選用學習活動方案作為新型教材的基本樣式,將各類學習素材根據教師預設的學習活動過程串聯起來,一方面為學習者逐步過渡到自主學習做準備,另一方面很好體現了新型教材觀開放發(fā)展的特點。
解讀:新型教材觀突破了唯教科書為教材的傳統觀念,互聯網作為知識資源成為新型教材的組成部分。另外,嵌入式的知識資源虛庫具體形態(tài)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學習活動方案的文本構成——
○用于學習的部分,主要由情境/說明、任務、過程(含各類資源)、評價、總結等五部分構成,供師生在學習活動中共同使用。
○用于教學的部分,主要由教學指南、教師學習資源、其他說明三部分構成,供其他教師教學實施參考用。
學習活動方案的文本部分構成了新型紙質“教科書”的內容,其超文本格式的文本發(fā)布在學校網站相關學習頻道中,供學習者、教師在課堂學習活動時直接運用,無需另外制作演示媒體,也可以供學習者在家庭中通過互聯網使用。
……
解讀:電子學案(學習活動方案)作為新型教學組織工具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課程的載體。
對電子學案構成細節(jié)的考慮是建立在對探究學習方式深入認識的基礎之上。
7.物質環(huán)境建設
○軟物質環(huán)境建設主要的內容是學校課程網站的建設與發(fā)布,在現有學校網站的基礎上,將網頁型格式的學案發(fā)布在“科技坊”欄目中,每個學案根據具體的要求加入電子檔案袋的超鏈接。
解讀:學校主題學習網站建設的主要作用在此處得到了直接的體現。
○硬物質環(huán)境的建設主要是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科學實驗室、結構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建設中一般以4∶1(生機比)的比例配備計算機。
科學實驗室、結構實驗室一般以小組工作臺(4~8位學習者一個大工作單元)為教室內的基本單位,輔以2~3臺聯入互聯網的計算機。
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以輕便的單人課桌椅為基本單位,便于課堂教學根據具體需要調整擺放方式,教室的兩邊放置4~8臺計算機(不包括教師計算機)。
其中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科學實驗室需要配置液晶投影儀。
解讀:從教與學的需求闡述了以新型信息技術為加強手段的理化生等實驗室的基本要求,實踐中這類硬物質環(huán)境具體建設方案還需要詳盡的表述。這類詳盡的表述中相當的部分是具體的技術參數與指標,極其典型的技術話語。
結束語
本文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分析,而僅僅是供大家在探索學科信息化過程中參考的一類借鑒,甚至是批判的經驗。學科信息化是一個開放系統的建設過程,需要用系統論來探索如何建設和促進學習者自組織的學習生態(tài)系統;需要經歷較為漫長的實踐歷程;需要在建構整體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對各個實施環(huán)境、各項具體操作方案的細節(jié)開展深入的探索。